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第六章 奖惩并用的艺术


  ●奖惩有助孩子的学习效果
  ●奖惩不可混淆不清
  ●不当的惩罚造成孩子的反应
  ●多深思、多检讨
  ●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奖励~持续不断的奖励
  ●适合中年级孩子的奖励~制造奖励的机会
  ●适合高年级孩子的奖励~真实诚恳最重要
  ●借重周围的人鼓励孩子
  ●因时因地鼓励孩子
  ●选择适当的奖励、赞美词句
  ●用赞叹的语词
  ●掌握具体的事实
  ●身体语言
  ●有形的物质
  ●奖赏不是万灵丹
  ●别想买动孩子的心
  ●做个好样给孩子看
  ●可以不可以?孩子听你
  ●尊重孩子长大了
  ●期望“超重”,孩子会受不了
  ●谅解是为了使孩子更好

  ●奖惩有助孩子的学习效果

  哥伦比亚大学的盖兹和匹斯兰德两位教授,曾经针对“奖惩在学习上的效果”做了一项心理实验。
  他们两人经由随机取样,在某校挑选了一些学生进行测验。他们先把这些学生分成A、B、C三组,然后举行考试。隔了三天之后,再举行同样的考试。不同的是,在第二次考试之前,先对A组学生加以奖励,称赞他们考得很好;而给予日组惩罚,责怪他们没有考好;至于C组学生,则不给予奖励,也不给予惩罚。实验结果发现,受到奖励的A组,第二次考试的成绩最好,其次是受到惩罚的B组,没有受到奖惩的C组反而考得最糟。
  这项心理实验虽然不能断定奖励的效果必定优于惩罚,但至少证明了奖惩对孩子的影响,比“不闻不问”来得大。至于是奖赏好?还是惩罚好?则必须视孩子的个别差异而做适度的调配。父母尤须注意的是,不论采用奖励或惩罚的方式,都应特别小心,千万不可用成人的尺度去衡量或要求孩子,以免在无意间伤害孩子,给孩子的心灵蒙上一层无法抹掉的阴影。

  ●奖惩不可混淆不清

  子珍这次月考得了第三名,高高兴兴地把成绩单拿给妈妈看,妈妈称赞说:“很好,很好,你进步很多哦!”子珍听了好开心,不料妈妈却又说:“可能数学怎么还是考这么差,数学考好一点不就可以得第一名了吗?叫你要勤算数学,不要只会死记,就是不听……”子珍的心,随着妈妈的话一直往下沉。
  有些父母求好心切,常喜欢在奖励之后,提出批评或要求,有时这种批评不为孩子所接受,亲子间还因此引起争执,使一件高兴的事,最后变得不欢而散。这种奖惩混淆不清的方式,非但无法收到鼓励的效果,反而易使孩子感到沮丧。失望、灰心,严重的甚至可能引发孩子对父母的误解、愤恨,导致亲子关系的破裂。所以父母在奖励孩子的优点时,语气应该肯定,不要将责备与嘉许混淆不清。
  此外奖惩也必须是公平而适度的。对于同样一件事,对某个孩子加以奖励,却对另一个孩子不闻不问,若这种作法又是很明显时,容易对未受奖励的孩子造成伤害。一般父母较注意对孩子的惩罚是否公平,却往往忽视了奖励的存在性,这对于该受奖励而未受奖励的孩子而言,等于是另一种“惩罚”。有些父母会视孩子的资质天赋。个别差异做不同程度的奖励,但是表达技巧的不当,有时也会引起孩子“偏心”、“不公平”的想法,所以在奖惩孩子时,父母应特别注意公平性与表达技巧。

  ●不当的惩罚造成孩子的反应

  奖惩具有两种目的,一是为了禁止某种行为,二是为了诱导出所期望的行为。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时,第一个反应便是以惩罚禁止这种不良行为的再发生,却很少深思如何引导孩子实践良好行为。若是父母的惩罚只能达到第一种目的时,常会使孩子形成下列各种反应::
  ①碰到惩罚就反抗——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较容易引起这种反应,有些孩子甚至会辅以反抗的情绪,将怒气发泄在其他人身上。
  ②碰到惩罚就逃避——通常弱小、畏缩的孩子常会有这种反应,并且借由哭泣、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发泄。
  ③碰到惩罚就说谎——这种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较无侮意。但为了避免受罚,常以说谎来掩饰行为。
  ④碰到惩罚就自我防卫——自我防卫就是在自己心中筑起一道无形的墙,用来保护自己。孩子会有这种反应,主要是为了防范惩罚所带来的压力。
  以上这些反应,都是因为惩罚方法拙劣而引起的。希望父母在发现孩子有这些反应时,应善加检讨反省。

  ●多深思、多检讨

  这是一份反省表,虽然问题看起来很寻常,但是父母们若能仔细检讨与反省,相信对于奖惩的方法,较能灵活运用。
  ·今天夸奖了某个孩子吗?
  ·为什么夸奖他?
  ·今天挨骂的孩子是谁?
  ·为什么骂他?
  ·受夸奖的孩子有什么反应?
  ·对其他的孩子有什么影响?
  ·挨骂的孩子有什么反应?
  ·其他的孩子又有什么反应?
  ·在夸奖孩子时,自己有什么感觉?
  ·在责备孩子时,又有什么感觉?
  奖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面而积极的奖励常可带给孩子意想不到的冲力,引导孩子发挥最大的功效。不过,奖励也必须顺应孩子的成长变化而有所改变,换句话说,对不同年龄层的孩子,就要采取不一样的奖励方式:

  ●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奖励~持续不断的奖励

  很多父母以为,孩子开始上学就表示孩子已经懂事了,事实上,许多低年级的孩子,心智成长仍然停留在幼儿阶段,因此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奖励的次数要多,而且要将鼓励的原因和具体的行为告诉他们。例如当你发现孩子今天表现得不错时,不能只是说“嗯,你今天表现得不错”“很好”,而是要清楚地告诉他“你今天没有和哥哥抢东西,又能自动把玩具收好,妈妈很高兴!”或是告诉他“你今天没有把衣服弄脏,而且又很快把习题写完,很好哦!”这种清楚而具体的奖励方式,才能使孩子了解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什么行为是父母所期望的。
  此外,要特别提醒父母的是,低年级的孩子通常没有很清楚的是非概念,他们会一再重复曾经被挨骂或被夸奖的事情,而且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好孩子、是对的。因此,父母对于孩子的良好行为,必须当场给予鼓励,而且不断地重复,使孩子产生“这样做才是好孩子”的意识,进而才能渐渐地朝着这些行为去发展。

  ●适合中年级孩子的奖励~制造奖励的机会

  中年级的孩子以年龄和心智发展来说,已经可以按照父母的期望或既定的目标去学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达到父母的理想,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渐渐被区分为“受夸奖”及“常挨骂”两类型。对于“常挨骂”型的孩子,有不少父母会有“真叫我不知如何奖励他”的烦恼。其实,任何一个孩子都有他的优点,只是父母太注意他的缺点而把优点忽视。
  对于这种缺点较多的孩子,父母除了经常提醒他的优点外,还可以为他制造“奖励的机会”,也就是除了根据事实给予鼓励外,附带地给予孩子其他方面的建议,使他产生某种自觉,而朝好的方面去发展。例如孩子不爱整洁,常把周遭的东西弄得乱七八糟,可是却对美劳很感兴趣时,父母除了夸赞他的美劳外,还可鼓励孩子:“何不设计一个漂亮的百宝箱,既可以放许多东西,还可以美化书桌呢广这种利用孩子的兴趣(或优点),鼓励孩子去改变其他缺点的方式,会比正面的责骂更为有效,同时孩子不断地获得父母的鼓励,也较容易对自己产生信心。
  然而“制造奖励的机会”的方式不可操之过急,刚开始只能为孩子制造一、两个机会,等到孩子完成了,并得到父母的赞许后,再渐渐增加其他机会。

  ●适合高年级孩子的奖励~真实诚恳最重要

  到了高年级,孩子的个别差异愈来愈显著,所以要给予孩子奖励之前,一定要了解孩子的个性与想法。一般来说,高年级的孩子思想较敏锐,是非观念也较清楚,因此,父母根据事实给予鼓励的态度就愈来愈重要。这时,不适合以对待低年级孩子的口吻如“你很乖喔!”“你很听话喔!”来鼓励高年级的孩子,更不适合用夸张或过度的方式奖励他们。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大多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所以比较希望父母以对待成人的方式对待他们,也就是以诚恳而富建设性的话来勉励他们。例如当孩子考试考好时,他可能不再需要听到“你真棒厂“你真聪明厂之类的话,而是希望听到“这表示你很认真,你的辛苦得到了代价,我很为你真兴”之类较恳切而实在的话。
  奖励高年级的孩子时,父母说话的语气或脸部的表情也须格外注意。因为这阶段的孩子较敏感,父母的态度不诚恳或带有命令式的口吻,会使孩子不易接受,甚至产生“反感”的现象;相反地,若是父母的表情温柔关爱,语气极为富有感情时,孩子不但易受感动,而且较乐意接受父母的勉励。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奖励的功效。

  ●借重周围的人鼓励孩子

  来自父亲或母亲的夸奖,对于孩子而言是种鼓励,但有时候,兄弟姐妹、叔叔、阿姨等——孩子周围的人所给予的赞美,具有的影响效果更大,往往也促使孩子进步的最好动力。
  ·兄弟姐妹
  培养孩子之间彼此赞美与欣赏,不仅能加深手足之情,增添亲切感,他们也从中学习了如何观察别人的行为,懂得关心别人的事。
  ·年长的亲属
  父母可惜重家里年长亲属,传达对孩子的赞美和鼓励。直接受到赞美当然令人高兴,但是如果孩子由其他长辈的口中听到:“你爸爸妈妈跟我说了,他们都赞你确实是他们的好孩子,我也觉得你好棒呢!”孩子所受的激励一定更多。
  但这种间接的赞美愈是不留痕迹,愈能使孩子们自然而然地相信。
  ·老师
  父母应有“再小的善行都该加以奖励”的观念,并且除了奖励结果之外,也须鼓励努力的过程;因此,父母可以利用电话、母姊会、恳亲会或家庭连络簿,和孩子学校的老师共同了解孩子的优点,以及商讨适当的奖励方法,以隐恶扬善的鼓励方式代替吹毛求疵,如此一来,在融洽的气氛中,孩子才能保持愉快的学习情绪。

  ●因时因地鼓励孩子

  ·发言的时候
  给孩子发言的机会非常重要。当然,他们的思考过程难免会有错误的时候,“怎么啦,怎么会连这个都不懂?”、“简直就是笨蛋嘛!”、“多用一下大脑好不好!”这类的话,父母不应该随口而出,否则只会使孩子更加别扭和执拗。
  父母若是一口就否决孩子的想法,那么,由于否定而产生的挫折感,往往会使孩子再也不肯继续想下去,或是再也不肯发言和回答问题。
  所以,碰到这种情形,父母可以用比较婉转的方法,像说:“你的想法,我不太明白,你要不要再想一想,想清楚一点再告诉我好吗?”引导孩子从别的角度去思考,还可以提高他的自信心。
  当孩子对“什么是对的”还模糊不清时,还是避免马上使用嘉许和鼓励,父母要先对孩子有所了解。仔细留心孩子的发言内容,才有助于父母对孩子的了解。
  ·活动的时候
  其实,除了在知识或行为上的良好表现,孩子可以得到奖励之外,父母更可利用孩子在休息、游戏或出神发呆的时候,走到他们旁边,用手拍拍他们,以表达一种关爱的意思。
  每个人都有胜任愉快的时候,也有不知所措的时候,即使是运动也一样,大部分的人只熟悉一种或数种运动,而无法全能。
  当孩子们对于自己拿手的运动,不但表现好,并且专心投入、全力以赴时,父母应当把握机会,以一种明确清晰的方式给以鼓励。同时,若能对孩子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予以正面的肯定,通常这种鼓励会使孩子在练习过程中努力不懈。
  ·帮忙家事的时候
  在家里孩子经常会帮忙做一些轻松的家事,只要他们卖力、认真,就值得父母赞美。当父母走过正在扫地的孩子身旁,尽管慷慨地说:“这么干净,走起来真舒服。”、“辛苦你啦!”等。
  奖励的词句无论多么简短,孩子们都将感受到无比的快乐。特别要注意的是,这种场合的鼓励,父母一定要保持某种程度的理性。千万不要话说得抑扬顿挫,过于感情化,只要有诚意,孩子就能感受到,所以,父母不能毫无理由凭空地夸奖孩子。
  在众人面前的时候
  奖励所带来的喜悦程度,往往因为层次不同而产生差异。
  由在个人面前到在多数人面前,或奖励的人是亲爱的爸妈或心中敬仰的老师,所获得的喜悦感将随着层面的扩展而加大。
  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父母可以利用在鼓励孩子上,多多给予孩子公开、当众的奖励。
  值得注意的是,当众表扬孩子时,父母的情绪不可过于激动,语气也不要唠叨个没完没了的样子,或者反反复复一再重叙;换句话说,就是避免内容贫乏而又有夸张的赞美,别让受夸奖的孩子,非但喜悦感消失,更可能产生厌烦,进而产生反抗和逃避的心理。

  ●选择适当的奖励、赞美词句


  奖励有两个基本目的,除了针对孩子具体的好行为给予奖励,使他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生活习惯外,也要使其他孩子兴起效法的意愿,一起向善。例如:“大哥哥今天在公车上,让座给老婆婆坐,真乖哦,你们也要学习他,做个有礼貌的孩子。”这对其他孩子具有启发作用,只是不要老举同一个人来奖励,以免有偏颇之嫌。
  相对的,奖励时也要顾虑到不伤害到其他的孩子。当同样问题却有两个以上的答案时,赞许正确的一边,应该也立即附带慰抚错误的一边。例如:
  “姐姐很细心,真是了不起,妹妹的意思,妈妈也懂得,讲得相当清楚,只可惜忽略了一点……。”

  ●用赞叹的语词

  诚意、真挚的赞美最能打动人心,父母千万不要摆出一副冷漠、道貌岸然的口气。既然对孩子由衷地激赏,尽可能将感佩、喜爱的情意流露于话语中。
  孩子走在马路上,突然弯腰捡起一个牛奶空盒,千里迢迢丢到垃圾筒去,妈妈或爸爸看在眼里,对此不经心的举动,可以加大了音量说:“你的举动很令我惊喜耶!”甚至可以与他拍手,亲他一下。
  一些感叹如,“嗽!”、“啊!”“耶!”……,尤其如何适切表达父母赞叹,只要避免戏剧化的夸张,孩子将强烈地感受到这种种奖励的真正用意。

  ●掌握具体的事实

  目前每个学校都设有“家庭连络簿”,父母可以叮咛孩子:“这是爸妈跟老师连络用的簿子,要好好保存。每天记下所有要连络的事项,不可以忘记哦!”
  借着连络簿,可以让家长了解孩子们在学校的情形,依据他们的表现给予适度的鼓励,帮助他们更进步。
  也许,刚开始连络簿上的赞扬和鼓励并不会产生什么效果,父母必须持续不断地加以鼓励和关心。
  学校和家庭的相互配合,由家长和老师一起来关心孩子,加强彼此的连络、掌握具体的事实,才能给予孩子最有效的指导。
  最重要的是,父母必须和老师沟通良好,同时对孩子有清楚的认识,这样,奖励的步调才能一致,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

  ●身体语言

  对于小孩子来说,身体和身体的接触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心气相通的感觉,而让他们有一种安全感。
  所以,在言语奖励的同时,若能再以动作辅助,更容易使孩子感动,使他们的行动更加积极化。
  “握握手”就是一种辅以动作的奖励手段。从形态加以分类,它属于态度亲切的奖励方式。另外,一边摸孩子的头,一边夸奖他,往往为他们带来一种受到依赖者关爱的喜悦。
  其他像摸摸头,拍拍肩膀,抬高身体之类都是。
  “摸摸头”的奖励方式,固然可以收到即刻的效果,若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给予奖励,最好先让孩子明白:“好孩子爸爸妈妈才这样鼓励他哦!”才能容易使孩子接受。
  “拍肩膀”会使孩子产生一种和父母相契的真实感:“爸爸或妈妈的手仿佛一条管道,爱和关怀借此流到我身上。”同时,由于孩子肩头承受的重量,也使他们心田深处留下印象,仿佛爸爸或妈妈的手一直停在他们的肩头上。不过,这种方式最好在私下的奖励场合使用,尤其是对于问题儿童。
  父母要知道奖励的主要目的是使孩子能够自动自发地学习求进步。同时,鼓励的时效非常重要,不要不经意地错过时机。另外,若要加强与孩子间的亲密关系,心灵的感觉非常重要,而这种心与心的连接点,就是这些亲切的鼓励。

  ●有形物质

  利用有形物质奖励的方式,也许会使某些人以为这是诱饵钓鱼的方法,让孩子产生一种被哄骗的感觉,万一父母有时失信了,容易造成孩子推卸责任的借口。
  但是,即使一支铅笔、一块橡皮擦……,对于得到它的孩子来说,最大意义是一种象征,象征某方面或某个行为受到肯定和欣赏。
  一位家里有三个孩子的妈妈说:为了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和兴趣,我在厨房的冰箱门上贴了一张纸,分别写了三个孩子的名字,举行阅读比赛。我规定孩子们每读完一本书,要在笔记本上以简短的文字,五行或六行,将摘要、主人翁和有趣特殊的地方记下来。每次,当他们把读完的书和写好的笔记拿来给我时,我就在冰箱门上,在他们的名字下划上一条线,根据线的多寡,可以看出谁读的书最多,写得最好。每两个月结算一次,最多、最好的可以得到一样礼物。孩子都有好胜心,如此一来,他们变得非常勤快。”
  这个方法,除了可以用在培养阅读能力上,其他像“习字”。“培养良好饮食习惯”等等,用途非常广泛。
  而这种利用“图表”记录的方式,每个孩子也可以从中知道自己努力的结果。因此,这种方式不仅针对某一良好行为而已。更能使儿童心理上产生朝目标努力的欲望。
  奖励孩子若能附带使他了解值得奖励的原因,不但能使他更加高兴,也使得他的心智跟着成长!

  ●奖赏不是万灵丹

  所有父母面对孩子的行为表现,无论选择了奖赏或惩罚,都是为了培养孩子长成健全的人格。所以,奖赏及惩罚是用来表示一种期盼,更可说是一种手段。
  很多父母主张以奖赏的方式规正孩子,刘馄辉教授认为:“鼓励孩子改变缺点的方法,会比责骂来得有效。”
  但是事实上,奖赏并不就是万无一失,如果父母没有斟酌好奖赏的质与量而滥加施用,结果不仅难达预期的效果,同时也会在孩子的人格发展方面留下不良的影响。

  ●别想买动孩子的心

  有些父母常常会跟孩子说:“如果你考一百分,我就买机器人给你。”用酬赏的方式鼓励孩子某种行为。这种做什么事就给东西或金钱的奖赏方式,刘教授分析说,它容易养成孩子偏向功利主义的习性:
  “到后来孩子每个行为。每个表现都只是纯粹为了物质,没有物质,他就会立即停止再做努力。”
  刘教授建议父母应该要提升奖赏的层次,借以避免有形物质奖赏的弊端。
  当孩子有好的行为表现时,父母所给予的奖赏等于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对的,继续!继续!”头几次父母利用东西或金钱来奖赏孩子,是为了增强孩子对这种好行为的印象,接着父母就应该停止如此的奖赏,视这些行为是孩子应该遵行的,而渐渐地他也毋需依赖奖赏,却能持续下去!
  父母如果不提升奖赏的层次,孩子会长成怎样的人格呢?刘馄辉教授说:
  “那就是被动、欠缺动机一一凡事都要有目的才会去做。
  这种性格自然会影响他将来与人相处的态度,他会以为利用金钱等物质都可以换取一切,甚至包括别人的心,因为别人也是一生如此待他的。这种沟通就难以坦诚了。”因此,父母在激发孩子某种行为之后,一旦达成目的,就要转向另一要求的标准上,才能让他在做完一件事之后,不会只想到奖赏;也才不以“获得奖赏”作为所有行为表现的动机。

  ●做个好样给孩子看

  父母认为怎样的行为才符合奖赏的条件,在订标准时,无形中也教导了孩子辨别是非的原则和观念。但对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锗?正值学习过程中的孩子往往模糊不清,必须依靠父母的指示才能加以判断。
  大部分的父母都会同意,如果孩子的行为完全遵照他们的理想去做,绝对没问题,他们也得意能拥有个听话的孩子,却很少有父母会去担心可能因此养出个懦弱、没有主见的孩子。
  没有主见、事事依赖的个性,往往是从小被要求顺着人家意思去做而塑造出来的。前述中得意的父母一定不乐于见到孩子将来也是让人牵着鼻子走的人,所以,聪明的父母不应该只是培养听话的孩子,而更应培养有自己的判断能力的孩子。
  虽然父母已经有一套明确。周详的是非标准,却不必急着一朝一夕就把它们完全灌输给孩子,父母、兄姐的“以身作则”事实上就是帮助孩子学习自己处理事情、自己解决问题的最佳参照了,日久之后,孩子自然也能在内心建立一套自己的价值标准。
  刘教授说:“有时候让孩子自己选择行为的方向,是训练他独立判断能力的好时机,如果家里的人一向就是循规蹈矩的话,孩子的抉择也不会偏失到那里去,父母大可以不必专横地替他决定。”
  当孩子有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奖赏就是用来尊重、支持他的意见,肯定他的行为。

  ●可以、不可以?孩子听你

  无论是奖赏或惩罚都有同样的程序,首先是孩子的举动已经表现出来了,父母也看到这样的行为了,接着父母就要加以辨识这种行为是应该惩罚?还是奖赏?拿定主意之后再施行,最后要注意的是孩子接受的反应。
  父母应该都知道,“奖赏”是强调接受孩子的行为,使他朝着同一方向进行,“惩罚”则是制止孩子的行为。如果奖惩不分的话,孩子对行为的认定和学习势必跟着摇摆不定,无所适从了。
  刘教授举出一个实例说,某位太太带孩子到朋友家作客,孩子回家时顺手要拿走人家的玩具,这位妈妈当即的反应竟然
  是对着别人说:“这孩子看到别人的东西就是喜欢!”至于孩子的行为到底是对?是错?孩子根本收不到任何信息,自然他还是我行我素了。
  “对于孩子的行为,父母准许或否决的指示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幼小的孩子;如果父母的态度模棱两可,好像是在称赞,又好像是在责骂,让孩子摸不着头脑。又如何谈得上遵循呢?”刘教授说。

  ●尊重孩子长大了

  父母也许会发觉,尽管过去对孩子的奖赏很有一套,然而往往在孩子进入青春期时便面临相当的考验,以前孩子甘之若馅的奖赏,此时可能有嫌恶的反应,到底是为了什么?
  刘教授的解释是,青春期的孩子自我观念强烈,对父母的要求和期盼往往会加以反抗,但这也表示孩子已经长大了,对事物有他自己的看法。
  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反抗心,刘教授劝慰父母们不必过于紧张:“事实上,如果过去的所有奖罚都适当而且合理,孩子的行为应当早已受到良好的素陶成型,往后他还是不会脱离基本的轨道。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对幼儿的训练过程。”
  青春期的孩子不接受父母的奖赏,大部分问题在于父母的表达方式,孩提时代被大伙儿称赞的骄傲滋味,现在对他而言
  可能是一项莫大的耻辱,或许是因为害羞,或觉得太与众不同了,于是就加以拒绝。所以,父母应该改变管教态度。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站在帮助他判断是非善恶的立场上,辅导他对事物的处理和解决之道。对于奖赏,精神上的要比物质上的更来得有效果。
  从这个阶段起,尊重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培养他的责任感,才是父母最重要的任务。

  ●期望“超重”,孩子会受不了

  奖赏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父母一定高兴见到孩子的成果,但千万不要忽略了努力的过程,因为努力是累积成功的基石,如果未得到鼓励又要如何继续下去呢?
  一味注重最后的“成绩单”,可能会种下孩子投机取巧的根苗,长大了不就要浮夸不实?为人父母的也毋需吝于适时给予孩子信心:结果重要,过程也应该一样重要。
  刘馄辉教授也认为,目的和过程同是订定奖赏原则不可缺少的。他并且建议:当孩子已经尽力了,却一直无法达到目标,这时候,父母就要考虑是否要求太高?若是,就一定要修正,因为孩子若只能担50斤的东西,要他担100斤绝不可能。还有,太强调过程也有缺失,万一目标始终无法达到,奖赏的效用终究还是落空了。

  ●谅解是为了使孩子更好

  事实上,虽然奖赏和惩罚都有它一定的原则,却不是不通人情的,有时候父母仍必须多去了解孩子行为的真正原因,让孩子也明白,某些时候的谅解并不表示同意,而是给他机会改善、弥补缺失。
  奖赏一定要有目的性,同时应该也伴随着亲情,正因为基于这样的关怀与好意才会有这样的期盼,孩子若能体会出这份心情,不但有助于增加亲子之间的情感,更能发挥奖赏的最高效用。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书札情迷 | 武侠小说 | 言情小说 | 现代小说 | 科幻小说 | 纪实小说 | 军事小说
历史小说 | 古典小说 | 外国小说 | 港台小说 | 侦探小说 | 名家小说 | 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