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罗振玉曰:敦煌辛本“知”作“智”。
  武内义雄曰:“善者不辩”二句,敦、遂二本在“知者不博”二句之后。
  谦之案:严、顾二句与敦、遂本同。傅、范“善者不辩”二句“者”并作“言”。
  俞樾曰:按此当作“信者不美,美者不信”,与下文“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文法一律。河上公于“信者不美”注云:“信者,如其实。不美者,朴且质也。”是可证古本正作“信者不美”,无“言”字也。
  陶鸿庆曰:案俞氏据河上注,知经文两“言”字皆当作“者”,与下文一律者也。今按王注云:“实在质也,本在朴也。”但释“信”与“美”之义,而不及“言”,以其所见本亦作“者”也。
  谦之案:俞、陶之说非也。文心雕龙情采篇曰:“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是刘勰所见老子本作“言”字。河上于此句注云:“滋美之言者,孳孳华词。不信者,饰伪多空虚也。”又成玄英开题序诀义疏题此章为“信言”章。疏云:“信,实也。美,浮艳也。言上德之人……所说言教,实而不华,……浮艳之言,……既乖至理,所以不信。故庄云‘犬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也。”可证河上本与碑本同。王注六十二章“美言可以市”句云:“美言之,則可以奪■貨之賈,故曰‘美言可以市’也。”此章注:“实在质也,本在朴也。”义亦正同。虽未及“言”,而言在其中,何由证其所见本必作“者”乎?又“善者不辩”二句,焦竑考异曰:“古本作‘善言不辩,辩言不善’。”又庄子齐物论“大辩不言”,语亦同此。知北游篇“不知深矣,知之浅矣”,与“知者不博”二句语意亦似。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严可均曰:“既以为人”,御注作“与人”。
  罗振玉曰:御注、景福二本“为”作“与”。
  谦之案:邢玄、庆阳、磻溪、楼正均作“与”。二“愈”字,邢玄作“逾”,范作“俞”。“俞”古字,作“逾”误。碑本五章“愈”亦作“俞”。又“圣人不积”,严、彭、傅、赵、高并作“无积”,范作“无积”,河上公、王弼作“不积”。作“无积”是也。战国策魏策一引老子曰“圣人无积,尽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不积”亦作“无积”。“既以与人”句,庄子田子方篇引同。“既以为人”句,“既”字可据魏策改为“尽”字,与“既”字为对文。又“积”有藏义,楚语“无一日之积”,注:“积,储也。”庄子天道“运而无所积”,释文:“谓积滞不通。”天下篇称老聃“以有积为不足……无藏也故有余”,无积即无藏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罗振玉曰:敦煌辛本无下“之”字。
  谦之案:赵本作“人之道”,无“圣”字。“人”与“天”对,文胜,然非老子本谊。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诸家并同。惟高本汉以信、善为韵,武内义雄以积、有、多为韵,皆误。此章实以信信、善善、知知各首尾为韵。又知、积、多韵,知、积,支部,多,歌部,此歌、支通韵。
  右景龙碑本五十七字,敦煌本、河、王、傅、范本同,河上题“显质第八十一”,王本题“八十一章”,范本题“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
  YOUTH 整理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