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P



  pageant选美

  在一般英文辞典里,pageant只有三个解释:1.华丽的游行,化装游行或连续的发展;2.露天历史剧;3.华丽而无意义的表演。在1999年版的朗文辞典上,中国读者才可以查到它的第四义,即beauty contest(选美),是美国英语。
  选美是美丽的青年女子的比赛,她们穿了各种华丽的时装,并作出各种姿态,来显示她们的美丽,并由娱乐界名人组成的评委来评定其高低。评比的内容当然以她们的姿容为主,但有时也加些其他的点缀,如日才和智力等。所以,选美的组织者更希望把pageant才定义为beauty&talents contest(美与才能的比赛)。但主办者、参赛者和观众都明白,才能云云其实并不重要,Pageant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华丽而浅薄的色彩。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举行选美。选美在世界级的水准上进行。苏联解体前,既不举办也不参加选美。20世纪80年代,苏联、东欧有个别选手参加选美,而且成绩不俗。
  中国大陆至今也没有选美。但是,我们也有人非常热心地举办各种“准选美”:女于模特儿大赛和礼仪小姐大赛。1998年上海就有时装表演模特儿大赛、时装摄影模特儿大赛、“寻找白雪公主”主持人比赛、“寻找跨世纪上海女性新形象”评选等多种活动。把她们称为“准选美”,是因为都限定女性参加,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外貌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几乎毫无例外地,主办者都会声称这些活动不是选美。例如,上海国际时装模特儿大赛的评委会主任,很学术、很仔细地向媒体解释,他主持的评委会将如何重气质而不是外貌,同时要求参赛选手穿泳装并且要求里面不准再用文胸。大陆的模特儿大赛举办频率是世界上最高的,这几乎就替代了因没有选美而留下的空白。
  这种选美的结果产生了各种荣誉称号,最光辉夺目的当然是冠军,美国人叫Miss America,香港人叫Miss Hongkong。幸运之门从此对获奖者打开,她们常常得到在电视、电影和广告等各种领域的发展机会,不少人成为明星,从此踏入了上流社会。大陆虽然没有正式的选美,但也有人在礼仪小姐比赛中脱颖而出,由一名宾馆小姐变成了著名的电视主持人。
  选美过程中,参赛者会被要求穿各种时装,其中泳装和晚礼服是必不可少的。全世界的女权运动者都反对选美,不会仅仅是因为选手们穿着泳装站在台上接受大多数成员是男性的评委的吹毛求疵,但这种场景肯定会使她们感到愤怒。
  中国著名主持人杨澜被誉为有着黄鹂般的清纯形象,且智商和口才也很出众。当然,她是不会参加什么选美的,而且她对选美和参加选美的女性有着异于常人的同情和人文关怀。她在《匕海文化》对她的采访中说:“我的下一个选题打算探讨香港风行的选美对于人生发生的变化。”她选了两个人,一个是张王玛丽,“孤儿出身,通过选美步入了上层社会,但她没有一直靠演艺或外貌取悦于人,也没有选择嫁给闷老过舒服日子,而是慢慢地从事写作、形象设计和公益事业”;另一位是受到很多批评的宫雪花,一个可以被媒体吃掉的女人,却“利用媒体为自己争取生存的权利”。杨澜认为,有些女性“提供社会需要的东西,得到回报,这没什么不公平,她并没有出卖别人”,选美也是女人“达到自己想要的人生日标”和掌握自己命运的方法之一。

  pastel浅色调,粉色调

  轻淡、柔和、优美的色调。pastel在中文中没有一个完全贴切的对译。Pastel是一个可以引起联想的词汇,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色彩;而浅色调或粉色调只是干巴巴的组合词。pastel是1998年女装的流行色调。这种色调宜于表现女性的温柔、妩媚、浪漫、清爽等特征。

  patent leather漆皮

  把表面加工成光亮坚固的皮革,是一种具有强烈表面效果和风格特征的服饰材料。各种色彩鲜艳的漆皮及仿漆皮紧身时装,以及合脚精细的漆皮皮底皮鞋,是时下的时髦商品。20世纪90年代后期连运动鞋和休闲鞋都有用漆皮做的。

  personality个性,个性时装

  原指人的性格特征。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或“诗如其人”,意谓文章、书法和诗词等艺术作品能反映其作者的个性。相似地,服饰也能反映穿著者的个性。服饰所反映的个性是天性与角色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天性热情奔放,服饰则浓艳大胆,迷你裙、牛仔裤、宽松衫都不妨一试,披襟当风,意气风发;天性拘谨矜持,则款式保守,色调深沉,中山装钮扣粒粒紧扣,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淡泊含蓄者喜雅洁,素衣一袭,悠然自得;好胜争强者抢占流行的前沿……展现出不同性情、不同衣着、不同的仪表神态风貌。
  消费者对服饰的款式、色彩、图案和质地常会显示出某种偏爱,这种偏爱是个性的反映和表露。其中服饰色彩与个性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少研究者声称找到了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偏爱冷色调的服饰消费者通常表现出安详、冷漠和好沉思冥想的个性;喜欢暖色调的人一般精神饱满,天性活泼好动,富于情感,热情而急躁;偏爱红色的人渴望刺激,好新奇;喜欢褐红色的人,不少是属于多情善感而又容易与人亲近的类型,秉性柔和温顺;紫色的爱好者常常带有艺术家的气质或自命清高;棕色和绿色常常是稳重谨慎性格的人所中意的色调,这些人不喜欢锋芒毕露;橙黄和橙红是乐观天性的表露;偏爱白色或银灰色的人往往高雅脱俗;喜欢黑色的人也许十分谨慎,如果喜欢黑色配紫色的话,则可能是忧郁或悲观的反映;偏爱黄色,特别是大面积地使用黄色,则是醉心现代作风的表现等等。
  服饰的个性表现与环境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某些场合和环境有助于个性化的充分表现,某些场合则易于抹杀个性。例如,在一些远离日常生活的场合中,如化装舞会和狂欢节活动,人们可以暂时抛开体面、礼节和身份,置习俗陈规于不顾,放纵自己的想象和平时受到压抑的欲望,穿着打扮可以淋漓尽致地表达个人特征和流露出深层意识。相反,在庆典、婚礼或纪念仪式等隆重场合上,在宴席、大剧院或其他豪华富丽的环境中,人们或着制服,或穿礼服,容易表现为干人一面的效果。
  不同类型的服饰消费者,其服饰的个性化程度各不相同。时装的创新者和倡导者的服饰一般都具备极为鲜明的个性。他们往往率先采用某一新颖的款式,或在选择一种较常见的时装时略加变化——修改某些细节,调整色调的深浅浓淡,或换一种配套方式。在这类消费者中,较高文化程度的人所占比例较大,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社会安全感和较高的自信心,以及独立的见解和自主的地位,其为人行事不需求外界的支持。他们常常是活跃于各种公开场合的和好交际的人,重视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认为或意识到自己引人注目,懂得或擅长用穿着方式来支持自己对人生和服饰行为的看法和观点。赶时髦和随大流的服饰消费者往往缺乏鲜明的个人特征。也有人不喜欢受人注意,穿着打扮力求随俗普通,以使自己可以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隐蔽到人群中去是为了寻求安全感。
  服饰被看作是认识穿著者个性的捷径。如前所述,服饰反映个性几乎成了一句格言。但是,这种反映的精确度究竟如何?我们可以用服饰装点出一个理想的形象,给人以我们所乐意给出的印象;另一方面,服饰也会暴露你深藏在心底的奥秘。因此,有一种服饰社会心理学理论,把服饰反映个性这一现象区分为表现公开的自我和流露隐蔽的自我两个不同的侧面。一个人的个性有不同的侧面和丰富的内涵,服饰形象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服饰的消费者可以进行思考和选择。

  platform shoes松糕鞋,厚底鞋

  指底、跟俱厚而非仅仅由细细高跟支撑的鞋。当然以女鞋为主。由于gO年代流行的厚底鞋常用一种看似松软的高分子合成物制成,有那么一点像松糕,所以就有了这么一个既通俗又形象的称呼。
  有人说松糕鞋是“败坏口味的城市时尚,因而也成为一个问题”。他们用“笨不可言”、“生猛”、“查理·卓别林式的滑稽可笑”、“没有太多意义”来描述形容松糕鞋。
  松糕鞋的流行确实有无法让你说出太多意义的遗憾,但高跟鞋抑或吊带裙的流行又有多少意义可言?我们永远不能期望从流行中提炼出太多的意义。也许正是因为它的非理性与缺少逻辑,才使得成千上万的人被卷入它魅力的漩涡中深深沉醉。
  喜欢松糕鞋的女孩尽可以夏天穿松糕凉鞋,冬天穿松糕统靴。不趁着流行过回瘾,等流行一过,想穿要自己回家打制一双可就不那么方便了。
  松糕鞋无疑是97、98年休闲服饰中的代表,风行程度不逊于30年代的高跟皮鞋。有人问,这是否暗合了心理学所指出的人类有扩张自己身体的潜在欲望,松糕鞋的流行是它的一种外化表现?我们这样回答:松糕鞋的流行与这些女性以高个子为理想这一事实有关,同时又与当代时装的休闲化相关。想使自己增高70厘米以上又不愿受穿细高跟鞋之苦,于是松糕鞋成了她们的天赐之福。我有一个女学生,身高1.60米,穿上松糕鞋就取得了一个二流模特的资格。所以她问我:松糕鞋能不能永远流行下去呢?

  pop art波普艺术

  又称“新写实主义”或“新达达主义”艺术。一种现代艺术。借用那些因为大众媒体宣传而家喻户晓的事物,如可乐罐、啤酒瓶以及超市中的其他商品,通过放大和扭曲,但对细节和质地的描绘又极其写实的方法,表现出对现代大都市社会和义化进行探索的愉悦和热情。波普艺术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然后传往美国。在服装设计中表现为大量采用发亮发光、色彩鲜艳的人造皮革、涂层织物以及金属和塑料制品等。
  80年代中期,上海有一位时装设计师曾经有一次波普艺术的实践。他用报纸作面料(后面加粘合材)作成超短裙,再加红色圆领T恤配可乐罐制成的腰带和配饰,或蓝绿色T恤配雪碧罐饰件。此举令上海服装界前辈大跌眼镜。

  pose甫士

  “pose”其实有一个通顺而不够时髦的中文对译——姿势,但更多人喜欢用“甫士”这个词。“甫士”比“姿势”更新潮更洋气(其实不是洋气而是港味十足)。作为pose的音译,它主在意义上并无关联的汉字组成,就像将ball译成波,disco译成的土高一样。甫士在模特儿行业或演艺圈经常被提起。模特儿拍照、走台的时候都要摆“甫士”。尽管现时提倡自然的姿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可以甩开臂膀迈鸭步,再自然也还是“摆”出来的,还是“甫士”。所以搔首弄姿、矫揉造作等等在这里不一定是贬义词,优劣之分只在于摆甫士的技艺以及是否符合客户的要求。
  普通人面对相机或摄像机也有摆甫士的机会。他们中不少人只说摆姿势,是否因为觉得“甫十”这个词还有点拗口?

  poster招贴,海报

  一个相当有年纪的词,却也变得时髦起来了。中国时装界有一批在日本读过平面设计的人,学成归国后不喜欢招贴、海报或广告这个中文,也不说标准的英文,而喜欢按日本的假名把Pooter发成po-sl-ta。

  postmodern后现代

  后现代或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本来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批判理论,如今却常被用作“目前”、“现在”的代名词,指称一些前卫的文化产品,成为一个被滥用的时髦词汇。后现代这一概念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源于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所面临的价值观的剧变,新的,迥异于传统的新的社会准则的涌现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生活的剧变。近年来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的东方国家日本和韩国也开始侈谈后现代(在韩国被叫作“脱现代”)。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努力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有何闲暇和必要来赶这个热闹?现代化尚在争取,何苦谈超脱和超越,谈什么后现代?
  中国确实还未达到现代化,但这主要是指工业、农业和科学技术。在艺术领域,由于商业化的无孔不入,由于许多艺术家的不甘寂寞,却早已“后现代化”了。在消费领域,少数富起来的人也毫不犹豫地踏进了后现代阶段。与艺术有着密切联系,又作为消费典型的时装,自然也就超越了现代化的范畴。后现代作为一个时髦的理论和词汇,自然会被以时髦为生命的时装消费群体所宠爱。1989年了月,Vogue杂志社的记者在意大利著名时装设计师莫钦诺的采访记中有如下一段对话,很能说明问题:
  “你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记者对莫钦诺说。
  “不。”莫钦诺说,“与其说超现实,我更为后现代。”
  “我不知道后现代是什么意思。”
  “没人知道,可是它说起来是那么高雅。”
  然而,后现代主义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仅仅是一群浅薄之辈卖弄才情的产物。后现代主义者不相信历史可以解释,不相信科学、理性和进步,而这些正是启蒙时代以来的近现代社会的基石。后现代主义所反映的价值观和情感来自影响日益强大的大众媒介和大企业集团,来自诸如女权运动、少数民族运动、绿色运动和同性恋那样的社会政治回体,来自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大众文化产品。当代时装与以上诸端皆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本身也就是一种大众文化产品,它的促销越来越依赖于广告和新闻媒介,它的设计灵感往往取自各种分支文化。所以,当代时装是后现代主义的一面镜子。
  后现代主义认为“当代艺术已经死亡”,因为高雅艺术与流行文化已经同流合污,没有区别。莎士比亚与肥皂剧被混为一谈。不管这种提法是否科学,在时装界都很容易找到一些支持这种观点的事实:时装设计师被视作是艺术家,圣洛朗与梵高相提并论,时装被博物馆收藏,在时装界内部,高级女装与街头时装也互相渗透。此外“艺术的死亡”还表现在比例、和谐、平衡和黄金律等形式法则和审美准则被弃置一边,各种刺激感官、丑陋不堪的东西被当作艺术,这在时装设计中也屡见不鲜。许多大师的设计作品在天桥上使人不忍卒睹,使人怀疑那是否该归入“皇帝的新衣”。过去总认为时装是设计师的创造;如今时装是厂商根据街头消费者的爱好以设计师的名义推出的。
  后现代艺术家喜欢侈谈艺术的“解构”(deconstruction)。当代时装界新出现的许多时髦穿法正是服装的解构:越来越多的衣服有扣子但不扣,有拉链却不拉,甚至女孩子牛仔裤的门襟拉链要拉开了穿,看上去像要掉下来一样;帽子反过来戴,鸭舌朝后;内衣外穿;裤子顶在头上当帽子;围巾搭在大衣上失去保暖功能,等等。加在时装上的种种包装、种种商标、种种牌名,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涵,除了厂商推销产品的动机。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时装只是一具形象的空壳。

  pret-a-porter成衣

  法语。英语的对译是ready-to-wear。指工业化生产的服装,与手工业者定制加工的服装相对立。在巴黎,pret-a-porter又是一个与haute couture(高级女装)相对立的行业,后者是20家左右创造性的高质量手工生产的时装公司。1995年由罗伯特·奥特曼执导的好莱坞巨片《Ready-to-wear》引起轰动,也引起人们对这个法语词的注意。内地片商把这翻译成准确却无吸引力的《成衣》,香港片商则把它翻译成更利于票房的《霓裳风暴》。这部片子在内地没有重映,于某电影节匆匆亮相一次后就不再露面。但是,由于报刊等媒体的介绍,其名气仍然很大。
  中国的消费者几乎只穿成衣,或Pret-a-porter的中国版。但是,中国时装设计师的眼睛却常常只盯着haute couture。这只会产生悲剧性的结果。中国服装界的很多问题即源于此。

  professional职业的,好的,顶级的,行家

  原指专门从事一项职业或以一项职业为主的,引伸为有高水准的、好的、第一流的。与“amateur(业余的广相对应。时装圈内的professional是一个强烈的褒义词。professional的时装设计师一定才思敏捷才干出众;professional的时装摄影师一定精品迭出技压群雄;professional的时装模特儿一定卓尔不群超凡出尘。这样说或许有点过激,然而兼职的时装设计师、时装摄影师、时装模特儿都乐意把“具有专业水准”看作是内行的赞扬,这是实情。在这里“amateur”是贬义词。它意味着对某事不熟练,带点外行味道的。你宁愿被人称为“freshman”(新手,生手)”、“layman(门外汉,外行)”也不要被称为“amateur”。在尚未对某事作出时间、金钱、精力的投资时,你是门外汉,你在这一行的业绩没有被评价的意义。当你开始对某事作些投资时,你是新手,意味着无穷的希望。而你已经为某事投入了较多,“业余”则是对成绩的一个十分保留的评价,含有客气的对能力的否定的意思。这就尤为难以忍受了。
  美国人会用knows what he(she)is doing来形容一个professional,即一个真正明了自己在做什么的人。好莱坞有部影片《PROTESSJONAL》,故事虽然荒诞不经,但能让我们体会一下这个词的褒义。

  puff sleeves泡泡袖,抛袖

  富于女性化特征的女装局部样式。袖山处宽松而鼓起的袖。缝接处或多或少或密或稀的褶。历史上较为著名的一次流行发生在19世纪初的帝政时期,当时流行的高腰长裙即用小抛袖。从1920年起,抛袖变大且篷起部扩展至整个上臂,即成羊腿袖或悬钟袖。流行预测机构认为,抛袖亦将在世纪之交再度流行。
  抛袖在风格上更贴近浪漫主义,尽管在历史上它也出现在古典主义的服饰上。抛袖又多少有点女孩子气,泡泡袖这个名字就很带有女孩子气。

  punk朋克

  原用于指称社会上的游手好闲之徒或品质不良者。70年代中叶成为一种着装风格独特怪异的群体的代名词。朋克的兴起和盛行,与60、70年代的嬉皮士、摇滚乐队及当时蔑视传统的高贵的社会风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极端的方式追求个性的朋克们,同时又带有强烈易辨的群体色彩。他们穿着黑色紧身裤、印着寻衅的无政府主义标志的T恤、皮夹克和缀满亮片、大头针、拉链的形象,从伦敦街头迅速复制到欧洲和北美。
  他们不像嬉皮士那样脏兮兮,也不像嬉皮士在富于凝聚力的群体形象的背后存在可资一提的共同理想。他们的着装透露出那么一种共同情绪:不知道也不在乎明天将如何,他们只是说:有那么一点厌倦今天。他们用奢华来制造破落,戏剧化的衣饰带有精心布置的痕迹。
  朋克的风行,让一直以高姿态面对时装王国的高级女装业,也不得不把目光再一次投向掀风起浪的街头服饰。彼时的朋克不仅极大地影响着高级女装的流行趋向,还在此阵营中寻到了一个嗓门不小的发言人——维恩·韦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她开在伦敦皇家大道上的时装店,时而取名Rock(岩石),时而取名World's End(世界尽头),可谓是个名副其实的朋克之家。一些恪守传统的高级女装设计师则为此失去了好些顾客,包括像碧姬·芭杜、玛当娜这样的明星。
  朋克对国际服饰流行的影响至今仍有余威,而货真价实的朋克对中国而言,还只是一道隔山的风景。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书札情迷 | 武侠小说 | 言情小说 | 现代小说 | 科幻小说 | 纪实小说 | 军事小说
历史小说 | 古典小说 | 外国小说 | 港台小说 | 侦探小说 | 名家小说 | 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