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22.内忧外患幼主临如


  
  龙廷上的顺治似乎已经成竹在胸,尽管这年他才十三周岁,但多尔衮的死,扯开了蒙在头上的乌云,他终于可以临朝亲政了……

  东暖阁里,福临端坐在御座上,太监们早已拧亮了宫灯,御前侍卫们侍立在门外。
  “卑职宁完我夜闯大内,实有要事禀报,请皇上恕罪!”宁完我抬脚进了东暖阁,立即低头摘下了插着花翎的红顶帽子,将它放在了右手边,双眼看地跪下去一连叩了三个响头,青砖地发出了三声沉闷的响声,然后一动不动地听候皇上的旨意。
  “大学士免礼。看坐!”福临仔细地看着宁完我进门后的一举一动,觉得这个人规规矩矩很是本分,心里立刻对他有了几分好感。
  “臣宁完我叩谢天恩!臣不敢与圣上同坐一室,臣还是跪着吧!”
  “就依着你吧。到底出了什么事情?”
  “出了大事啦!皇父摄政王他——”宁完我的话还没说完,就被闯进来的几个内臣们打断了。福临定睛一看,是冷僧机。巩阿岱他们几个人,脸色不由得有些变了:“大胆!谁让你们进来的?”
  “臣等听见乾清门被擂得震天响,情知事情有异,便立即过来看看。大学士,喀喇城那边到底出了什么事情?”
  “这个……”宁完我抬头看看皇上,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你们全都退下,没有朕的话,敢擅自入内者,杀无赦!”福临拍案而起,怒视着旁若无人的冷僧机等人。
  “嗻!”
  “皇上,摄政王他,他已经殡天!”宁完我由于紧张和激动,额上沁出了一层细细的汗珠子。
  “当真?”不知是悲是喜,福临跌坐在椅子里,脑子里一片空白。
  “还有,王爷临终前,召了英亲王密谈,现在英亲王正率三百骑从喀喇城急驰回京!”
  “他,他要作什么?”
  “皇上!尽管摄政王与英王的密谋无人知晓,但事实已明摆着,英王不立即派人报丧,反而带着三百骑回来,这是另有企图呀!奴才自知事关重大,这才日夜兼程,抢先一步入了京。”
  “这么说,那英王的人马也已经快要入京了?”福临这才醒悟过来,神情紧张地站了起来。
  “福临,不用害怕,即刻传谕让诸王大臣做好准备,关闭九门,只等阿济格一到便尽行诛之!”
  “额娘!儿臣就听您的安排吧。”福临喜出望外,快步上前扶住了孝庄后。
  “铁穆尔听令!朕令你速带人去巡视皇城九门,令九门提督迅速关闭城门,不得有误!”
  “奴才逐旨!”
  铁穆尔刚刚领命而去,冷僧机等人又闯了进来:“皇上,到底出了什么事情?”
  “这儿没你们的事了,只等天亮便知分晓,你们跪安吧。”福临心里有了底,声音十分平静。
  “大学士,免礼平身!”
  “嗻!”宁完我再次叩谢,刚要起身,才发觉已跪得两腿发麻,站不起来了,身子一扭瘫坐在地上。
  “大学士辛苦了!你日夜兼程,风尘仆仆,朕为有你这样的忠臣而欣慰!来,坐下来,朕和太后还有话要问你呢。”福临亲手扶起了宁完我。宁完我感动不已,连连叨念着:“奴才该死,不敢有劳圣上大驾!”
  “给大学士上茶!”
  吴良辅在一旁低声说道:“万岁,这乾清宫里全是您的专用杯子,可不能给外人用啊。可是这回儿茶房早已关门了,这茶——”
  “嗨,哪那么多规矩!大学士这回立了大功,朕就赐一只御杯给他还不行吗?”
  “嗻!”
  “皇上,奴才不渴!”宁完我小心翼翼地侧身坐着,不时用舌头舔着干裂的嘴唇。听得出,他的声音已有些嘶哑了。
  “大学士,你就不必拘束了,哀家还想听听喀喇城那边的情况呢,快喝杯热茶润润喉咙吧。”孝庄后的神情十分严肃,宁完我不敢怠慢,连吹带喝几口就喝完了一盅茶。这是北京城有名的茉莉花茶,十分清香可口。
  宁完我搓去了额上的汗珠子,连喝了三盅热茶,终于缓缓地讲述起来。
  这天下的事,往往乐极生悲。摄政王多尔衮既娶了太后,又占了蒙格的福晋,真是一箭双雕,可他还觉得不满足。虽然幼主顺治口口声声称他为“阿玛王”,但想到那真正的帝王三宫六院,占尽了天下的美女,那是何等的快活呀!多尔衮虽说已经有了六妻四妾,但他并不满足。正值壮年的多尔衮有着强烈的占有欲,这不仅表现在他对“权力”的占有上,对中原领土的占有上,也表现在他对女性的占有上。只要是他相中的女子,他定会不择手段,费尽心机地加以占有而不考虑任何后果,可以说,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女性占有狂。顺治六年二月,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在宫里举行了结婚大典,而到了年底,他就又把侄儿媳妇娶到了府里。同时,他又闻听朝鲜国的公主长得漂亮,人又温柔,便暗中派使节带着求婚信到朝鲜求婚,并声称中国自古就有选藩国淑媛为王妃之例。朝鲜国自是不敢怠慢,立即在王室及大臣中选中了锦林君恺胤之女,封为顺义公主,年方十三岁,温柔美貌,且知书达理善解人意,并由几十名侍女乳媪陪着上了一艘大船要送到北京来。
  多尔衮闻听喜不自胜,又唯恐太后加以阻挠,于是心生一计,派人让那朝鲜公主就住在塞外的喀喇城堡中,自己则以行猎为名,带着诸王大臣以及护军出京北上。当时正是暮春天气,日丽风和,山青水绿,景色格外的美丽。过了山海关已是塞外之地,处处水肥草美,森林茂盛,各种飞乌野兽更是频繁出没,诸王大臣以为可以驻扎行猎了,可摄政王却下令不许耽搁,日夜兼程,这一下可把这班子王公大臣们累惨了。试想他们已经入京多年,早已结束了以往那种飘浮不定的戎马生涯;个个养尊处优,脑满肠肥,哪里还吃得了这种餐风宿露的苦!诸王大臣苦不堪言,暗中议论纷纷,均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以然,旁敲侧击地寻问摄政王跟前的大红人周山额真何洛浑,他只是神兮兮地一笑了之。终于来到了与朝鲜相近的喀喇城里,诸王大臣们这才全明白了。
  但见城里新近修筑的一座行宫五光十色,烂其盈门,里面早已住着那窕窈可爱的朝鲜国的顺义公主!也等不得另择吉日,当时摄政王多尔衮便沐浴更衣,与顺义公主同了房。请王大臣们乐得在城中欢宴海饮,一时间喀喇城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顺义公主果然温柔可爱,但却没有多尔衮想象中的漂亮。于是,过了些日子,多尔衮又对朝鲜使者发话了:“你们选送的公主并不美,看来你们丝毫没有诚意,难道你们忘记了做藩属应尽的义务了吗?”
  朝鲜大臣辛劳奔波了多日,却落得了一顿训斥,便低声辩解说:“王爷千岁请见谅,此时我国之未嫁之女只有两岁,长的甚为美丽,只求王爷千岁再过个十年八载的,我国届时一定将公主送给王爷!”
  “果真如此?本王倒记得崇德年间发生的一件事情。那一次本王随先皇一起征伐你们朝鲜国,攻克江华岛之后,将那国王的家眷一并拿住。本王亲眼看见有幼女二人,年仅垂髻,生得唇红齿白,丰姿楚楚。料想这些年她二女定会长成绝色之人。却未想到你竟拿这所谓的顺义公主来蒙骗本王,哼哼,回去告诉你们国王,如果他想过几天太平的日子,就速速把那二女给本王送来,就送到喀喇城,十天半个月的时间也就够了吧?本王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王爷息怒!卑职这就回国禀告吾主,但请王爷再宽限多日,因这春夏之季海上风浪较大,恐泊要多耽搁些日子。”
  “好吧,本王就等到秋天,给你们一两个月的时间足够了吧?”
  于是,多尔衮耐着性子,不时地带着王公们外出行猎,十分地尽兴。转眼间暑往寒来,而多尔衮出猎的兴趣却是丝毫未减。要说这塞外边城,景色优美,夏季凉爽宜人,没有北京城夏季的闷热与潮湿,的确是个消暑避热的好去处。因此多尔衮此前已经发布了谕令,说京城建都年久,地污水咸,春、秋、冬季尚可居住,夏天则湿热难堪,不宜居住,又考虑到辽。金、元等都曾在外边修筑避暑之城,所以大清也要在塞外修筑一座“避暑山庄”,所需费用于定额钱粮之外加派,拟于直隶、山东、山西、浙江、江南、河南、湖广、江西、陕西等九省共加白银250万两,还鼓励官民等自愿捐助。现在,尽管这避暑城喀喇城的兴建还没有完工,但已经初具规模,王公大臣们也乐得在此寻花问柳,尽情消遣享受一番。
  可是入秋之后,寒外的野风便一天猛似一天,多尔衮受了风寒,又素患“风疾”(即中风之类疾病),心情烦躁,原本一表仪容竟渐渐清减了。
  说来也巧,多尔衮带着王公大臣们正在城外打猎,追到树林深处,突然从林中窜出了一只大野猪,尖硬的鬃毛以及扁长的嘴巴,嚎叫着张开血盆大口横冲直撞,原来这野猪的屁股上中了一箭,它疼痛难忍,便张牙舞爪没命地乱窜。多尔衮正骑马持箭瞄着一头野獐子,冷不防被野猪撞下了马,把膝盖摔伤,立时痛得他唉哟直喊。侍卫们连忙将多尔衮扶上了马,又七手八脚在他膝上涂上了凉膏,说是能消肿止痛。可闻讯赶来的太医傅胤祖却认为立即涂凉育并无益处,又改用祖传的药方给他敷上,这么一折腾,更让多尔衮痛彻心脾,只是这会儿他已没有力气再呵斥他们了。
  摄政王不慎被摔伤,加上风疾又发,弄得一班子王公大臣们十分惶恐,有的人甚至追悔莫及,当初不该尖着脑袋要随摄政王来此狩猎!
  为了安慰王公大臣们那忐忑不安的心清,多尔衮强忍着病痛,照样带着他们外出围猎,谈笑风生,王公大臣们心里悬着的石头这才落了地,偏又凑巧,众士卒们从林子里赶出了一只大老虎,按八旗行猎的礼仪规定,凡遇到大的猎物,必须由官高位尊者首先发箭,然后将士们才能发箭围捕,在这种情况下,面容。瞧淬的多尔衮勉强射了三箭,终因伤口疼痛难忍,力不能支而草草收兵,弄得王公大臣们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结果,摄政王的病日重一日,急得随行的几个太医们抓耳挠腮却无计可施。多尔衮再怎么好强,此时也得认命了,他自知时日不多了,便在病榻上召见了哥哥英亲王阿济格。
  一年多以前,多尔衮的弟弟辅政叔德豫亲王多锋出痘而死,已经使他们白旗三兄弟受到了一个重大的打击,失去了威福自专的股肱。多尔衮是以两白旗起家发迹的,他原主正白旗,多铎死后因其子年幼,多尔衮又暂领了镶白旗。原由太宗所领之正蓝旗也被多尔衮接管,变成了他一人亲领三旗,炙手可热,无人可比。现在,他的养子多尔博辖有正白、正蓝二旗,多择之子多尼辖有镶白旗。多尔衮之两白旗亲信吴拜、博尔惠、额克亲、何洛里等人,长期秉王意旨处理朝政,升降官员,作威作福。而两黄旗主要大臣中的冷僧机、锡翰、巩阿岱、谭泰等人早已叛主媚事睿王,因此睿王军权在握,总揽朝纲,党羽众多,气焰十分嚣张。
  多尔衮之亲兄英亲王阿济格,虽非旗主,但亲辖十三牛录,又取七弟多锋七牛录,领有精兵数千,且长年征战,开国有显赫战功,况且他一向野心勃勃,根本不把幼主顺治放在眼里,此次他二人密谈,尽管“语其后事,外人莫得闻”,但稍有用心者便可悟出其中之“玄妙”。于是,这才有了大学士宁完我只身冒险离开喀喇城,日夜兼程将英亲王欲谋逆之事告之幼主。
  “唉!人总是这样,欲壑难填哪!如此说来,他死已迟了!”孝庄太后愣了半晌,方才恨恨地叹了口气。
  宁完我离开之后,福临与孝庄太后娘儿俩一时沉默无语。
  “额娘,这么说,从此以后儿臣不用再做那儿皇帝了?”福临突然问道。
  “孩子,事情可不是如你所想的那么简单哪!”孝庄后仍不时地长吁短叹。
  “难道,您很悲痛,为了那个人?说实在的,儿臣早就在心里诅咒他了,也诅咒你们的这段婚姻。现在好了,一切终于结束了。”
  孝庄太后怔怔地看着福临,心中酸楚,眼泪不觉夺眶而出。有道是人生最苦是伤心,心到伤时苦莫禁;酸入肺肠就可转,痛沉骨髓更难忍。她自恃聪睿机警,才高貌美,用一个女人可以利用的一切手段,以纤尊下嫁摄政王多尔衮,作为保住她们母子地位的最后防线。她是一个女人,也是一个政治家,但更是一个母亲。她这一见识过人的举动,使多尔衮果然“奋勉图功,精勤倍常”。尽管多尔衮已暗中连自己登基用的印玺龙袍都早已准备好了,却不愿轻举妄动,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毁弃了自己“周公”的美誉,至死也未能如愿以偿!孝庄太后处心积虑,为谋求巩固儿子帝基而采取的这种政治婚姻,更主要的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或者说:孝庄后此举是迫于无奈,个中滋味苦辛,她又能向谁去诉说?也难怪被称为至尊无上的天子福临,对此难以理解而痛心疾首,耿耿于怀!
  顺治七年十二月十三日,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讣闻京城,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令举国为之震惊!要知道,摄政七年的皇父摄政王还不到四十岁!英年早逝,怎能不令朝野惶恐!顺治帝第一次单独坐上了龙廷,看着昔日摄政王的位子已是人去位空,便皱着眉说道:“将这龙椅撤掉吧,以后怕是再也用不着了。举国上下,还有谁人能与阿玛王的功德相比?”少年天子的言下之意是,摄政王摄政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启禀圣上,太后懿旨,即刻为皇父摄政王举行国丧,请皇上下诏吧!”老臣范文程举步上前,高声奏道。
  福临没有吭声,眉头却皱了起来,皇父摄政王突然病卒,实为令少年天子万分欢欣的佳音哪!尽管表面上,福临装出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可心里却是无比高兴,他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可,偏偏,母后又来插手了,哼,居然口口声声要为多尔衮举行国丧!福临心里是一百个不愿意呀!
  “圣上,皇父摄政王功高盖世,礼应受此殊荣,请圣上明察!”范文程抬头直视着福临,急得额上青筋直暴。“嗨!皇上的脾气可是够倔的,这节骨眼儿上可不是感情用事的时候哇!”
  范文程捋着胡子,不由地想到了孝庄皇太后连夜召他以及洪承畴进宫密谈的情形。
  摄政王虽已去世,但少年天子福临的宝座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只要他本人稍稍思考一下,使自会为严峻的内外形势而忧心忡忡。太后正是为此担忧不已,在昨夜离开乾清官之后立即让海中天请了两位大学士到慈宁宫密谈。
  “九门提督来报,英王阿济格派来的三百骑刚入城门便一一被诛杀,这对两白旗是一次很大的打击。”
  “可是,这样做会不会打草惊蛇?”洪承畴有些担心。“睿王的党羽人多势大,倘有风吹草动,他们定然会伺机掀起叛乱。英王此次派精兵人城就是一个例子,我们不得不防啊!”
  “话虽如此,但毕竟幼主仰叔鼻息听他摆布的生涯宣告结束了,这一回幼主是真正的至尊无上的天子了。”
  “范先生,哀家正为此担忧呢。”孝庄后两道弯弯柳叶眉紧蹙着:“福临心性高傲,此前就曾屡次以言语冲撞过多尔衮。现在,他会不会太得意了,而看不到还有许多威胁皇权的因素呢?说起来,福临现在倒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了呀!唉!”
  孝庄太后的担忧不无道理。诸王势力强大而使皇权衰微,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满清旗主制的存在,请王统军议政,几十年来尤其是人关以后的南征北战,使诸王、贝勒、贝子、公侯掠夺了大量依附人口马匹银帛,计丁授田且占有辽阔土地,因此,兵了众多,仆婢如云,战马上千,兵力、财力均十分雄厚。而为福临所亲领的两黄旗主要大臣均已叛主媚事睿亲王多尔衮。七年前议立肃王豪格为君的八大臣中,图赖、图乐格、塔瞻三人已死,索尼被革职籍没充军发盛京,而锡翰、巩阿岱、谭泰早已背叛了先帝幼君,只剩下鳌拜一人,虽未背誓,仍为镶黄旗护军统领,但屡遭斥责而势力至弱。就形式而论,正黄、镶黄、正蓝三旗之旗主应为幼主顺治,但多尔衮已将正蓝旗置于自己控制之下,虽然声称是临时借调,说是到皇上亲政后再归还,现在正蓝旗已归其养子多尔博接管。此时正黄。镶黄二旗中因山额真、护军统领、内大臣、一等侍卫、梅勒额真等二三十人中,不少都成了睿王之臣,两黄旗人心涣散,主要大臣已各奔前程,像索尼那样敢于直接显露出对幼主忠贞不贰的巨子甚少,这是直接关系到幼主顺治帝位安危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初在太宗时期,二红、二白、二蓝六旗只有满洲录一百八九十个而已,到了现在,二红、二白、镶蓝五旗,除满洲旗外,又有蒙古五旗和汉军五旗(二黄、正蓝也有蒙古三旗和汉军三旗),人员倍增于前。八旗原本是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旗主各自掌握着旗下的军队、人口以及土地财产,就是国家中的一个个实力雄厚的诸侯王。最初,太祖努尔哈赤实行八旗和硕贝勒共议国政的制度,他们与太宗共同参与政务,到太宗即位之初,他也不得不与有拥立之功的其他三大贝勒共议国政,凡事不能自专,只是到了称帝之后,才渐渐的巩固了皇权,独自南面听政。现在,八旗旗主的势力遍及全国各地,更显幼主势单力弱。人关以后新建的各省绿营兵数十万人中,不少提督、总兵官、副将均是出身于二红、二白、镶蓝这“下五旗”的将领,各省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大员,中央部院尚书、侍郎也有不少是下五旗的旗员,他们仍各忠于本旗旗主,是各自旗主的奴才。如果不削弱王权,增强君权,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多尔衮出现,同样对少年天子的帝位产生严重威胁!
  孝庄太后沉重的叹息声揪着两位老臣的心,他们也在叹着气:谁让你们满人非要采取什么八旗制呢?这下倒好,八旗旗主互不统属,各自为政,而幼主又无能力统辖他们,这日后大清还不得落个四分五裂、七零八落的?
  “娘娘,如今只有走一步看一步了。我等只能动动嘴皮子,还要看他们拥有兵权的八旗旗主们是如何表演的。幼主现在羽翼未丰,万万不可轻举妄动啊!”
  “这也正是哀家召你二人商讨的关键所在。目前八旗各旗主心口不一,实难驾御,而纵观全国形势,则更是乌云密布,大清的基业并不稳固呀!”
  此时,云、贵、川、闽、湘、粤、桂等省基本上为反清武装所占据,其它省份的大规模抗清斗争依然是风起云涌,此起彼伏,以大西、大顺农民军余部为主的抗清武装,高举反对清廷的圈地、投充、逃人、剃发以及易服等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在两广、湖广、江浙等省区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清斗争。清廷多年来,先后派遣了十几员大将军分赴各地剿杀,但一直未能奏效。
  “太后,尽管目前的内外形势不那么好,但毕竟忠于朝廷的八旗王公大臣还是大有人在的,那些智勇双全和曾对幼主忠贞不二的人如索尼、希福、鳌拜等即刻应委以重任,对其它旗效忠朝廷的能臣骁将也应同样予以嘉奖升授。有道是树倒猢狲散,卑职以为睿王的势力虽然很大,但已不足以成为心腹之患了。”洪承畴的眼睛一直滴溜溜瞅着孝庄太后,这时候真恨不得说尽好话来劝慰她。
  “再过两天,摄政王的灵枢就要到京了,当务之急,是要让福临为多尔衮哭丧致哀,不得有任何轻慢。这件事哀家不便抛头露面,就拜托两位大学士了,你们一定要劝说福临,千万不能让他使性子耍小孩子脾气呀!”
  范文程回想着孝庄太后那无奈的神态和无助的眼神,不觉又加重了语气,提高了声音:“皇上,皇父摄政王英年早逝,是国家之沉重损失,是百姓之沉重损失。皇上向来推崇儒教,以孝治天下,须得从自身做起,方能使天下人心服口服呀!”
  “是呀,皇上虽贵为天子,但摄政王亦是贵为皇父,除了君臣之礼,皇上宜向皇父摄政王行家人之礼,以告慰皇父摄政王的在天之灵。皇上,要知道,此时此刻全国上下无数双眼睛都在注视着您一举一动,何去何从,请皇上三思!”
  “请皇上三思!”洪承畴的话引起了殿内宦官们的齐声应和,巩阿岱、冷僧机等人更是神情紧张,睁大着眼睛盯着皇上的举动。
  “这两个老家伙,一唱一和弄得满朝文武都跟着他们起哄,真是麻烦!”福临瞪着一双乌黑的眼珠子瞅瞅范文程,又看看洪承畴,最后把目光对准了郑亲王济尔哈朗。
  郑亲王济尔哈朗虽亲太祖之侄,但深受太祖尤其是太宗的宠信和依赖,他历经太祖、太宗、世祖三朝,身为镶蓝旗主,辖有满、蒙、汉军八旗以及四万兵丁和一二十万人口,而且是清朝开国七大亲王中第二个现存之王,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成亲王岳托等五王已死,只有英亲王阿济格尚在。实际上,当初,太宗让济尔哈朗继承了镶蓝旗旗主之位后,又封授他为和硕亲王,就等于把他列在了诸王之首,连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也排在他后头,惯于明哲保身的济尔哈朗在睿王多尔衮专权时,小心翼翼,曲意奉承,但仍一次又一次受排挤遭惩罚。顺治元年,郑亲王由摄政工被降为辅政王;到了顺治四年又被取消其辅政王勋衔,由豫亲王多铎为“辅政叔德豫亲王”;顺治五年以郑亲王欲图拥立肃王为君擅谋大事等大罪,初拟议处死,后改为革去亲王爵,降为多罗郡王,罚银五千两,夺三牛录。此后郑王虽又复亲王爵,但一直不得志,无权过问国政了。
  “圣上英明!老臣以为范洪两位大学士言之有理!”济尔哈朗高声附和着。在众目睽睽之下,他有心讨好幼君,借机发泄对睿王的怨恨,但一向老谋深算的他,终于没这样做。因为大殿内外布满了睿王的党羽,他们正虎视耽耽关注着朝廷的动静,稍有不慎便会招致他们的怨恨,引来杀身之祸!
  “哦?看来众卿家都是一个看法?”福临环视着众人。“记得以前曾听叔父摄政王说过,明朝虽亡,但仍像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现在睿王的情况不也是这样吗?看来众大臣都对生前专横跋扈的多尔衮心存不满,但又都是敢怒不敢言哪!”
  “厉王虐,国人诗王。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福临的口中念念有词,竟当朝背起了《国语》,叽哩噜咕的话听得满洲王公大臣们如堕五里雾中,而范文程和洪承畴等精通汉文的汉官们却面露赞许之色,互相交换着眼神。
  “睿王殡天,朕便失去了主心骨。现在,朕就依各位卿家的主张,朕将率亲王大臣缟服出迎,同时下诏晓谕天下,全臣民易服举丧!”
  皇父柩车在阿济格等人的护送下抵达北京,顺治皇帝穿了孝衣,率诸王、贝勒、文武百官出迎于东直门5里之外。皇帝亲自奠爵行礼,百官着缟服在路旁举哀,顺治帝号啕大哭,连跪三次,看样子已显悲痛欲绝。从东直门直到玉河桥,两旁白幡林立,纸钱飘舞,四品以上文武百官跪在路旁哭泣,直到王邸。国丧就这样开始了。灵枢停放在王府大堂,由诸王贝勒通夜守丧,另有六十四个喇嘛和尚,诵经超度,公主福晋们以及文武命妇,都穿着孝衣,在大门内跪哭。豪格的福晋现在是睿王的妻子,早已哭得如同泪人儿一般,想必她是在哀叹自己的身世。有道是自古红颜多薄命,博尔济吉特氏容儿虽不是薄命,但却又一次失去了丈夫!至于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大玉儿,虽不便人王府守孝,但寡鹊离鸾,闾闱冷落,想来内心也是十分凄苦孤寂的。
  顺治皇帝颁发了由礼部起草的哀诏,以晓谕天下:“……昔太宗文皇帝升遐之时,诸王大臣拥戴皇父摄政王,坚持推让,扶立朕躬。又平定中原,统一天下,至德丰功,千古无两。不幸于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戊时以疾上宾,朕心摧痛,中外丧仪,合依帝礼。呜呼!思义兼隆,莫报如天之德;荣哀备至,式符薄海之心。……”并宣布了五条“应行事宜”,其中定国丧为27天,官民人等一律服孝;在京禁止屠牛13天;在京在外音乐嫁娶,官员停百日,民间停一个月等等。
  有道是人在势在,人亡势亡。当多尔衮在世之日,势焰熏天,免不得有饮恨的大臣,此时趁机报复。幼主顺治亦怀隐恨,欲于亲政之后加罪泄愤。
  树欲静而风不止。生前身为“皇父摄政王”的多尔衮已被尊为“诚敬义皇帝”,以衮黄明袍殓丧长眠于城东的“九王坟”。十四岁的幼主福临在守丧期间表现得格外恭顺悲戚,硬是守满了七七四十九天的丧期!
  五凤楼的鼓声响了五下,噹噹的钟声又响了五下,这是皇宫的晨钟,宫里随即热闹起来,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爽!”刚刚沐浴完毕的顺治帝已经换上了崭新的龙袍,满面红光,正坐在暖阁里喝茶呢。
  “洗去了一身的晦气,万岁爷今儿个就要临朝了,奴才真为万岁爷高兴呀!”已被升为御前大总管的太监吴良辅忙着给顺治皇帝穿上朝靴,他本人也特地换了身蓝灰色新袍子,戴着红顶子帽,人显得很是精神。
  “传膳!朕觉得今儿个的胃口也好,快让御膳房送些吃的来!”
  “嗻!人逢喜事精神爽,奴才这就去传!”
  立即,御膳房的太监抬来了膳桌,身后提着食盒子的太监们依次将盖着盖的一碗碗菜肴摆放在桌子上,御膳房的管事太监—一揭开了碗盖,用他那柔美的嗓音报着菜名:“火锅二品:羊肉炖白菜,鱼头堡豆腐,由厨役胡福林恭做;大碗菜四品:鸭条烩海参、燕窝烧鸭子、油灿鸡、红烧鳜鱼;中碗菜四品:三鲜鸽蛋、溜鲜虾、烩鱿鱼、炉肉熬冬瓜,由厨役张恩水恭做;碟菜四品:炒野鸡爪、炒三冬、木须肉、口蘑炒鸡片;片盘二品:挂炉乳猪、熏鸭肝,由疱人刘二根恭做。这些是蒸食膳品,由厨役郑永福恭做,有白糖油糕、如意卷、呛面馒头、烙饼,还有香稻米粥、小米粥、鸡丝面和燕窝八仙汤。万岁爷,您请用御膳吧。”
  “嗨,每日早膳总是摆了这么一桌子,朕如何能吃得下许多呢?先给朕盛一碗香米粥,待会儿再来碗鸡丝面,其余的就赐给候在乾清门外等着上朝的臣子吧。”
  “嗻!不过,万岁爷您总得多吃一些。您尝尝这鳜鱼肉鲜不鲜?这挂炉乳猪嫩不嫩?还有这如意卷儿,您醮点大酱再吃口鸡片,香是不香?”李国柱只管拣着这些香气四溢的菜肴往福临的盘子里搁,逗得福临一瞪眼:“你想撑死朕呀!得,这碗鸡丝面,朕是吃不下了,就赏给奴才你吧。”
  福临将一大碗香喷喷的鸡汤面条往李国柱的跟前一推,碗上面的一层油花子直晃悠。
  “奴才谢万岁爷恩典!”李国柱低头谢恩却站在一旁,迟迟没有拿起筷子。
  “你倒是吃呀!怎么,还得让朕给你看个座吗?”福临咬着如意卷儿,嘴唇油乎乎的。
  “奴才,奴才这就吃!”李国柱咽了一下口水,终于拿起了筷子,但他的表情却有些古怪,皱着眉头像是准备吞咽什么毒药似的。
  “有什么不对吗?看看你的样子,倒像是有人在鸡汤里下了毒。到底是怎么回事?”福临立时变了脸,吓得李国柱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一旁御膳房管事太监也吓得面如死灰,跪倒在地:“万岁爷,奴才向您保证,所有的御膳都事先给人尝过了,奴才亲自监督的,保证万无一失。”管事太监这会儿的声音不如刚才报菜名时那么动听了,他早已吓得变了腔调啦。
  “万岁爷息怒!全是奴才的错!奴才,奴才因为进宫之后老吃这面条儿,所以一见面条儿胃里就往外冒酸水儿,奴才,奴才是给面条吃伤啦!”李国柱见皇上动了怒,连忙结结巴巴解释起来。
  “真的?吃面条儿还能把你给吃伤了?朕不信,你倒是说说看,别不知好歹,这可是朕赏你的鸡丝面哪!”福临的脸色又缓和下来了,摆摆手让奴才们都起来,不紧不慢地喝着米粥。
  李国柱这才松了一口气,挠着头皮说了起来。“刚进宫的时候,奴才就跟饿死鬼似的,每天早晨能有面条吃,这可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呀。在俺们山东,那个穷呀,每年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地里的野菜、树皮都被人们挖光了、砍光了,人吃得身体浮肿浑身没有一点儿力气,就是到了秋后才能掺糠咽菜吃饱一些,还得碰上好年成。至于说吃面条,那是想也不敢想的好东西呀,只是到了年节的时候,俺娘才用豆面擀些片面儿让俺爷几个吃个饱。所以奴才一进宫,就吃上了白面擀的又细又长的面条,还有咸菜就着,心里美滋滋的,因此没出一个月,人人都说奴才胖了,嗨,是吃这白面条吃的呗!”李国柱咧嘴一笑,左脸颊露出了一个圆圆的小酒窝。
  福临听着也不觉笑着,太监们都松了一口气。
  “奴才刚进宫的时候正赶上是夏天,每天早晨一睁眼,奴才就巴望着饱餐一顿。那厨役的手艺好,每次都烹制了‘氽卤’,把煮熟的面条在井下凉水里一过,奴才捧着大碗就稀里呼噜大吃起来。奴才胃口好,每次都能吃上三大碗,把旁人都看呆了。”
  “饭桶,阿其那!”福临笑得差一点喷饭。
  “万岁爷说的是,这小奴才的确是只阿其那,又白又胖脸上还有一酒窝的阿其那。嘻嘻!”吴良辅笑着插了一句:“连奴才的饭量都不如他呢。难怪他娘把他送进了宫,换了别的地儿,谁能养活他?嘿,我说阿其那,你前世恐怕是个饿死鬼托生的吧?哈哈?”
  见皇上和众人都乐了,李国柱的胆子大了,眉飞色舞地接着说了起来:“可是,奴才不知道这宫里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早晨都是面条儿呀!就这么着,奴才如今再也不想吃面条啦,一见面条儿,还没吃就撑得慌了。”
  “没事!这是上好的鸡汤面,鲜美无比,准保比你那加了余卤的面条好吃。来来,快把它吃了吧!”福临笑得直喘气,不知不觉中他吃了一只又一只如意卷。“哎哟天神祖宗,朕的肚皮也快被撑破啦!哈哈哈哈!”
  李国柱说了半天,早已是饥肠辘辘了。听皇上这么一说,他又重新拿起了筷子,先低头闻了一闻:“嗯!香,香极了。”
  “哈,万一你这只阿其那吃鸡汤面吃上了瘾,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还不得把朕给吃穷喽?”福临笑着在一旁打趣,却不料李国柱“哎哟”一声,手捂着嘴直叫唤,筷子掉到了地上。
  “又是怎么啦?胃酸了?嗨,你这狗奴才倒还真难侍候!”福临又是气又是好笑,用热手巾揩着脸和手,不经意地问着。
  “万岁爷,奴才,奴才的舌头被烫着啦,疼呀!哎哟娘哟。”李国柱疼得头直摇,双脚直跳,早已忘了在御前的规矩了。
  “吃鸡汤面给烫的?”福临这才恍然大悟,这鸡汤面看似一点儿热气不冒,实际上是被面上的一层油给封住了,里头的汤面烫着咧。这李国柱刚才只顾着说话,又是头一糟吃这鸡汤面,难怪他被烫得直蹦了。
  “没用的奴才,下去吧,从御膳房弄些冰块放嘴里含着,过一会子就不疼了。把这些饭菜都撤了吧!”
  幼主顺治总算用完了早膳,此刻他精神饱满地走进了乾清宫正殿,在“正大光明”匾下的龙椅上坐稳之后,太监吴良辅扯着尖细的嗓子喊了声来:“上朝!”
  此刻,乾清门外正跪着一排又一排的满汉大臣,只有穿黄马褂的带刀侍卫们远远地站着,当然,还有一些忙里忙外进进出出的当值太监们也站着,看来他们这会儿的身份比满朝的文武还要尊贵。乾清门是后三宫的正门,座北朝南,门前是广场,两侧有偏殿。宫门外两侧的十口金光闪闪的鎏金大铜缸,背衬着红色宫墙,耀目生辉。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在殿内三叩九跪,山呼万岁。金漆九龙宝座上的少年天子目光炯炯,朗声说道:“众卿家有本即奏,无本退朝!”
  老臣范文程闻听一愣:皇上这话是怎么说的?几十天不上朝了,地方上的奏本、南方的战事等等堆积如山,可皇上倒不紧不慢的多急人哪!
  “卑职有本上奏!”两黄旗大臣索尼瓮声瓮气地说着,上前几步将折子交给了彻前大太监吴良辅。
  吴良辅低头双手将折子捧给福临,福临一摆手:“索将军所奏何事呀?”
  “卑职听说睿王在生前为了处理朝政,已擅将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信符和赏功册等带到了王府,卑职以为皇上应立即收回这些信符,以防为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
  “郑亲王,你的意见呢?”
  “承蒙皇上错爱,老夫以为此事事关重大,皇上应即刻遣臣收回信符和赏功册!”济尔哈朗灰白的胡子修得十分整齐,看得出他的精神很好。
  “好!就依你二人之见,着大学士宁完我即刻带人去睿王府,将信符和赏功册收回大内,不得有误!”
  宁完我等人领命而去。
  “众卿家,朕尚年幼,未能周知人之贤否。据朕所知,吏刑两部尚书以及正蓝旗团山额真缺员,尔等皆可推贤能人来奏,待议政王大臣讨论之后,最后再由朕定夺。请王、议政大臣凡遇国家政务等紧要大事,可悉以奏朕,其余细务则由尔等处理,尔等以为如何?”
  “皇上所言极是,臣等万分高兴,恭请皇上早日亲理朝政!”
  “噢?朕这不是已经亲政了吗?”小皇帝的脸上洋溢着兴奋之情。
  从懂事起,顺治皇帝就不费吹灰之力登上了龙廷,但他哪知道这令多少人垂涎三尺、流血争斗的皇帝宝座不是那么好坐的呀?在懵懵懂懂之中,顺治披上了那件毫不合体的龙袍,才真切体会到了一个被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傀儡皇帝的无奈无聊的滋味儿,从此,他便生活在一种与普通儿童截然不同的环境中。每日晨昏参拜,四时祭祀叩首,数不清的繁文缛节要遵守,汗牛充栋的满汉文章要学习,而最使他伤心的是与母后的分官而居以及母后的下嫁!当时,年仅十二岁的顺治,万万没想到母后会自请下嫁给仇人一样的叔父摄政王多尔衮!亲政之前的顺治皇帝,除了暗自痛恨这位身材瘦削、一脸虬须的皇叔父之外,更多的却是恐惧和不安。“睿王摄政,朕惟拱手以承祭祀。凡天下国家之事,朕既不预、亦未有向朕详陈者。”这种徒居皇帝之名而无皇帝之实的傀儡皇帝,时常让顺治处在巨大的自卑、痛惜和压抑之中而无法自拔。
  顺治的童年生活,就在这缺少母爱,缺少温暖,丝毫无儿童天然情趣可言的冷酷呆板的宫廷里悄然逝去。而这种儿童时期所蒙受的巨大心理创伤,是终生也难以愈合的。他与母亲多年分宫而居,难得一见,已造成母子间的感情隔阂,顺治视“竭尽心力,多方保护诱掖”的乳母李氏如同生母,感情十分挚厚亲密,甚至超过了生母孝庄太后,而生母孝庄太后却“不顾一切”屈身事奉他的仇人,年幼的顺治如何也不能理解母亲这一“荒谬”举动的苦心深意,更无法体察母亲辱身去承欢叔父摄政王的痛苦状况,这件事让顺治耿耿于怀,觉得丢尽了脸面。当他看到多尔衮在各种诏书上擅自将“皇叔父摄政王”改为“皇父摄政王”并与母亲同宫而居时,顺治帝强忍怒火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在他看来,所谓“下嫁”一事,是母亲对先父的失节,是母亲对儿子的侮辱!对于给他带来极大痛苦的帝位,顺治帝看得很轻,甚至已经有些反感了!
  不过,这种复杂的宫廷生活也使顺治格外早熟。现在,他已经将全部复仇的希望寄托在了亲政上,如果将国政大权真正揽在手中,顺治将会怎么做呢?
  龙廷上的顺治似乎已经胸有成竹,而这时候他才十三周岁,按宫里的说法算是十四岁了,离在十八岁举行冠礼以后才能举行的亲政仪式整整还有四年时间!不,顺治再也不能等下去了,他要报仇雪耻,令世人刮目相看!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书札情迷 | 武侠小说 | 言情小说 | 现代小说 | 科幻小说 | 纪实小说 | 军事小说
历史小说 | 古典小说 | 外国小说 | 港台小说 | 侦探小说 | 名家小说 | 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