|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妈,我要学做生意。” 虽然瑜慧是个企管硕士,教人家怎么做生意是她的老本行,可是,当她听到自己的儿子这么说时,还是大吃一惊。 “你为什么要学做生意?我给你的零用钱不够用吗?” 这是她第一个反应。“我每个月不是给你五千元吗?你每个月不是都会存下两千元,怎么钱会不够呢?” 每个母亲,不管她们的学识如何渊博,在面临孩子的成长时,一样大惊小怪,恢复她们潜在性歇斯底里的本质。敬志看着妈妈如临大敌的样子,忍不住觉得好笑。 “妈,你冷静一点,听我说嘛。” 敬志像个小大人一样,要妈妈坐下来。这一点,是他在母亲写的书中学的,要跟对手谈判,应该坐下来好好谈,尤其在对手显得非常急躁的时候,拉把椅子让他坐下,有缓兵之效,人们能够比较心平气和地谈事情。 “我不是没钱,我是想学做生意。这两者未必有关联。你不是常说,现在就得好好学习经验,以为将来做准备?” “哦。”原来是这个样子,儿子才十二岁,什么时候讲话变得这么井井有条了?瑜慧恢复了冷静:“那么,你要做什么生意呢?” “我想卖苹果派!”儿子得意洋洋地宣布答案。 “哪里来的货源广她纳闷地问。 “你一年前不是买了一部新式的烘烤机吗?”敬志说,“当初,你教过我做苹果派,很好吃。我打算自己做来卖,每个星期天,我们家附近的公园都有很多人……” “你会自己做苹果派?我教你的你都还记得?” “当然!”敬志说,“我还有食谱帮忙!我已经试做了几次,蛮好吃的。”敬志拿出一本母亲当时兴冲冲学烹饪时买的《酉洋点心食谱》来。 瑜慧一时红了脸,除了她的工作外,她是做什么都是一时兴起、满腔热血又虎头蛇尾的人。看到儿子拿出那本她八辈子前就想把它丢进垃圾桶的食谱,瑜慧非常不好意思。 “为什么我都不知道呢?” “你写的书上说,在筹码不够或准备不周时,绝不能贸然透露商业机密。” 天哪,这鬼灵精怪的小子!十二岁,早熟得可怕!一个超龄阅读的儿子,不知是福是祸! “我的同班同学董玲君会做甜甜圈,我们要一起做生意,她可以用我们家的机器吗?” “你们要注意安全……” “妈,你放心啦,我把那个机器的使用规则都背熟了,绝对比你还小心!” 没错,瑜慧自己非常不小心,忘了关瓦斯、热水器,或把衣服烫出一个大洞是常有的事。她是一个粗心的单亲妈妈,儿子有时候像她的保姆。对自己的粗心,她早已投降。连以前的老公趁她出差把女人带回家,都还是那时才六岁的儿子提醒她,她才知道。为时已晚,难以挽回。 “好吧!我必须给你任何协助吗?”她也在商言商起来。 “不用。不过,有钱出钱,你可以投资我,我会把百分之五十的股份给你!” 于是,她出了两百元,成为他的合伙人。敬志还起草了一份合伙契约。瑜慧这才真正了解自己的儿子——他竟然已经把她书架里大半的企管书看完了。 “你如果想成为我的合伙人,你必须不插手管事才行。”敬志和她勾勾指头。 因为忙,她忘了她和敬志的合伙事业。直到那个星期天,她和几个死党们喝完咖啡回来,看到敬志躺在沙发上,懒洋洋地看一本《卡内基的人际关系学》,她随口问他:“今天到哪个同学家?”敬志腼腆地回答:“我今天去做生意呀!”她才想起这回事。 “生意做得如何?”瑜慧装作不在乎地问着她的合伙人。她非常关心他的第一笔生意,却不敢过分关心,怕给儿子太大的压力。因为,在她的估算下,他不太可能赚到什么钱,成本效益是有问题的。 “嗯……”敬志欲言又止。 “你的产品……好吃吗?”她小心翼翼地问。 “我觉得还不错,大家也都说很好吃。”敬志吐吐舌头说,“总而言之,都卖光了。” “哦,那你的生意不错?” “也可以这么说啦!”敬志笑着说,“不过,老妈,你赔本了。” “全部卖完,但我又赔本?这是怎么回事?” “是这样的,今天早上,我和董玲君各做了二十个苹果派和甜甜圈,我们在公园前面摆起小摊子,可惜并没有人来买……我摸摸口袋,发现口袋里有一个十块钱铜板,于是我就向董玲君买了一个甜甜圈。董玲君又拿那个十块钱跟我买了一个苹果派……我们都觉得对方做的蛮好吃的,所以就买来买去……每个人各吃了五个。后来,有个翻垃圾桶的老太太来了,我又用那个铜板向董玲君买了一个甜甜圈,她也向我买了一个苹果派给老婆婆吃,老婆婆吃得很高兴呢!后来又来了一个小朋友,又来了一条狗,又来了……” “所以你们就用那一个铜板,把所有的甜甜圈和苹果派都卖完了,对不对?”毕竟,她不是个笨母亲。 “妈,你好聪明。” 瑜慧笑了,这孩子虽然做生意是有问题,本性真的不错,比他老爸良善多了。 “那么,你从你的第一笔生意中学到了什么吗?” “钱是一种奇妙的东西。”敬志若有所思地说,“有时候,十块钱就有很大的用途!妈,你有关于货币流通的书吗?我得好好研究看看……” 戴尔·卡内基曾经叙说过小说家叶慈女士的故事。 “叶慈是一位小说家,但她写的小说没有一部比她真实的故事精彩。” 她的心脏不好,在日本偷袭珍珠港的那个清晨之前,已有一年的时间躺在床上不能动。她每天最长的旅程,是从房间走到花园作日光浴。 日军轰炸珍珠港的惨剧,却给了她重生的勇气。轰炸时,一颗炸弹在她家附近开了花,震得她跌下了床。军队派出卡车,接走军人的家属。当时有电话的人不多,红十字会的人知道她床边有个电话,问她是否愿意当军人及其家属的联络中心。 她发现自己的先生安然无恙之后,仍努力地以她的电话为那些不知先生死活的太太们联络,并为她们打气。刚开始,她还躺在床上接电话,后来不知不觉地坐了起来,越来越忙之后,她兴奋得忘了自己的毛病,开始走来走去。后来她除了每天睡觉的八个小时以外,完全不必躺在床上。为了帮助别人,她医好了自己。 叶慈女士说:“空袭珍珠港固然是一大惨剧,但却是我人生中的转折点,借着帮助别人,我找到了我本应拥有的力量。因为它迫使我把注意力转到别人身上,给了我一个奋斗的理由。” 波斯宗教家Zoroaster曾说:“对别人好不是一种责任,而是一种享受,因为它可以增进你的健康和快乐。” 叶慈的康复,正是最好的说明。 给予,包括物质上与非物质上的。无论大小,总会给你不同的快乐。 但还是有个前提,那就是给予的人要完全心甘情愿,还有,被给予的人一定要得到“好处”。 给予苛求回报,徒然使人焦虑。但这在理论和实际上,仍有相当大的距离。 有个朋友到台南演讲,发生了一段又有趣又悲凉的小插曲。 那天她讲的主题是爱情,谈到了现代女性的种种爱情难题。演讲结束时,坐在最前面一排、一直戴着帽子的女人,忽然把自己的帽子摘下来,露出“光可鉴人”的头,大声对全场观众说:“男人真不是好东西!我为了向我的男友证明我到死都爱他,不惜把一头头发都剪掉,可是他竟然不领情,还是跟着别的女人跑了!我连我的美丽都不惜牺牲,他为什么一点都不知道感恩?” 全场鸦雀无声。据我的朋友说,很多人紧咬着嘴唇,想笑而不敢笑。朋友答得妙:“你给他,他又没得到好处!你只是在伤害自己!” 从此,她对“爱的奉献”有一层新的体会:让你爱的人得到好处,才是真的奉献。 好几次,我在演讲会结束后,也会遇到碰上感情纠纷。一脸狐疑的女孩:“我对他那么好,什么都给他,没有求回报,为什么他还对我这么冷淡?”或:“他爱我,并没有我爱他多,应该怎么办?” “你心中真的没有求回报吗?如果完全不求,就不会感到沮丧,在你付出的那一刹那,你就应该快乐!” 是的,我知道这很难,牺牲而不求回报,已经是宗教情怀了。完全不求回馈的爱情,等于是用救世主的情操在谈恋爱。 但爱情本来就不是慈善捐助。不论你捐了多少,爱人不必给你收据,你也不会因而有免税的权利,更不会买得无形中的心灵平安……你强求回报,回来的不会是爱,而是恨。爱情也没有我多你少的问题。又不是上菜市场,一把青菜二十块,你再多付二十块,就可以多买一把。 爱情中的给予,值不值得,全凭自由心证。你的付出,得心甘情愿才行,因为未必有回报。 既然不一定有回报,何不心宽一些、慷慨一点。把幸福给予自己所爱的人,他能爱,你能给,在过程中欢欢喜喜,何必问结局? 爱情不是一个投资报酬率的问题。 最近,我看了吉本巴娜娜的小说《甘露》,书中一个并不重要的角色,讲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当家庭中的分子,拒绝继续给予,只是一味索求时,这个家就开始乱七八糟了。” “给予”也可以使生活中解除不少危机。 给予赞美,常常可以收到百般要求而得不到的结果。 有个父亲给念小学的小儿子分工,要他到庭院打扫落叶,孩子总是嘟着嘴,非常不甘愿。 父亲换了一个方式,他开始赞美起小儿子扫好的落叶来。他说:“你今天的工作看起来好极了,你扫好的落叶堆像个美丽的小山丘……” 儿子听他这么一说,原本嘟起来的嘴松了下来,一味埋头扫地,扫得汗珠涔涔。父亲又赞美了他的认真。 这一天,小儿子没有对自己的分内工作发出任何抱怨,反而在晚餐时,小声地要求父亲:“爸爸,你再说说我扫的那些落叶好吗?” 不吝施予赞美,才会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偏偏有那么多人,只知赞美自己,自夸自大,生怕别人不晓得自己的美德。事实上,没有人会钦佩自吹自擂的家伙。 但赞美,过之如同不及;表里不一,很容易露出虚伪的马脚。 真正懂得给予赞美的人,都先拥有了一颗对世间事物欢喜赞叹的心。他们会领略阳光的灿烂,也能陶醉于黑夜的沉寂,不会在有阳光的日子怨叹日晒,也不会憎恨夜的孤寂。 有一位女性心理学家也说过:“如果你希望你的男友成为好男人,那么,不要喋喋不休地要求他,要按照你希望他成为的样子去赞美他。”指责他的负面行为,只会使两人翻脸,称赞他,反而能激发他的好男人潜能。这是人性的微妙之处。 赞美也许是个善意的诡计,但任何心理正常的人,都愿意开心接纳。你不要求,就会得到。 想要收,与其强索,不如先“发”制人! 把医学当“医疗科学”的人,很可能会把催眠术当做巫术。然而,我们的理智真的能完全了解宇宙运行的法则与生命的源起吗?这本来就是远远超越科学与物质界的人的理智盲点。 毕业于台大医学院的陈胜英医生,在众人的诧异中,一头撞进“前世治疗”的催眠术中。他在十多年的临床实验后,回到台湾,出版了一本“生命不死”的《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前世催眠引出了前世的爱恨情仇,也可以挖掘今世已被遗忘的童年梦魔。在陈医师的临床实验中,确实治疗了不少精神官能症与查不出病因的病痛,它们竟然因此不药而愈。 陈医师在做这类催眠治疗时,常会安排一些暗示和潜意识止痛的程序,以这种方式,使一些令值班医师头痛的人物,减低他们看病的需要。 他发现,对前世持反对意见的人,也可以经由催眠找到这种前世经历……在催眠中,他们的潜意识会肯定自己的前世,但在清醒之后,就会找出很多理由辩称,那不是他们真正的经历,只是今生的许多感受在强烈的催眠暗示后,被胡乱拼凑出来的。 但陈医师却认为,依他的经验,有时在催眠时,如果他认为故事的内容不太妥当,强烈暗示他们修改时,几乎每个人都很拗,会强烈地抗议说,事情不是那样的。有些前世的经历非常爱恨纠缠,这一世的丈夫竟然是前几世的仇人,上一世救的人成为自己的好丈夫,今世的弟弟原是上一世的好友……每一世都有同样的人来参与,形成“集体的前世经验”。而奇妙的是,一对未婚夫妇接受前世催眠时,会回到同一个朝代,她是公主,他是门第不符的爱人,共同经历了几世的挣扎与迫害,硬“撑”到了这一世,有情人才成眷属。 上一世对不起你的人,下一世会反被你踩在脚下吗?照前世催眠疗法的结论,恐怕未必。玉英自从出嫁以后,常被婆婆气得直跺脚,引发了气喘病,后来婆婆死了,她的病还是好不了。在催眠状态下,她看到了几个前世:上一世,她是个游学四方的富家公子,遭强盗打劫兼殴打,险些丧命,那个强盗,竟然就是她这一世的婆婆;再前一世,她是个出家的和尚,日日苦修,只为前世业障深重。这个业障又来自再上面的一世,那时“他”是个神射手,常常滥射无辜。有一次看到一头牛,觉得那牛样子笨,就一箭把它射死了,那头“笨”牛,就是她今世的“坏”婆婆。后来,她的气喘病竟停止发作,只后悔没在婆婆有生之年化解冤仇。 陈医师说:“按照目前我所看到的因果原理来推断,如果她今世仍带着仇恨而终,和她婆婆的冤仇就无法化解,来世还会恶性循环。直到有一世双方以慈悲来消解仇恨,才会停止恶性循环。”归结到最后,还是要以宗教情怀来宽容,人生才能真正地圆满。 多年的临床治疗,也让陈医师归纳了几个轮回因果的原则,如: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一个主要课题。所有的困苦与灾难,都是针对这个课题而来,今世不及格,来世得重头;世世不及格——用自杀来解决今世痛苦的人,可能来世会遭受更深的痛苦,使得课题更加庞大而复杂,生命更加麻烦。 人与人之间的一切恩恩怨怨,必须以慈悲、仁爱、宽恕来终结——如果你今世得到的爱情是苦的,心有不甘,硬要报仇,就会造成更大的业障,不但今后更痛苦,来世会更凄惨。掠夺者,难免在来世受苦,施舍的人,终会有回报。前世催眠的结果如是说。 这是一门我很有兴趣的主题:前世今生。 你若觉得,此生此世万般苦楚,那么栽,却不那么收获,或许你可以安慰自己,这样的付出,算是为上一世还债,这一生如果不还,下一世还是要还。如今你有这么多机会偿还,未尝不是一种幸运。 但记得,还够了,也该收手,别让那人反过来欠你太多,连累两人,在下辈子还纠纠缠缠。 心甘情愿给予的人永不吃亏。 觉得自己不甘愿了,就别再给。心不甘情不愿地给,对接受者有害无益。 给予时,你必须内心丰盈,像一涨不得不涌出的泉水,无私地让干渴的行人,分享最美的甘露。越给,你越多。 ------------------ 转自书香门第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