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慕


  1978年12月15日下午2时30分。
  美国。华盛顿。白宫新闻发布室。
  卡特总统的新闻助理、白宫发言人鲍威尔向数十名各国驻白宫记者宣布:“卡特总统已要求美国各电视台在东部时间今晚9时留出播发频道,以便他(总统)向全国就一个关系美国和国际上的重要问题发表讲话。”
  记者们纷纷提问:“总统要讲什么问题?”
  “总统是以国家首脑的身份还是以三军总司令的身份发表讲话?”
  “总统目前在什么地方?”
  鲍威尔神情肃穆拒绝作任可说明。宣布完这一消息后,他便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把门一关,谢绝会见任何记者。
  15分钟后,鲍威尔的讲话就传遍了美利坚合众国的五十个州,人们在急切而不安地猜测着,等待着,许多人断言:总统可能要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不少城市出现了抢购食品和燃料的人潮。
  下午3时,一辆黑色吉姆牌轿车悄悄驶迸白宫西翼,蓝色的车牌上标着“DPL2”的字样,记者们一眼便认出这是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的专车,黑色吉姆穿过森严的警卫直接开进白宫地下室。从那里多勃雷宁可乘电梯不受任何阻拦地进入国务卿赛勒斯·万斯的办公室。在所有国家的驻美大使中,唯独多勃雷宁有这种走地下室的权利,这是当年基辛格赐予他的特权。
  会见只进行了十分钟。
  多勃雷宁一出门,即被等候在大厅中的驻白宫记者群围住了,记者们问他同国务卿谈了些什么?多勃雷宁阴沉着脸只答了一个英文词:“圣诞节。”没有人会相信这个答复,记者们尾随着一再追问,多勃雷宁不耐烦地挥挥手,又答了一个英文词:“象棋。”
  但是,多勃雷宁在这个时刻在白宫露面,自然引起记者们的关注和另一种猜测:总统当晚向全国发表讲话可能同苏联有关,是美苏两国首脑将举行会晤,是美苏签署索尔特协议,还是美苏发生了军事对抗。
  任何猜测都是主观臆想。
  到底是什么?只有等晚上9点钟总统自己来讲了。
  而此时,卡特总统却披着灰色的法兰呢大衣在白宫大院南草坪上悠闲地散步,但他的心情绝不会是平静的。
  两天前——12月13日深夜,卡特总统用高频保密电话通知正在中东为埃及、以色列调解的国务卿万斯:“只有我们五个人知道的那盘‘象棋’已成功在望,请立即返回华盛顿。”他所讲的“五个人”即国务卿万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能源部长施莱辛格、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伍德科克和总统本人。
  万斯接到总统的密电后,当即中断在中东的访问,第二天便赶回白宫。
  四年后,吉米·卡特在回忆录《保持信心》一书中这样写道:“已经没有其他问题需要判断了,我决定也让对方感到意外,便建议在两天之后,一俟国务卿万斯从中东回到华盛顿,就立即宣布我们的协议,我要尽快公布协议,以便完整地解释这一决定,不致被人以片言只语透露给新闻界,也许还被某些反对人土所歪曲。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谈判始终是保密的,做到这一点很了不起,但是我不想再存侥幸心理了。……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协议的秘密完全保住了,这简直是个奇迹,12月15日那天,我们按适当的顺序,把这件事尽可能地通知了有关人士,万斯和布热津斯基向新闻界通报,我则打电话给几位领导人,如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还有福特和尼克松以及若干重要的国会议员。
  “尼克松前总统非常高兴,并且简单地谈到我们这一成就将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我十分推崇他的功绩,因为是他向中国迈出了最初的一步,我感谢他对我的忠告,我还建议让奥克森伯格向他当面汇报协议的具体细节,他表示了对奥克森伯格的信任,但又告诫我,要保密很不容易,还告诫我,对下级人员过分信任是有危险的。”
  作为政治家,卡特总统当然知道这种“危险”是多么可怕,这种“保密”又是多么重要。
  为了保密,在这一事件的进程中他几乎采用了一切可以采用的措施,就连被称为“总统班底”的民主党内阁成员也大部分被蒙在鼓里,包括国防部长哈罗德·布朗、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乔治·布朗,中央情报局局长、海军上将斯坦菲尔德·特纳和副总统蒙代尔。
  而现在,卡特总统却断然决定要将这一“重要事件”公布于众。
  他在作出这一决定的当天深夜,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不管能不能保密,(这一事件的发生)总是令人振奋的,我们已决定翌日凌晨通知苏联、台湾、日本和我们在欧洲的盟友,至此,我们政府中将有一百多人获悉此事。”
  四年后,离任的卡特总统又在回忆录中详细描述了当时的心情:“我和我的对外政策小组对我们的成就感到十分自豪,心情很愉快,也很兴奋,这种情绪想必具有感染力,我们本来预期全国各地和国会要强烈反对,但却没有发生,舆论界的反应也是好的,他们只是对事前没有透露过任何情况,感到报道时太突然而表示懊丧,全世界的反应很好,虽然台湾举行示威反对我们,多数国家都认为此举具有历史意义……”
  我们还应补充一点:在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公布之前的几小时中,卡特总统的心情除了“自豪”、“愉快”和“兴奋”外,一定还会有焦虑不安,他首先担心的是国会参、众两院中民主党和共和党的议员们会对自己的决定采取什么态度,是支持、拥护?还是反对、否决?
  下午6时15分。
  接到通知的国会参、众两院民主党和共和党的领袖以及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众议院外交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匆匆赶到白宫,记者们大概以为可以从这些议员们嘴中掏出点有价值的“内幕消息”,纷纷尾追堵截,四下探问,结果也都大失所望,被请进白宫的议员们在接到通知时就已被告知:进入白宫后未经许可不得出门。
  但就在这一天却有一名内阁官员能自由出入白宫并两次被总统召见,他就是前国防部长、现任能源部长施莱辛格。
  敏感而善于猜测的记者们从这一迹象中似乎窥探到秘密:总统晚上的电视讲话一定同“能源危机”和“通货膨胀”有关,可能是宣布石油输出国组织提价的问题;也可能是为抑制日益加剧的通货膨胀而提高银行贷款利率的问题;还有可能是用武力解决伊朗问题。
  这种猜测经传播媒介加工加热推出后,全国的各汽油供应商店和加油站前即刻排起了长龙般的车队,股民们也纷纷抛售持有的各种股票,在半小时之内,一千多种工业股票价格的平均指数就下跌了7.19点,华尔街股票交易所一片混乱。
  面对这种情况,白宫的一位官员只得出来向记者们做些解释性的说明:总统今晚的讲话无论对美国经济还是世界和平都是有积极意义的,请各位不要乱猜了,任何猜测都容易出错。
  越不让猜,记者们越爱猜。
  合众国际社长期驻白宫的记者海伦·托马斯,是位金发碧眼的美女,凭借这得天独厚的容貌和身段,使她在记者群中成为一名引人注目的消息灵通人土,她在当天发给设在纽约的合众国际社总社的一条电讯稿中说:“从1972年尼克松宣布他的出人意料的访华之行以来,白官很少出现这种心神不定的气氛。”她竟然引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级政府官员的话说:“总统讲话的题目将是美中关系。”
  数小时后的事实证明海伦·托马斯女士的这条新闻是准确的。
  1978年12月15日晚9时整,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吉米·卡特在华盛顿白宫椭圆形的办公室内,面对三家美国最大电视台的摄像机宣读了中美两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和美国政府就此事发表的声明。
  同一时刻的北京已是12月16日上午10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厅,以他那独特、浓重的山西口音向近百名应邀而来的中外记者宣读了中美两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和中国政府就此事发表的声明。
  仅仅十分钟之内,一百多个国家的通讯社、报社、电台、电视台的记者已分头从北京和华盛顿以最快的速度发出这一消息,许多加急电讯稿只一句话:“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
  全世界为之轰动。

  ------------------
  亦凡图书馆扫校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书札情迷 | 武侠小说 | 言情小说 | 现代小说 | 科幻小说 | 纪实小说 | 军事小说
历史小说 | 古典小说 | 外国小说 | 港台小说 | 侦探小说 | 名家小说 | 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