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谓我何求?


                 雅心

  选择,意味着一种痛苦。两年前,我把手中的硬币向空中抛了一次又一次,但最终还是下不了一个决心:不做记者。
  做了近十年的记者,一直感到自己做得很窝囊。虽然这些年来自己一直很辛苦、很认真地做着记者,采访了很多企业,写了很多文章,有些文章也引起过一些影响,但我却感到自己似乎什么也没做过。
  新闻是一张碎纸,经时间之风一吹,便会散落一地。我们的企业家似乎也像一张碎纸,时间之风一吹,昨日之荣耀也往往散落了一地。
  很多资深记者会与我有同样的感受:昨天用非常溢美之词进行报道过的成功企业,今天却黄花昨日光荣不再;就算苦苦挣扎到现在总算熬“大”的个别企业,其业绩与全球著名企业相比尚不如人家一个零头;然而在台湾这个小小的孤岛上,此间却涌冒出一个又一个在世界上冒了名的好企业。
  我曾采访过不少的企业家,也与一些人交往甚深,我很知道他们当中不乏精明能干之人、不乏聪颖过人之人、不乏理想壮怀之人。可是,这些人却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即管理上的缺欠、思维上的缺欠。
  中国的老板往往爱说中国人最难管理,但很少问自己:我的管理是否有问题?我的思维方式是否有误区?
  当企业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思维上的缺欠带到企业中去时,在管理支点的杠杆上,会有意无意地放大了这些缺欠,使这些缺欠伤了很多的人,这是中国企业始终不能做大或无法长久兴旺或成长缓慢的最根本的一个原因。
  我们每个人几乎都被劣质管理伤害过,在被伤害的人群中包括我,包括曾与我一起奋斗过的同事,也包括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在劣质的管理中,人的激情难以点燃、人的潜力难以发挥、人的活力难以迸发、人的事业难以成形!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海尔过去的成功是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成功。”世界级管理大师杜拉克说:“当前社会不是一场技术的革命,也不是一场软件、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
  世界上那些很成功的企业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观念与思维方式上的一种成功。那么,那些世界级大企业家的观念、思维与一般人又有何不同?导致他们成功的关键又是什么?我渴望能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如果找不出来,我真的很难甘心退出记者这一舞台。
  美国人有句谚语:“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时,整个世界也将为之让路。”
  当我想明白了自己时,我决定再给自己一次做记者的机会。
  信息产业(IT业)是世界上最为朝阳的产业,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一个行业,也是世界优秀企业家聚集最多的一个领域,因此我很想从这一领域里做起(这个想法后来证明完全正确)。
  然而,要打进这一领域,就必须找个好一点的平台。我把眼光瞄准了《计算机世界》报,因为该报在业内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于是,我推掉其他报社的盛情之邀而来到《计算机世界》报。到《计算机世界》后,恰巧,我的顶头上司让我做人物版的编辑,我便在人物版上开辟出一个全新的栏目,这就是《新闻人物》和《理念共享》两个栏目。
  这两个栏目虽然顺利地建立起来,但运转几期后,我心里便开始不是滋味,因为像样的稿源几乎少得可怜,如果这种局面再继续下去,这两个栏目肯定会打水漂。于是我提出离开版面专心做《新闻人物》和《理念共享》,我的想法当即得到了认可和支持,就这样我开始专心做起了记者。
  每周一次《新闻人物)再加上一个《理念共享》,不仅质量要求高、还要求速度快。这实在是一种充满了挑战的苦活。尤其每当世界著名的大企业家来华访问时,更令我紧张,因为整个采访过程极其艰难,往往要跟踪两三天才能得到采访机会。为了抢时间,我还常常必须连夜拿出近5000字的两篇文章来。那时,我不知道我究竟熬夜熬了多少次,我只知道我在做《新闻人物》的第一年,一下子瘦了十多斤。
  在我主持《新闻人物》的两年里,世界大公司很多巨头都纷纷来中国,这实在是《新闻人物》的幸运,也许这是我的诚意感动了上天?我在短短的两年里,大密集度地采访到世界上最出色的企业家,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厂商英特尔公司的两任掌门人葛鲁夫和贝瑞特、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公司IBM的掌门人郭士纳、世界上第二大计算机公司惠普公司的两任掌门人普莱特和卡莉、世界上最大的个人电脑厂家康柏的掌门人菲弗尔、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厂商Cisco公司(思科公司)的掌门人钱伯斯、世界上最年轻的首富Dell公司(戴尔公司)的掌门人戴尔、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公司Yahoo!的创始人杨致远及《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等等。
  我把这些杰出的企业家连同他们的思维方式一起推进《新闻人物》,其所引起的反响,既在我的想像之内,又在我的想像之外。
  但是,我以前从未有意要出今天这样一本书,我只是一直想出一本管理方面的书。有一天,我的一位挚友提醒我说,你一定要把你写的人物和你写的理念集在一起出一本书,它会很有价值,否则太可惜了,因为目前写这种书非你莫属。
  后来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劝我一定要写这本书。1999年端午节那天,我与胜利电子公司的董事长胡飞跃在一起共进晚餐时,胡飞跃先生对我说:“你的文章很受人关注,你采访了那么多的知名人物,你应该将这些人集纳成册,这本书你一定要做得很精致,每篇文章不一定太长,但要精,最好每篇都有不同的典型书例,然后再附上你的‘理念共享’,这本书将会很有价值。”
  朋友们的话,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启示,我开始认真考虑出书事宜。但是,我绝不能将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简单集纳成册,我也不能为出书而出书,我一直奉行这样一个原则:要么不出书,要出就出一本有影响、有价值的好书。
  于是,我从所采访过的近百名企业家中精心挑选出30多位企业家并重新进行了创作和修改,因此,本书中所出现的人物和理念与在《计算机世界》报上所刊载出来的已大不相同,有些人物我甚至又做了补充采访,有些内容和有些理念甚至还从未在《计算机世界》报上刊载过。
  我所选出来的这些企业家都是世界级的大斗士,因为这些人所运作的企业绝大多数在某个领域里都堪称世界老大。除了那些世界大巨头外,我还选出很多中小企业的掌门人,虽然这些企业“小”,但在自己经营的领域里却绝对是世界第一,他们的竞争力非常强劲,甚至连世界级的大公司也奈何不了。比如在大型存储领域里,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公司IBM公司就打不过EMC这家“小”企业;在主板领域里,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厂商英特尔公司就打不过华硕这家“小”企业。
  这些极成功的中小企业,有的存活时间很长,如西蒙公司有着100年的历史;有的时间很短,如BEA用很新颖的运作手段在短短的三年内就成为全球中间件领域里的领头羊。
  每写完书中的一位人物,我就会感到自己也增添了很多力量,因为这些人的心灵非常有穿透力,这种穿透力能辐射给每一个人。当然,这种心灵力量来自于他们的理念、他们做事的方法、他们运作上的气度、他们对人的善待。我坚信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这些力量,只要我们肯认真获取这些力量。
  写到这儿,我要非常真诚地感谢我的那些采访对象们,如果说我在书中体现出一些智慧的话,那应全部归功于他们,因为他们真是太棒了,也真是太出众了!
  如果有些读者因受到本书的启发,将来有一天也终于成为世界级的大企业家,或成为了很有力量的人,那么当我将来在为记者生涯画上句号时,我的遗憾会少去很多。

                      1999年12月30日凌晨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书札情迷 | 武侠小说 | 言情小说 | 现代小说 | 科幻小说 | 纪实小说 | 军事小说
历史小说 | 古典小说 | 外国小说 | 港台小说 | 侦探小说 | 名家小说 | 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