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第三章


  咸阳城里都夸大王的儿子扶苏是个“好小伙子”。齐姬做为母亲有说不出的高兴。
  小宦官告诉大道:“扶苏是个好小伙子。真是个好小伙子。”
  大王眼睛斜了斜,他赶紧闭了嘴巴。
  小宦官有点不解:赞扬他的孩子他还不高兴吗?
  大王走到铜镜前。他近来越来越不愿照镜子了。他让小宦官取两粒丹丸。
  小宦官取来两枚红丹,两枚绿丹。红丹是从胡人那儿传来的,绿丹是从东方莱夷人那儿传来的。他过去一直食用红丹。有几个方士结交胡人,吹嘘自己的绝技,说由他们炼出的红丹如火一样猛烈。大王初食红丹,浑身都是勇力。有一次他抓起一个石徽,轻举过顶,抛下,砸地一个深坑。他立刻封了那个方士一个官位,并赐以黄金。可是接下来他发现自己急剧地衰老,面色暗淡,皱纹加深,头发也开始白了。到后来他只能越来越依恋于那些红丹,几日不食,就懒懒的不愿爬起。
  这一次他要吃绿丹了。他从来没有吃过这种丹。炼绿丹的方士已经死了,可见这绿丹就是靠不住。然而这绿丹是大海的颜色——他觉得红丹是火,绿丹是水。他被火烧得不能支持,自然该用水来扑救了。
  他吞了两粒绿丹,食后只觉得凉凉的,心情舒畅、平和。
  大王吞丹之后,让小宦官唤来唱颂诗的人。
  近来,李斯召集了二百多个会做颂诗的人,让他们展开颂诗比赛,随叫随到。他们当中要产生一个真正的颂诗高手,朗诵给大王听。大王那时倚在榻上,眯着眼睛,头上高悬卢鹿剑——进来的人腿都打战。因为以前有一个唱颂诗的人不知怎么触犯了禁忌,大王一恼,挥手就是一剑,把他的头裁了。
  这一天进来的是一个瘦小的老头,走起路来一颠一颠,因为他的腿已经伸不直了;由于自卑,他在大王面前还要故意再弯曲一点,这样看上去就非常可笑,也更加矮小。
  小宦官躺在大王身边,说:“你看,像个毛猴儿。”
  大王不愿睁眼。因为每个儒生在他看来都面貌萎缩,清秀的没有几个。他只愿听他们咕哝出来的声音而已。
  大王咳一声,那个儒生开始唱颂诗了。他照例颂扬雄伟的长城、亘古未有的壮举,扫平六国的伟业,以及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统一度量衡、铸金人。废分封立郡县等等。他唱个不绝,颂个不停,嘴角上糊满白沫。
  大王突然咕哝了一句:“你的颂侍作得不错,可你吃得太饱,打嗝的声音让我受不了。”
  儒生赶紧跪下:“大王恕罪,大王恕罪,”正说着又打了个响亮的饱嗝。儒生吓得连连磕头,一边磕一连高声重复那几句诗:“大王伟力兮,无坚不摧兮;长城修起兮,四海统一兮……”
  他吆喝得多么卖力。大王明白他在用这种办法抑制自己打嗝。大王可怜他,挥了挥手。
  儒生爬起就跑。
  小宦官笑起来。
  大王一声不吭,呆呆地望着卢鹿剑。
  小宦官不做声了。
  大王细长的眼睛眯着,后来披上衣服,在室内来回走动。他突然问小宦官一句:
  “你看大王会不会死?”
  小宦官吓得一抖,“大王万寿无疆。”
  大王笑了:“你听过预言家说那些神奇光景吧?”
  小宦官点头。
  “他说的那一切都是身后的事情。就是说,那时候大王已化为了尘土。”
  小宦官立刻说:“把那个预言家杀了!”
  大王摇摇头:“杀十个预言家也没有用,我早晚还要变成尘土。大王正像颂诗里所说,建立了伟业,平定了六国,筑起了长城,海内归一;可是这些大王做过了,也等于没做——因为岁月如箭,它们一闪也就不见了。”
  “大王,大王,”小宦官急急呼叫。
  “我的寿命还不如我手中的卢鹿剑。它可以传播下去。我的寿命更不如筑起的长城,它可以经受几千年风雨;更不如山脉、河流——它们才是长存的。大王不过是个过客。大王既不能与亲手创立的东西一块儿存活,那么亲手创立这一切对大王来说就等于没有。它真像颂诗里说的那么了不起吗?我无法与尧舜对话,也无法与身后的帝王见面。我们都是一样的过客。一个过客还有什么心思去谈古论今?去建立伟业?你知道我每天为何苦恼?就为这个,大王就是威,就是力,就是猛,就是法。大王说一不二,一声咳嗽,山河变色,大地摇撼。可是我只有一个东西不能战胜,它就是死亡。我不能够战胜它,一切都是假想了,都等于没有了。”
  小宦官嗫嚅:“方士们不是说,人可以不死吗?”
  “方士们都一个接一个死去了,你能信他们的话吗?”
  “可是也有人说,人死了还能转生!”
  “到底有谁转生了?那也是骗人的鬼话。我不能一直伴随亲手建立的伟业,也就没有理由欢乐,没有理由称为‘大王’。”
  小宦官害怕了,伏在地上:“大王,大王,快不要这样讲了,吓死我了。”
  “我杀过很多人。我轻轻挥手,就可以成百成千地杀人。有时候我看到大街上有人嘻嘻笑,又跳又唱,心里就涌起一个念头……”
  “什么念头?”
  “我吐出一个字,他们就得死。死到临头了,还笑?还唱?还跳?真是一些白痴!”
  小宦官浑身发抖。
  大王说:“我只是这么一闪念而已,没有杀他们。不过,我知道要做到这些很容易的。”
  “是哩是哩。”
  “你想过没有?有人要杀我也很容易,我现在又笑又跳,在宫内走来走去,发布命令,检阅士兵,修筑长城——你不觉得我也像咸阳街头那些又笑又跳的白痴一样吗?”
  “大王惜矣。大王才至高无上!”
  大王笑了:“你错了。有一种东西可以杀我,它就是时光。时光才至高无上。它瞅着我在这里狂,心想:死到临头了,你还这么狂。知道吗?不能战胜时光这个东西,我不算什么大王;我统帅全军,我是一国之君,这都像一种游戏。这真的是一种游戏,一种娱乐活动。知道吗?这种游戏再热闹再有意思,也只是玩玩的把戏。”
  大王说到这里,猛一转身:“该是结束这种游戏的时候啦——传中车府令!”
  随着吆喝声,赵高出现了。
  大王说:“东巡的事情准备得怎样?”
  赵高连连说:“就要好了,就要好了。”
  “加紧准备。”
  “是啦,是啦。”
  赵高退下。
  大王接上又问小宦官:“你知道我为什么一次又一次东巡吗?”
  “为什么?”
  “第一次东巡,我让一个叫徐芾的方士去寻三神山,寻长主不老药。我就是为了战胜时光那个东西。战胜那个至高无上之神——记住,它的名字叫‘时光’。”
  小宦官一声不吭。
  “徐芾耗资巨大,他带走了大王那么多船,那么多粮草,结果两手空空,杳无音讯。大王我这一次要多费些时日,再次东巡。希望就寄托在三神山上了。那一次我到过琅琊,登上琅邵台,亲眼见到了浩森的大海。那时候我才觉得咸阳这地方建立的霸业有多么可怜。大海才茫茫苍苍,无有边际,与天宇连在一块儿。大海的尽头又是什么?大王鞭长莫及。徐芾说仙人就住在天海交际之地,那儿有三座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那些神仙的长生不老药哪怕只分给大王一点点,大王也就结束了眼前的游戏……”
  小宦官说:“大王,您可不要对别人讲这是游戏呀。”
  “为什么?”
  “你讲这是游戏,下边的人也就严肃不起来了。”
  大王笑了。他摸着小宦官的下巴:“你这小子怪聪明。不过你懂吗?所有人都在这游戏里边,他们都要按规则游戏。游戏有游戏的一套方法。按规则讲,谁要参加了这游戏,就不能轻易退出。大王不过是亲自指挥了这场游戏,只要活一天就要游戏一天。我比他们做得更好。我也希望更多的人和我一块儿来,还希望制订崭新的规则。我要让这场大游戏演得惊天动地,鲜血淋漓,大喜大悲。让所有的游戏者、世世代代的游戏者,比起我来都黯然逊色。”
  “修筑长城,平定六国,也是游戏吗?”
  “也是。那只是小游戏,算不得什么。六国平定了,长城修起了。兵器销毁了,有人以为接下去没什么好玩的了。他们错了。大王还有崭新的游戏方法哩,不过,也许,当长生不老药真的讨来时,大王的游戏才会真正地结束。好多儒生、迂腐之人来规劝大王,想让我见好就收,趁早结束罢。他们错了。他们根本就不懂游戏规则,不知王仙药一天到不了手,大王的游戏就一天不能完结,也无法干点正事儿。”
  大王所行之处,旌旗如云,遮天蔽日;车队十里,烟尘四起。齐鲁东夷,一片喧嚷:“来了大王,来了大王!”方圆几百里的人蜂拥而至,纷纷爬上土岭山丘,遥遥观望大王的车队。
  车辆飞驰,快马加鞭。
  “俺从来没见过这么快的车马。”有人说。
  “他们为什么急急匆匆,像被什么追赶一样?”有人又间。
  一个族长模样的人说:“呸!大王勇力过人,四海都平定了,谁还敢追赶大王?”
  一个后生指着慌慌东驰的车队说:“你看,如果不是被什么追赶,它怎么能跑这么慌急?”
  族长又发一声:“呸!”
  后生不说话了……
  大王坐在车中,双手合十,口中喃喃。小宦官坐在一旁吃吃笑。大王眼也不睁。
  小宦官咕哝:“大王还念经哩。”
  大王仍不做声。停了一会儿,他嫌车慢,只吐出一声:“加鞭。”
  小宦官喊:“加鞭!”
  车子都快颠散了。
  小宦官想起什么,说:“报告大王,听说莱夷之地有坚硬之木材。”
  “什么木材?柞木吗?”
  “比柞木还要坚硬十倍。”
  “那是什么?”
  “有一种树木叫川檬,坚硬如铁哩。”
  “噢,用它做车轴好哩。噢。”
  “有一种树木比川棕还要坚硬十倍,它叫坚桦。”
  大王说:“到了莱夷之地,所有车辆皆换坚桦做轴木。加鞭。”
  车队急驰而去。
  一群乌鸦总围着车队盘旋。
  李斯和赵高的车子紧追几码。他们在大王车前驱赶王那些乌鸦。没有用。乌鸦嘶哑乱叫,仍然围着车队盘旋。
  李斯对赵高说:“大王如果看见,定起疑心……”
  赵高抓起弓箭要射乌鸦。可是那弓太大了,他拉了两下没有拉开。李斯一边讪笑。赵高有些恼火,心贲笑个什么?别看你是丞相,无非是臭儒生出身罢了,赵高虽然善背律令,但那是机械记忆,他对于那些曲折幽深、思路奇特的儒生又嫉又恨。因为在大王面前,那些儒生巧舌如簧,往往争个头彩,这点他也就不行了。他愤愤地把大弓扔到一边,又唤来一小厮,取小些的弓来。大家吆吆喝喝,一起去射乌鸦。
  没有一只乌鸦中箭。
  “黑鸦甚刁!”赵高说。
  李斯瞥他一眼,抓起一旁的牛角号,迎着空中呜哇呜哇吹了几声。乌鸦散开了一点。
  车队疾行十天,穿过鲁地、齐地,到了东莱。有人报告大道:
  “到了莱夷。”
  大王说:“直奔东海、琅琊是啦!”
  浩洽车队向东,马不停蹄。
  “大王行宫到了,歇一歇吗?”
  大王咳一声。车子停下。
  大王原计划在东部边陲行宫歇上几天,说:“听说夷地美女,妙不可言。”
  小宦官咂嘴:“那是当然的了。”
  大王瞥他一眼。小宦官有些慌促,因为他有个毛病,“当然”和“虽然”分不太清;他吞吞吐吐,改口说:“那是当然的了!”
  中车府令赵高吆吆喝喝安排众兵士从车上往下抬东西。
  大王端坐车中。一会儿赵高过来,在车前铺上厚厚的毡垫,扶着大王走下来。大王颠簸了一路,有些气虚,额头上渗出一层虚汗。赵高用真丝手绢给大王擦了额头。
  行宫里摆了很多漂亮的真丝制品。大王知道东莱人善骑射、会养蚕,这是当地的特产。他撩起那些真丝制品看了看,一阵赞叹。案几上还放有各种各样的彩色贝壳。有一种斑贝光滑如镜,用手摸一下,清凉芬芳。他端在手里反复查看。
  赵高说:“这是花贝。东海之滨遍地皆是。”
  大王“哦”一声,将它抛在案上。
  大王在行宫里一连住了几天,吃尽海味。刚开始略感腥臊,到后来又觉得鲜美无比。小宦官和赵高唤来一些夷地美女,她们一个个长得身高马大,皮肤鲜亮,光彩动人,远比咸阳之地的女子多几分姿色。大王让她们排成一行,像检阅兵士一样在前面来回走动,偶尔拍拍她们的肩膀,扯起手来拍打一阵。美女们一个个神态安详,并不媚笑。大王心中暗暗惊讶。后来大王伸手去摸她们的腮部,像一个慈祥的老人,连连喟叹。
  一个美女说:“大王,俺这地方的姑娘一般都是讲个‘自愿’的。”
  大王说:“‘自愿’不好。不要讲‘自愿’了。”
  美女们再不做声。
  大王又问:“你们为何长得这等光润?”
  美女笑:“俺们长年吃些海藻贝类。”
  大王说:“噢,光滑如贝壳,怪不得呢。可见临近大海,利多弊少。仙风吹拂,人必长寿。”
  他连连叹息,惊羡不已,忽又闪过一个念头:在这莱夷之地建成第二座国都,一东一西,与咸阳遥遥相对,岂不快哉!如此海内必将更加安定,两处要地,大王将派心腹之人据守一端,只由快马飞传大王命令……
  夜里,大王与众美女一起宿下,小宦官只得到隔壁去睡。小宦官夜间不断被各种声音惊扰,疲惫不堪。宫中没有人比小宦官更知王大王心事的了。他眼见大王愈加憔悴,皱纹一道连着一道生出,知道那是夜里没有好好休息的缘故。大王年事已高,怎禁得如此颠簸?他知道这都怨咸阳城那个多嘴多舌的方士;大王肯定是受了他的迷惑。有一天大王与方士议论自己的身体,那个方士说:
  “大王宫中美女个个妖烧无比,所以大王才能虎气生生。”
  大王问为什么?
  “美女就是青春。大王与她们夜夜相伴,就是经历青春。”
  大王无比快慰;赏赐方士黄金。
  大王那天对方士说:“我平生只喜两种东西:一是宝剑,二是美女。”
  方士说:“正是。一般人‘鱼与熊掌不能得兼’。而对于大王是个例外。”
  从那以后,大王更加肆无忌惮。有时一连冷落小宦官十几天。小宦官暗自叫苦,一个人在隔壁轻轻位哭。小宦官与大王朝夕相伴,已经培植起深深的情感。在小宦官眼里,大王的躯体就是肥沃的国土,每一寸他都烂熟于心。他给大王推拿捺背,还给大王亲手穿上线袜;大王的小拇趾受过刀伤,他每一次穿线袜时看到它,都揪心地疼痛。
  在行宫歇了五天,车队一直驶向琅琊台。
  大王命李斯取来笔墨,亲手写了几个大字。李斯仿大王不停地挥笔。一会儿,一篇雄文草成。大槌命令唤来石匠,将这碑文刻在大石头上。这样,天之一角就永久留下了大王的踪迹。
  大王登上石台观望东海,心潮如海浪般翻腾汹涌。他命令赵高在两日之内唤来所有当地的贤达。方士、儒生。赵高领命而去。两天过去了,琅琊台下果然出现了一大帮方士、儒生和贤达。他们各个层次的人都有,操各种语言的都有,穿戴各种服装的都有,看上去颇不整齐。有的穿了丝绸锦缎,有的还坠了光滑的贝壳,有的戴了四方小帽,有的把头发扎成一一束,奇怪的是还有人背着宝剑。大王让人把背宝剑者唤过来,问:
  “你前来见大王还敢持兵器?再说,很久以前就尽收兵器以铸金人,你的宝剑又从哪里来?”
  那个人是一个儒生,说话时嗓子有点尖:“报告大王,我们长在天涯海角,大王的命令没有抵达。”
  大王一惊:“你住在哪里?”
  “我们住在琅琊以东一千二百里的蓬莱岛上。”
  大王听他口音有些怪异,就信以为真,再不询问。不过他心中暗暗吃惊——竟然有一块土地还在大王的威力之外。
  大王问众人:“知道唤你们来干什么吗?”
  众人面面相觑,难以回答。其中有一个方士双手高举过顶,原来手心里握了几个绿色丹丸:
  “早就祈盼大王啦,献上仙丹。”
  大王命一旁的小宦官收下仙丹。
  又一个儒生说:“大工来此是倾听治国之王、采纳百家之言。”
  大王说:“呸!”
  另一个儒生说:“闻听大王威力无比,中海膺服。如保国体长治久安,必会采纳百家思贲,择其精锐,用以治国。”
  大王说:“呸!”
  稍倾,大王轻轻招了招手。赵高登上高台,站在大王身边。
  大王说:“开背。”
  赵高咽一口唾沫,然后摇头晃脑,一口气背了二十多段律条。
  大王说:“这是秦国法律,一切行为皆依法律,百家之言必须废止。言出一家,就是大王。”
  小宦官这时候不知怎么挤到了台下,高声呐喊:“大王就是力,就是法,就是威,就是猛。”
  由于这喊声尖溜溜的,惊得众人一齐回头,好费力才在人群中找到一个瘦削的小人儿。
  有人禁不住笑了。
  大王说:“你们不用笑。这次叫你们来,就是让你们到东海去采长生不老之药,限你们半年时间将药采回。时辰一到,我当唤尔等。采到药者,大王有重赏;藏匿仙药,故意拖延,等待观望,虚与委蛇者。斩!”
  由于大王最后提高了声音,很明显是留下了欢呼的切口,于是接着立刻有武士在下面高声呼喊:“大王!大王!”
  所有跟随大王一行的仆人、下臣、宦官,都一齐高呼“大王”。
  那些儒生方士们不知端底,没有反应过来,于是并未随上喊。大王颇为不快。
  呼声平息之后,有一个白面书生走上前来,喊一声“大王”,施了鞠躬礼。
  大王说:“有话直讲。”
  白面书生不急不躁说着:“大王,俺明白您的意思,也知道那药儿在东海,在三神山上。”
  大王说:“怎么?”
  “要到三神山必须心装经纬,会观星相。一句话,得是个有大韬略的能人哩。”
  大王“唔”了一声:“你们当中必定有人堪当重任。”
  书生说:“我们当中是有一个那样的人儿,可惜他没有来哩。”
  “嗯?”大工有些恼怒,细长的双眼飞快闪动,间:“他是谁?胆敢回避大王?”
  书生说:“报告大王,不是回避,实是不知。不知者不为罪也。那个人就是有名的大方士徐芾。他就是‘百花齐放之城’——士乡城人也。”
  大王愣了一下,问一旁的李斯:“大王疆土上还有这么好的地方?百花齐放?那岂不是芬芳扑鼻?”
  下边人吃吃笑,大王这才闭口不语。
  那个书生又说:“禀报大王,在下说的‘百花齐放’不是真的鲜花遍地,而是指那座城里聚集了举国上下最有名的学问家。在那里人们可以议论横生,献出智慧。”
  大王略有不快,但一想起他们当中的徐芾,只得忍一下心中怒气,接问:
  “那个人为什么不知大王来此?”
  “他亲自驾车去迎接远王来的儒生方士去了,故不知大王已到东莱。”
  大王怒气稍微平息,说:“你快快回去让他到琅哪来见大王。”
  书生说一句“是啦”,深深鞠一个躬,退下了。
  大王就在琅琊台驻扎下来。两天之后,有人禀报说:“士乡城的那个徐芾来了,求见大王。”
  大王略整衣冠,准备迎接。他让人传徐芾。
  门卫一声吆喝:徐芾求见大王!
  大王发出一声咳,有人撩开厚厚的丝绒门帘,一个细高身量的人弓着腰钻进来。原来那门开得大矮,它是照咸阳人的身高开的,而东莱人个个身材颀长,所以不得不弓腰而进。
  徐芾进门后立刻施行大礼。
  大王说:“坐吧。”
  “谢大王。”
  徐芾端坐一旁,昂首挺胸,大王这才看清了他的模样。
  这个人一看就是一个儒生,面皮白皙清瘦,胡须经过修饰,眉毛依重,双眼雪亮。
  大王在心里承认对面的男人长了一双美目。“这家伙让女子喜欢,”他心里说,很贲间一句:“你娶了几房老婆?”但还是忍住了,只问:“你是士乡城的方士吗?”
  “正是。”
  “你知道大王东巡莱夷之地吗?”
  “在下刚刚听说,故急急赶来,求见大王。”
  “你多大年纪啦?”
  “三十八岁。”
  “听说你稔熟航海之术,到过三神山,有这回事儿没有?”
  徐芾施一个礼,答:“禀报大王,在下并没有踏上三神山,而只是遥遥观望过而已。此地东临大海,气象万千,春夏天景常常出现奇观。”
  “慢慢道来。”
  “风和日丽之时,薰风阵阵,只听到一阵仙乐隐隐飘来,尔篝海天一色,出现幻景,仙人境界历历在目,男耕女织,车船悠悠,好一派仙苑风光啊。”
  “平日里怎个不见?”
  “平日里有凡俗之幕将其掩去,而当仙境施行祭祀大礼,方闪开帷幕一角,于是我等凡人也得以窥见。要取长生不老之药,必须备好龙船千乘,然后耕波犁浪,亲登仙界,献上珠宝,方能取来仙药。”
  大王听着,心想:这可是个合适的角儿!于是问:“大王如派你走他一趟何若?”
  徐芾施礼:“大王如此信任,在下万难不辞。不过,你可得给俺让个空儿啊。我还要打造车船,征集海工。水道艰险,天有不测风云,并非易事。”
  大王断然挥手:“一切使费皆由大王供给!”说着立刻召来赵高、丞相李斯,命他们依徐芾之意开列清单,一切使费不得吝啬。
  几个人应声而去。
  当夜大王留徐芾同寐,细细询问关于三神山及长生不老之药诸事,还有“百花齐放之城”——士乡城等等巨细繁琐。他们谈得甚快。

  ------------------
  小草扫校||中国读书网独家推出||http://gd.cnread.net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书札情迷 | 武侠小说 | 言情小说 | 现代小说 | 科幻小说 | 纪实小说 | 军事小说
历史小说 | 古典小说 | 外国小说 | 港台小说 | 侦探小说 | 名家小说 | 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