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相时而动 欲擒故纵


               无源之水才丰盈

  俗语说:“大丈夫识时务者为俊杰。”

  天地日月,自然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大到山川河流,小到细尘微芥,宇宙间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我们生存的空间是一个永远运动,永远变化着的大系统。生存在变化的环境中,我们也在不知不觉地变化着。

  纵观历史演变,恰似一泻汪洋,浩瀚泛波奔涌不息,一刻不亭地向前方奔流。只有螺旋式的上升,没有倒退式的往复。

  春秋更替,寒暑易节。日升星沉,花开花谢,雁去雁归,草长草灭,雨洒雪飞,月圆月缺,观自然万物无不更替,无不变换。

  时代在一步步发展变化,社会在一天天向前进步,思想文化、政治生活等等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居其中,不变可为?

  有些人在思想中是很反对变的。在他们看来,变就意味着不坚定,变就是背叛,变就是变坏,这种思想是要不得的。特别是为职者更不能有这种想法,为职者更应善于权变,审时度势,相寸而动。

  一提到审时度势,相时而动。大家很容易联想到墙上草,迎风无力,会意东西。左右摇摆不定,风吹向哪里,便倒向哪边,大家都喜欢那种迎风挺立的傲松,认为劲草不好。其实,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人应有股骨气。诚然,人缺不得骨气,并且,我们这里所说的相时而动,也绝非是要人们学墙上之草,随风任意摇摆,事物总是具有双面性,任何事物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孔子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墙头之草固然是左右摇摆,但这也并不失为一种求存之道。试想几尺高墙之上赖有一草已属不易,寸土之上,瓦砾之间,独出新芽,婀娜于天地之间,岂非奇事。上虽接日月览照,下却无甘泉醴水滋养,要想存活,实赖天年。但这墙头草却也学得乖巧,自知身单力薄,生性柔弱,便避免与这强风劲吹分庭抗礼。相风而动,因风而摇。都说它错了,它却能保存自己,挺立墙头之上。

  海中礁石因是傲然挺立,敢于海浪争空。排浪滔天,礁石却迎风顶浪,屹然不动。却又终落得干沟万痕,伤痕斑斑,坑坑点点。都说礁石好,却落得面目模糊,断肢残骸。

  因此,我们不能说墙上草就无可取之处,墙上草随风倒正是为了求存。试想,如果连自身都保不住,还要谈什么宏伟的理想,远大的志向,还创什么宏图大业。对于为职者来说,更是如此,你连自己的职位都保不住,还何谈实现自己的宏伟计划呢?

  观古今中外,凡是刚直之士,莫不死得惨烈,大凡随机应变,灵活之士莫不享尽天年。诚然,我们无意贬低忠臣良将,更不是要褒扬奸臣之辈,我们也不可一棍子将其打死,认为他一无是处,其实,越是奸俸之辈,其处世哲学越是有可取之处。

  读者不要误会,不要以为笔者是要为职者学贪官奸臣,个个吃国家傣禄,陷害忠臣良将,鱼肉百姓,搜刮民脂民青。笔者是想提醒大家,刀枪可以杀人,也可以防身,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利用它,怎样去认识它的作用。刀枪自身并不是恶物,之所以有人恨它,是因为它被有些邪恶之徒操纵利用了。而枪到了警察手中不也成了制止犯罪,打击邪恶的功臣吗?所以说,奸佞之臣的处世方法本身并不一定是不足取的,我们是可以批判地借鉴过来,为我们服务。

  为职者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对于协调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大有好处。事物在变,环境在变,周围的人群也在变,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演变,为职者墨守成规的结果必然会是四面楚歌,成为海中孤屿。

  过去,我们身着青一色的军装绿和海天蓝,单调乏味,现在,颜色不断翻新,花色繁多,数不胜数,活泼多样,孰好孰坏,不言自明。难道我们还要在现在大声疾呼军装绿的回归吗?过去男人和女人相敬而远,不敢当众拉拉扯扯,现在,街头闹市到处是相拥而行的双双丽影,而我们还要去举棒高喝,鸳去鸯高吗?显然,那样做是滑稽可笑的。我们只能接受这一现实,并调整自己去适应这一现实。为职者的观念必须能够及时地适应变化了的形势,把握时势动态,并据之调整自己,方能立足于社会之中。

  曾经听人讲过一则故事:

  据说,在燕王扫北时,来到一条大河边,河水滔滔,波浪翻滚,湍流如箭,没有舟桥,无法过河。当时又值九月,河水封冻尚早。燕王在河边率兵马无计可施,军心浮动,士气不高。燕王心急,便派一人出去观看河水是否封冻,那人跑到河边一看,河水滚滚,毫无冻冰之象,便跑回来报:“回燕王,河水毫无冰冻之迹象。”

  燕王听罢,大怒,一挥手:“拉下去,杀了!”

  令下之后,那人被推出去砍了头。

  燕王又派一人出去察看,那人来到河边。河水汹涌,依旧奔腾不息,浪花翻卷,哪里有半点封冻征兆,那人回来如实回报:“燕王,河水的确没有冻冰之迹象。”

  燕王问也不问,拍案大喝:“推出去,杀!”

  第二人又被斩头。

  燕王又派第三个人去探看,那人到河边观望,河水奔流如故,他并不比前两个人多看到什么,但他回来后,没有如实报告,而是随机应变说:“恭贺燕王,河水已经封冻,冰层厚盈几尺,如钢浇铁铸,大兵即可渡河。”

  燕王大喜。说:“重重赏他,传令三军,今晚渡河。”

  第三人非但活命,而且得了重赏。当夜晚间燕王率兵踏水而过,顺利渡河。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据人讲,当时燕王过河时,水中有好多乌龟等硬壳的水中动物在水下浮着,托着那些兵卒过了河。

  我们且不去论它是真是假,倒是那里面的三个人值得一提。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都如实回答,遭到的却是灭顶之灾。第三个人随机应变,审时度势,编了一套瞎话,却领了重赏。燕王让看河水冻结与否的目的在于稳定军心,而绝非河水本身。前两个人,思想僵守,不懂应变,杀身之祸在劫难逃。第三人善于思变,巧妙回答,点中了燕王的心事,得到了燕王的赏识。你从中是否能到一些启示?

             “心急喝不上热面粥”

  为职者不仅仅要相时而动,还要学会欲擒故纵。

  俗语说:“心急喝不上热面粥。”

  或许,大家都见过猫捉老鼠,猫儿静静地守在老鼠洞口,全神贯注地盯住,一旦有鼠溜出,猫儿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可怜的小老鼠拿住。但猫儿并不立即将其吞到肚子里,而是将它拿到宽敞的平地处,将它放开,鼠儿自然是没命地逃,无奈却又被猫儿抓回。这样,抓回,放掉,抓回,直至老鼠筋疲力尽,放开后再也不逃跑厂,猫儿才恰然囱得地将老鼠叨到僻静之处,美美地饱餐一顿。

  猫儿捉鼠,欲擒放纵。虽说猫儿不会说话,但其方法却给人启示。

  成语说“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是不明智的选择。处理任何事都要学会掌握节奏。要想达到某一目的,我们不能直冲着目标而去,而应学会迂回环绕。面对一座极为陡峭的高山险峰,我们不要冒险去直接援直壁而上,我们可以绕着山路环行,最后便可安全地到达山顶。我们捕鱼时,要一点点地将水淘干,让鱼儿慢慢地失去容身之地,自己暴露出来,而不是要跳到水中乱抓乱搅,因为那样恐怕一根鱼都不会捞到。

  所以说,为职者要学会欲擒故纵。比如我们要训服一条狗,并不是要用一段锁链将其牢牢地拴住就行了,真正驯服一条狗需要一步步地驯化,先要任其野性张扬,慢慢地利用喂食等进行驯化。倘若只简单将它拴住,狗不但不会驯服,反而会越来越狂,狂吠不止,甚至还可能变疯,见人就咬,养了也是枉费心机。

  曾有一国外的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将青蛙扔到滚烫的沸水中,青蛙便会立即跳出水面而不会受到损害,但如果将青蛙放到冷水中,然后在下面慢慢用细火加热,则青蛙会不知不觉地死在逐渐沸腾的开水之中。这则实验便可说明欲擒故纵的道理。

  一截钢条,我们要想将它弄弯,直接用力去折,怕是会将其折成两半,但若先用火烧红,再用锤头敲打,则可使其成为我们想要的模样、形状。

             对症下药不必事事躬亲

  为职者要正确地用人。我们说很少有人甘心受人指使,若要得到一个人的心,则必须摸清对方的脾性,对症下药。欲擒故纵不失为一种良方,对于有些性格怪癖的人,要先尊重他的个人习惯和方式,然后摸清他的弱点,再一步步将他引人你所期望的境地,使其自然而然地受命于你。为职者相时而动,则须首先学会驾驭时势,惟其如此,方能走向成功。

  一个人如果能够成功地驾驭时势,善于把握机会,利用机会,以积极克消极,则必然会走向成功。

  当然,说者容易,实际做起来并不简单,时势的概念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在实际生活中更是现象复杂,真伪难辨,有时很难把握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时的确像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朦朦胧胧,似是似非,模糊不辨。但古今中外,凡能成功驾驭时势者皆获得了成功,而且这样的人举不胜举。

  我国历史悠久,封建王朝历史更是漫长,王朝更迭,代代有风流人物。真如所言:“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封建杜会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皇帝始皇帝秦王赢政,灭六国,统一天下。改文字,兴小篆,换钱币,通用圆形方孔钱。焚书坑儒,威风凛凛,杀气腾腾,叱咤风云,好不威武。但据有关史书记载,这位风流人物原本并非是地地道道的“龙种”,他不是秦襄公的儿子,他的父亲,生身父亲是一个叫吕不韦的大商人,乍听来,似觉蹊跷,其实一点不足为奇,这正是吕不韦善于因时而变的结果。

  目不韦很早就开始行商。而且,由于日不韦精明灵活,善于权变,处理事情往往适时得当,而且善驾时势,抓得位机遇,故而,获利颇为丰厚。没有多久,便积聚了不少财富。

  吕不韦富有以后,并不是满足于丰厚的获利。原来自他开始经商起,他就暗暗地下定决心,要从事政治。他认为要从政必须有足够的财富才行,没有钱不会被人看重,也就不可能有机会接触高层人物,从政也便只能是白日做梦。为此,他才开始经商。

  经商使他有了一定的资财,他便开始努力接近执政者。吕不韦拿出自己的一部分资财,奉送给当政者,以祈受到当政者的赏识。但事情并不像他开始想的那么简单,他送出的钱财竟如肉包子打狗——一去没有回头,执政者并未因此而赏识他。

  吕不韦见奉送财物方法见效不大,心中有些着急,却又一时间想不出主意。他的妻子见丈夫每天愁眉不展,总是在屋中踱步不止,便关切地问:“夫君,所为何事,竟这般愁苦,可否道于妻身知晓?”

  吕不韦抬眼看着妻子,眼睛一亮,但立即又黯淡下去,低了头,瞥见妻子日渐隆起的腹部,不觉长叹一声:“唉!我吕不韦时运不济,有志难发,枉有报国之心,却无报国之门。”

  其妻惊异忙问:“夫君,何出此言?”’

  吕不韦望着妻子说:“你哪里知道,我吕不韦自从长大成人,便立志从政。本以为经商获利后,便可以钱财为跳板,跳人政界圈内。谁料,前些日送给他们财物,却并不见他们重视于我,想是此路不通,岂非枉存报国之志吗?”

  其妻听完,为丈夫担忧,却又不知怎样是好,只是问:“那么说,就毫无办法了吗?”

  吕不韦长叹一声,深情地望着妻子的脸,又低头望望妻子的腹部,悠悠地说:“办法是有,只是——”

  他的妻子忽地明白了,泪水刷地涌出眶外,扑跪在吕不韦腿旁,低声啜泣起来。吕不韦伏身将妻子拥在怀中,抚摸着妻子,沉默起来。

  吕不韦的妻子哭了一会儿,泪眼婆婆地问他道:“夫君,难道真的只有这个办法了吗?”

  吕不韦用手抹去妻子脸上的泪水,长叹一声,说:“恐怕惟有此途啦!”

  其妻伏跪在地,嘤声道:“既是这样,妾身惟夫君之命是从,只要对夫君前途有利,妻毫无怨言,请夫君决定好啦!——”

  说完,其妻哭着爬起身,捂着脸跑进了房中。后来,吕不韦便将怀了孕的妻子送给了秦襄公,这便是骊姬。骊姬入宫以后,深受宠爱。秦襄公很快便封吕不韦为国相入宫主事。骊姬生下一子,便是秦始皇赢政,明为秦襄分之子,实为吕不韦之儿。

  另据史书载,秦襄公亦是靠吕不韦出钱,认华阳公主为干妈而登基坐殿的。

  吕本韦善于审时度势,及时转换策略,他曾编写一则广为流传的寓言,说明这种应顺应客观变化了的情势,因时因地改变自己方略的道理。

     寓言说:从前有一个楚国人要渡江,不料船行到江
   心的时候,忽然吹起大风,卷起巨浪,小船左右摇晃。
   这位楚国人心中一慌张,竟把随身佩带的一柄长剑掉在
   了水中。
     这位楚国人赶紧在剑落水的地方作了个记号,但这
   记号是刻在船边的。
     等到船靠岸后,这人便顺着船上的记号,潜入水中
   去找到,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

  吕不韦借用这则寓言,旨在说明顺应时势变化的重要性。

  为职者不但要驾驭时势,适时变化,而且也要善于运用他人的智慧。

  《韩非子》中讲过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魏昭王将宰相召来,对他们朗声说:“爱
   卿,寡人欲兼理官事,卿等以为如何?”宰相听完,暗
   暗皱眉,答道:“陛下,如欲亲理官事,则陛下须先研
   究律法律典。”
     昭王于是弄来律典翻阅,结果只读了十几页,便疲
   倦不堪,昏然欲睡,不得不放弃了自己心血来潮式的念
   头,说:“寡人不善研究法律,罢了。”
     夫不躬亲其势柄,而欲为人臣所宜为者也,睡不宜
   乎?

  君王想亲自处理交给臣下办的事,能不睡着吗?韩非子即认为,君王如有用人之术,即使偶而贪恋女色,也不会对统治有多在关碍。但君王如果没有用人之术,那么,纵然他呕心呖血,心力交瘁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这里所说的“术”,便是指要善于运用他人的智慧。古人有“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初,上君尽人之能”之说。

  只有善于运用他人智慧并将其才能尽力发挥出来的为职者方是成功的为职者。

  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一个人的社交面毕竟很窄,一个人的智慧毕竟很少。如果为职者善于运用他人的智慧,为自己谋事,则成功在望。相当年,刘备带领关羽、张飞等人三顾隆中草庐,请诸葛孔明出山,也正是要借用其智慧,助刘备争取天下,兴复汉室。美国联邦调查局聚集了那么多的专家学者,涉及各科学领域的权威人士,也正是借用他们的智慧为政府服务。当代美国许多大公司大财团都高薪聘用了许多高科技人才,这些人才各显其能,为公司制造或创新产品,便公司获得丰厚的利润。如果为职者善用他人智慧,则可八面玲珑,通达亨盛。

  为职者相时而动,驾驭时势,善用他人智慧,则更要因势而导之。

  为职者把握住时势只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更为重要的则是要善于因势而导之,使之向着有利的方面发展。就好比天气久旱不雨,禾苗急待浇水一样。现在我们第一步应是找到水,水找到了,却并不意味着事情解决,我们还得想办法将水送到旱地里。将水引到地中,问题才得以解决。

                因势利导

  春秋时期,王侯争霸。其中郑国的郑武公生有两子,大儿子寤生,二儿子段。说也奇怪,大儿子寤生从娘胎里出生时,先出两足,最后出头,与正常的婴儿出生时先出头后双足相反,故取名“寤生”,意即“倒着出生”,寤生的母亲生他时很受了一番折磨,又嫌他出生时与常人相异,总是心里不喜欢他。

  母亲姜氏更喜欢小儿子段。但是按照世袭原则,只能立长子为太子,将来以继承王位。姜氏因为讨厌大儿子寤生便在郑武公活着时候,建议废掉寤生,武公严然否决了她,

  武公死后,寤生继承皇位,掌握了国家大权。姜氏便与小儿子段暗中商议对策。最后订下阴毒的计谋,欲夺取庄公寤生的皇位。

  其实,庄公寤生对此早就有所觉察,对其弟早有戒心。其弟段在封地内招兵屯粮,扩张缰土,吞并邻近邦邑之事,庄公都佯作不知,但暗中却都早有防范。公叔段阴谋篡位,举兵谋反还未实施,便彻底暴露,公叔段见大事已去,便引颈自杀。

  庄公却又从段那里搜出了姜氏写给小儿子段的谋反密信,庄公大怒,将其母姜氏逐出京都,并发誓:“不到黄泉水不相见!”

  但事后,庄公又有了悔意,无奈话已出口无法收回。送走母亲后,痛哭不止,惆怅异常。

  庄公手有。管理疆界土地的官吏,名叫颖考叔。此人为人正直,非常孝敬老人,在其附近人群中很受赞誉。

  那天,颖考叔出门打猎,猎获几只猎头鹰,正自高兴,忽见前面两个人跑来,告诉他:“你知道吗,庄公的母亲已经着车马来到咱们颖地了。”

  颖考叔听后惊诧,问:“庄公母不在都城荣阳,为何无缘无故来我们颖地?”

  那两个人便将其中原委说与颖考叔,颖考叔听罢,什么也没说,转身回家,辞别母亲,提着那几只猫头鹰进京向庄公进献野味去了。

  庄公一见颖考叔便笑问:“你进献何等珍奇的野味呀?”

  颖考叔赶紧回答:“主公,小人进献的乃是一种叫“鹃”的鸟,这种鸟最令人憎恨之处就是极为不孝。小的时候,这种鸟的母亲辛辛苦苦将它喂养大,它非但不懂回报,还要啄食母亲的肉。所以人们都纷纷捕它蒸煮解恨。”

  庄公听出话中有话,便淡淡地说:“难得你有如此忠心,不远百里为孤送来此鸟,本王赐你御膳一顿。”

  御膳房为颖考叔准备了一桌羊肉羹,颖考叔谢恩后开始吃羹,但他只吃了几口汤,便向庄公讨旨,希望能将羹带回家中,说:“主人,小人已然尝过您赐的御用肉羹,小人的老母却未曾尝过,敢请主公赐小人一饭盒,带些回去孝敬老母,小人替老母谢恩。”

  庄公听此,想到自己的母亲被自己远逐,心中凄然,不觉长长叹了一口气。颖考叔伴作不明,问道:“主公,可有什么忧虑之事,不知小人能否为主公您分忧解愁?”

  庄公口答唉声,便说了自己的悔意,颖考叔等庄公讲完,微微—笑,说:“主公,这又何难,小人有一办法,可使主公母子早日团聚。”

  庄公大喜,忙问:“什么方法,快快讲来。”

  颖考叔说:“主公发誓说:‘不到黄泉,不相见’,主公请想,所谓‘黄泉’者,不过是指地下之水,蚯蚓便是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主公说不到黄泉不相见,则派人在地下挖一条隧道,挖出黄泉不就可以母子相见了吗?”

  庄公听完拍案大喜,连声称好,遂命人重赏颖考叔,又派人去挖地道。

  后来,庄公与母姜氏果然在隧道中相见,母子捐弃前嫌,和好如初。

  这则故事中,颖考叔便善于权变,因势利导,巧妙地变换了考虑角度,从另一个角度去解释“黄泉”的含义,从而解决了问题。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书札情迷 | 武侠小说 | 言情小说 | 现代小说 | 科幻小说 | 纪实小说 | 军事小说
历史小说 | 古典小说 | 外国小说 | 港台小说 | 侦探小说 | 名家小说 | 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