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
永不消逝的电波——记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

作者:李江涛

  每天,他那略带沙哑、极富个性的声音,通过106家电台、电视台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被称为“永不消逝的电波”。6亿人同时倾听他讲述历史沧桑、风云变幻。如果把他讲过的所有评书连续不断地播出,可以整整播30年。他就是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
  国庆佳节,北京的一个幽静小院。在辽宁录制完新书《曾国藩》刚刚回京的单田芳在家里接待了我们。他的笑容格外慈祥亲切,双目仍如电视上那样炯炯有神。“三句话不离本行”的单老从评书演员的基本功“评、暴、脆、帅”谈起,“评书评书,没有评就不成书”;“暴”指表演火爆,讲究“冷、卖、诈、惊”;“脆”指口齿清楚;“帅”则要求举手投足帅气十足,善于表演。他逐一讲解,不时还插入一段即兴评书表演,形象生动,讲得兴起时不禁眉飞色舞,完全投入了。一阵平静后,单老打开了记忆的大门,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60多年前,
  单田芳出生于一个曲艺世家,祖父辈、父辈或说评书,或唱西河大鼓。他从小耳濡目染,五六岁时,就已能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地说上几段《包公案》、《呼延庆打擂》。但饱尝世事艰辛的父母执意让他改换门庭,上学读书。1953年单田芳考入东北工学院理工科,不料却因病住院耽误了半年多的学业。此时新中国已诞生了4年,评书艺人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单田芳重新萌发了对评书的兴趣。1955年他正式拜评书老艺人李庆海为师,取艺名“田芳”,从此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评书生涯。
  家庭的熏陶,加上天资聪颖,年仅22岁的单田芳在鞍山市曲艺团迅速走红,当时他说书的茶馆常被书迷们挤得水泄不通。“书到用时方恨少”,深感自己史学、文学知识不足的单田芳,1957年报考了辽宁大学历史系函授班,学习深造了3年。多年以后,他谈起这个决定时仍感叹:“正是当时的学习为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底蕴。”
  当风华正茂的单田芳逐渐走向艺术成熟时,十年浩劫开始了。耿直的他因为说了几句真话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在一次批斗中,他的满嘴牙被打掉了后来又连急带气,嗓子发炎变肿,原本清亮浑厚的嗓音也毁了,这对一个评书演员来说意味着什么啊!后来单田芳全家又被遣送到农村接受改造,一呆就是9年。铲地、送粪、割草、积肥……一边干着沉重的农活,单田芳还在心里默默地背着书。他背三国、背水浒、背聊斋,背学过的诗词歌赋。古书背完了背新书,新书背完了就背学过的课文和小说,实在没得背了,就从头再背。他还在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再说上自己热爱的评书啊!
  1978年11月,单田芳终于得以平反。他回到了鞍山市曲艺团,又举起了心爱的惊堂木,说起了评书。已过不惑之年的单田芳由衷地感叹:“再没有比失去自由和政治地位更痛苦的了;也没有比彻底解放获得幸福更痛快的了。”格外珍惜重上舞台机会的他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旺盛的艺术创造力。从1979年到1994年的15年里,单田芳仅同鞍山电台合作就录制了评书43部,共3500多段。《隋唐演义》、《明英烈》、《三国演义》等传统评书和《百年风云》、《张学良》、《平原枪声》等现代新书,在全国各地的100多家电台、电视台播出。一时间,单田芳的评书“说”遍全国,每到中午、晚上,大街小巷、胡同院落,成千上万的人守在收音机、电视机旁听他讲评书。著名节目主持人王刚1993年出访美国,在华盛顿一家华人商店里竟然也听到了单田芳说的《封神演义》,令他又惊又喜。
  曾有一位河南听众给单田芳写过一封信:“我经常研究您为什么能把书说得这么好,后来经过拆析人名才得出结论。您的‘单”字,按繁体字其中有7个‘口’字。‘田’字又是5个‘口’字组成,再加上您本人一张口,一个人就占了13张‘口’,难怪别人说不过您。”这只是一个笑谈,单田芳成功的最重要原因还是他的勤奋精神。
  评书这门传统艺术,自古以来其故事梗概(行话称为“书梁子”)一直是口传心记,师父传给徒弟,徒弟记在心里再传给自己的徒弟,许多“书梁子”在这个过程中散失了。为了抢救宝贵的民间文学,有心的单田芳很早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要在有生之年把自己所知道的评书全部写成书,以传后人。白天,他奔波于电台、电视台,忙于说书、录书。晚上,他又伏案疾书。十几年里,他已创作整理出47部共2000多万字的评书小说,并相继出版。速度之快、数量之大令人惊讶。
  在各个电台、电视台的评书节目中,几乎清一色是传统段子,描写现实生活的题材则是凤毛麟角。单田芳则在创作整理传统评书的同时,也大胆涉及近现代历史,如他创作的《百年风云》、《乱世枭雄张作霖》、《千古功臣张学良》等书,都颇受好评。今年,他又赶录了一部根据《九十年代大案要案侦破纪实》改编的百集评书《江洋大盗缉捕纪实》。单田芳说,公安民警为了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定,付出了汗水、鲜血甚至生命,宣传他们的英雄事迹是我们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以评书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弘扬法制,又能让人们在听书中明辨是非,增强法制观念。在他看来,评书作为传统艺术,要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只要不断创新,不墨守成规,努力贴近现实,评书就会大有希望。
  单老业余时间喜欢看书、看报、看新闻,其实也是在为说书、写书积累素材。他难得有闲暇时间,即使有也都用于构思、创作新书上了。近年来,评书这门传统艺术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扰,单老去年成立了“单田芳艺术学校”,开设影视表演、曲艺等专业,并特设评书表演专业,希望培养出一批年轻人继承发扬评书艺术。
  为了振兴评书艺术,几年前,单田芳还在北京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单田芳艺术传播公司”,专门从事评书的录制、评书电视剧的拍摄等。每天去电台录评书,筹办“评书培训班”,把自己的评书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人们从62岁的单田芳身上看不到人将暮年的影子。他曾说过,自己在平反后的十几年里所做的事比“文革”前风华正茂、年富力强时做的事要多得多。的确,为了评书艺术的明天,单田芳老骥伏枥,不用扬鞭自奋蹄。

  《大地 》(199811) 第83期
回目录
书札情迷 | 武侠小说 | 言情小说 | 现代小说 | 科幻小说 | 纪实小说 | 军事小说
历史小说 | 古典小说 | 外国小说 | 港台小说 | 侦探小说 | 名家小说 | 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