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雅与俗


  香港的小说毕竟是像中国小说的,有中国传统的优美。也许外表变了很多,但是心还是那一颗古典的心。
  亦舒《读副刊》
  亦舒的小说称得上是雅俗共赏的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最吸引人的是其中浮世绘般的社会百态,人情世故,当然还有那万古亘新,永远叫人谈不完的爱情。
  千古不灭的儿女情长,最终是言情小说的灵魂。
  这应该是一条写作的康庄大道,但是不知为什么,在香港,乃至整个言情小说创作领域,优秀的言情小说依然不多,亦舒小说至今一样以其独特的魅力眩人眼目。
  皆因她做到了雅俗共赏。
  总是显出随意,平易近人的面貌来,又很有内涵。有些作品,有些人物还会使你终身难忘。
  它们向你讲述的是一些离奇曲折或平淡无奇的日常恋爱、婚姻家庭故事,你或许会为主人公的命运热泪涟涟,或许会依旧无动于衷,至多偶然会心一笑。但不管怎么说,它们总会吸引你,让你专心地读下去,有时甚至忘掉自己。
  这就是“雅”的意蕴了。
  亦舒从来不怕在作品中表达她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她甚至开出“药方”,让她的读者受益。因此:
  亦舒的小说,是极佳的文学作品,她的小说中社会现实意识之浓,比起一般枯燥乏味、名词堆砌,美其名曰严肃文学,自名正宗的那些作品来,不知真实强烈多少。

                           倪匡《我看亦舒的小说》

  当然读者爱读亦舒的小说,首先还是因为她的小说写得精彩,写得通俗。正如她自己说的,“流行小说一向动人,不流行也不能著名,不动人不能长期受欢迎。一提通俗,以为就有贬低的意思,其实,对于写流行小说的作家来讲,这是溢美之词。因为“小说写得越通俗越好,小说是写来给广大的读者看的,又不是写来给考古家作研究的,不通俗——乌可乎?”

                           (倪匡语)

  排山倒海而来的情节构思,变幻莫测的爱情实验,离奇古怪的人物心态,简洁幽默的语言风采,……亦舒就拿它们来写成了一个个好看的爱情故事。
  《我的前半生》中有齐了这种种创作要素,女主角子君的命运一波三折。谁也料不到有这样的开头,却会有那样的结尾。
  子君和涓生平平静静地过了十三年,他们所讨论的话题,当然也就只有“孩子又长大了”这一类的话,风花雪月、两情相悦已是过去的事。
  涓生便平静地提出分手,不平静的是子君。
  安逸的生活过惯了,你叫她如何到外头去搏杀?传统女性遇到婚变而能使的招数,子君几乎都将使出来了。因为:我只是一个平凡普通的女人,我不比唐晶,管着手下三十多个人,她一举一笑都举足轻重,领了月薪爱怎么花就怎么花,我多年来依靠涓生,自己根本站不起来。但她毕竟不是纯粹的传统女性,正如唐晶所说:“子君,你不会令我失望,你的勇气回来了,是不是?在大学时你是我们之间最倔强的,为了试卷分数错误吵到系主任那里去,记得吗?一切要理智沉着的应付,我也懂得说时容易做时难,但你是大学生,你的本事只不过搁下生疏了,你与一般无知妇孺子民…”子君不可能再呆在家里头抑郁过一生,以博取舆论的同情。亦舒才不会写这样无用的女主角,软脚蟹般的让人瞧不起。她曾比较过自己笔下的女主角和别人作品中的女主角:常常听见人家笑说:“整日谈恋爱,你以为你是小说中的女主角?”很不以为然。那也得看是什么人笔下的女主角。拙作中女主角绝少以恋爱为主,日常生活多数清苦,天天闻鸡起舞,听差办事,什么都靠自己双手。老实讲,有选择的话,当然是做前辈小说中的女主角好,一天到晚披件紫色的风衣,倚偎在男伴宽大的肩膀中,在微雨中诉衷情。有一位同文的女主角最倒霉,永远是人家的婢妾,而且痛苦中有极大的快感,重复又重复被虐,越来越有心得,心态差些没回到清朝去。有些女主角几乎一出场就身罹大病,九死一生,另外一些总是被人欺侮,永不超生。所以说,女主角有许多种,切勿一竹篙打沉一船女主角。呵,差点忘记还有一些随原作人不住流浪,找不到安息之地,苦命之至。写一本好小说的精髓是创造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主角,此事说时容易做时难。唉,读者们聪明又难服侍。

                         《女主角》

  但是,既然一开始也就决定走流行路线,当然是以读者为上。
  子君的前半生的后半部,便往通俗的大团圆的结局上靠:不仅在事业上闯出了名堂,而且又找到了一段几乎十全·美的爱情。
  最主要的是她又找回了安全感,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以前的一切可以当作没有发生过。
  像小时候跟大人逛年宵市场,五光十色之余,忽然与大人失散,彷徨凄迷,大惊失色,但终于又被他们认领到,带着回家,当中经过些什么,不再重要。迷路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场内再彩色缤纷,又怎么可以逛足一辈子。
  所以子君不管了,只要回到岸上,安全地过日子,她不会再苛求。快乐是太复杂的事。
  这种安全感,读者自然也会无限向往。亦舒一次又一次地说出他们的愿望,他们当然乐意捧场。
  《我的前半生》的结尾就表白得很清楚:
  我朝自己微笑,伸一伸酸软的腰,欣赏一下左手无名指上的白金钻结婚环,简直不能相信的好运气,如此理想地便结了束了我的前半生生涯。至于我们的后半生……谁会有兴趣呢,每个老太太的生涯都几乎一模一样。
  写武侠小说,最精彩的是银剑从手中刺出的那一霎,宝剑入匣,自然已意兴阑栅;爱情小说,最吸引人的也是恋爱的那一段,尘埃落定,也就水静河飞了。
  为了吸引读者,亦舒甚至在作品的书名与人物的姓名上也费尽心思。
  在写作的早期,她就喜欢这样子去串起她的作品名字,倘若第一篇叫《王子》,第二篇就会叫《复仇记》,排列下来,就成了《王子复仇记》。纯是游戏之笔,却往往能博人会心一笑。
  到了中期之后,她许多的作品名都是令人眼前一亮的,如《香雪海》、《风信子》、《曼陀罗》,《胭脂》、《美娇嫔》、《星星碎片》、《开到茶靡》、《人淡如菊》、《灯火阑珊处》、《绮惑》、《我们不是天使》,《偷窥》、《月亮背面》。《猫儿眼》、《花解语》、《哀绿绮思》、《蓝这个颜色》、《琉璃世界》、《刹那芳华》,《蔷薇泡沫》《花事了》、《寂寞鸽子》、《朝花夕拾》…一看到题目,便已很想看看里面倒底讲的是什么故事了。
  也有一些更直白的题目,如《独身女人》、《旧欢如梦》、《白衣女郎》,《她比烟花寂寞》、《曾经深爱过》、《没有月亮的晚上》、《一个夏天又《说故事的人》。《花裙子》、《意绵绵》、《风满楼》、《七姐妹》、《男男女女》、《他人的梦》、《美丽新世界》、《家明与玫瑰》、《绝对是个梦》、《不要爱上她》、《如何说再见》…一看似乎大约都知道是什么类型的故事了。
  但是且慢,这往往是亦舒的“障眼法”,在平凡的题目下面,往往也有一个个出奇不意的故事。
  人物的名字也是这样,有雅的,也有俗的。
  雅得如香雪海、慕容琅、宁馨儿、宋榭珊、花解语、贝秀月、凌子峰、石明珠、杏子斡、勖存姿……这些名字一跳入眼帘,你会惊讶,作家怎么想出这样的名字,美丽中带古怪,离奇中有诱惑,匪夷所思。
  但有时.亦舒取名又简单得令人奇怪,如许多的“玫瑰”,许多的“家明”,重复使用,好像很漫不经心。
  为什么会这样?倪匡解释得不无道理:
  写小说的人,要取一些古怪的响亮的角色名字,那是再也简单不过的事,亦舒对玫瑰或家明的名字,也不见得有什么偏爱,这纯粹是写作上的一种游戏笔墨,在娱乐别人之余的一种自娱。也可以说,是写作人一种自我炫耀心理的结果:一个艺技精湛的人,随意挥洒,就可以有所表现,小说中人物的姓名,不必刻意营造,玫瑰就是玫瑰,家明就是家明,一个角色的名字,对于整篇小说来说,作用极微,用再普通的姓名,甚至一再重复,但仍然可以写出全然不同的精彩小说来。《风信子》中的宋家明,和《喜宝》中的宋家明,三个字摆出来,是完全一模一样的:宋家明。但是,两个宋家明,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姓名在她的小说中,变得全然无足轻重。
  这是否也说明了亦舒对自己实力的了然于心?
  她似乎用两方面极端的例子告诉我们:找不是不会改角色的姓名,只是有时,可以根本不必理会。就算一直是“某甲”和“某乙”一样可以由甲乙丙丁、戊已庚辛来构成一篇故事感人、情节动人的好小说。
  亦舒小说的雅,主要还是体现在她的行文上,很有文学的底子。她对古典文学的熟悉程度,没有几个言情小说家能比得上。
  而且不仅是熟悉唐诗宋词,《三国》、《水浒》、《聊斋》、《红楼梦》之类也涉猎甚多。
  这就让她在言情小说中显出一种大气的风格。
  许多言情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但这并不表示他们都有一份书卷气。因为作者不在这方面落墨。
  但亦舒的人物最成功的就是有这么一份气质。
  在《我的前半生》里,张允信是这么一个人:
  张允信这小胡钱不但英俊高大,有天才有学问,为人更非常理智温和,他品味高,懂得生活情趣,观察力强,感情细致,来往的朋友都是艺术家:专攻摄影、画画、设计服装、写作……
  《香雪海》中,关大雄和叮当情变后,关大雄打比方说:“叮当会恨我一生,像狄更斯名著《雾都孤儿》中的夏维咸小姐。”文学性很强。
  就连玫瑰,那么一个以恋爱为生的女孩,也会看张爱玲的书,也会说:“我的时间,都用在大都会博物馆内,学习进修,有一日回香港,我便像《基度山恩仇记》的那位伯爵,无所不晓名震全球。”
  《喜宝》中,一开头在飞机上,麦喜宝和动聪慧的相识,就缘自于徐志摩的诗。勖聪慧喜欢徐志摩。
  喜宝能把徐志摩的整本全集背下来,但却不太欣赏他:“全世界的名作家最最肉麻的是徐志摩,你知道“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心波……多么可怕。”
  喜宝喜欢的是欧亨利的《绿门》。
  男主角经过站在街边发广告卡片的经纪,卡片上写着:绿门。别人拿到的都是爱咪公司春季大减价。他再回头拿一张,又是“绿门”。终于他上那间公司的楼上探险,在三楼看到一扇绿门,推门进去,救起一个自杀濒死的美丽女郎。他发觉“绿门”不过是一间夜总会的名字。他们后来结了婚。
  一切属于缘分。
  亦舒也喜欢欧亨利。她这么简单地用书籍一分,两个年龄相仿、性情各异的女孩子的形象便昭然若揭:副聪慧还天真未凿,情怀梦幻;姜喜宝却已老成实际。亦舒的作品不是那种情节追完即可抛弃的流行小说,更因为它们有“流利机智的文字,有文学典故,有文人的批评,有智慧的人生观察”。

                         (黄维梁语)

  亦舒小说之中,绝少出现方言,她很讲究文字的美感,有时就像写诗:
  “我知道你们的事,你们在夏日相遇,闷热的夏日夜晚,黄风下,你们为恋爱而恋爱,你才十七八岁,一朵花能引起无限的喜悦。他离开你的时候,你认为地球从此停止转动……”
  “可是……”她柔情似水地说:“那些美丽的日子啊,我与他度过,刻骨铭心的思念,年如一日,我悄悄伤神。现在想起来,只觉一本爱情小说的情节一般,遥远而美丽,却与我本人无关。

                          《玫瑰的故事》

  但有时又很尖刻,颇有王尔德、钱钟书的味道:
  “难怪文人的创作生命那么短,原来伊们到某一阶段便走火入魔,自以为是,霸住地盘,开始胡说八道,以教母教父姿态出现……”

                          《香雪海》

  雅与俗的有机结合,为亦舒赢得了多种层次的读者。以至最学院派的学者,也不能不正视和研究她的作品。

  ------------------
  图书在线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书札情迷 | 武侠小说 | 言情小说 | 现代小说 | 科幻小说 | 纪实小说 | 军事小说
历史小说 | 古典小说 | 外国小说 | 港台小说 | 侦探小说 | 名家小说 | 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