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第十七章 进军至东普鲁士


       亲统大军人敌境,直捣“狼穴”建奇勋;
       “胜利勋章”颁二度,“苏联英雄”传美名。

     苏联军人在秋天来临之前已跨越了同东普鲁士接壤的边
   境。自从俄国士兵在德国人的重炮轰击之下经过这个地方
   (退回东方),已经整整过去30年了。而现在,东普鲁士又可
   以听到俄语了。但是,现在向西迈进的已经不是过去那种为
   了与己无关的目的而在战场送死的毫无权利的和识字不多的
   农民了。现在向西迈进的是伟大苏维埃国家的战士,是担当
   解放者的军人,是为欧洲国家人民带来自由的反法西斯战士。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晚年的华西列夫斯基所写下的这段话是充满了复杂感情的。凡是稍微有点儿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他说的30年前是指1914年。那时,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人在东线战场大败俄军,平均三人一条枪、甚至连衣服和鞋袜都供应不上的腐败的沙俄军队一路由加里西亚、波兰、东普鲁士、立陶宛仓皇退回了俄国。其情其状,确乎丢盔弃甲,狼狈之至。当年19岁的青年华西列夫斯基,就是从这时中断科斯特罗马神学校的学业而走上职业军人的道路的。自然,那时他也是想“报效祖国”。

  东普鲁士确实是令包括华西列夫斯基在内的每个俄国人都感到伤神或沮丧的地方。不仅1914年是这样,1918年德军还曾企图把这里作为出发地而夺取旧俄都城彼得堡,那时俄国上下都在惶惶不安之中。而且,像我们已经知道的那样,这次1941年爆发的苏德战争中,德国军队那三路大军中的“北部”集团军群也是从这里突入苏联的,而且很快就通过立陶宛直接威胁到了对苏联人有着特别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精神价值的列宁格勒的安全。现在,当战争进入第四个冬季,即1945年1月的时候,苏军不但已经把侵略者全部赶出了自己的国土,而且马上就要在这里实施对法西斯德国北部本上的反击了。这怎能不让人感到兴奋并浮想联翩呢?

  现在,华西列夫斯基就要亲统大军进击东普鲁士了。他心里非常清楚,攻占这个德国军国主义的堡垒和法西斯希特勒的老巢,将是欧洲东部战场上对德军的致命一击。它将会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争最后阶段中的重要一员。

  在整个苏德战争的1941—1945年期间,东普鲁士对法西斯德国有着极为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战略意义。从战争开始之前直到1944年冬季,法西斯分子自称为“狼穴”的希特勒德国统帅部大本营一直就设在这里。它在拉斯登堡附近的一群距地面很深的坚固地堡群中,它的地面上是一片不大的小树林,用来作为防空伪装。其地下核心部分共由10个地堡组成,地堡的后部和卧室都在两米厚的钢筋混凝土之下。希特勒本人所在的地堡内,除了工作室、卧室之外,还有一间可作小范围讨论的会议室,它们都在里边装着单独的木板房。到1944年秋季,他的地堡因重新加固而成了水泥巨人,仅木板房外的水泥墙就有7米厚,附近的其他作战机构也都重新加深加厚了。

  希特勒认为保住东普鲁士具有很重要意义,它是牢靠地掩护从波兰北部和立陶宛进入德国并由此通向德国中心地区的要冲。因此,在普鲁士境内和与它毗邻的波兰北部地区,法西斯在旧有的地堡基础上又构筑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工事。这些筑垒体系,不论在工程技术方面还是火力配系方面,在当时的欧洲和世界都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它有坚固的正面阵地、斜切阵地和布满数不清的永各地下防御暗堡,而这些,又被几个大的防御枢纽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其防御总深度可达150—200公里。该地的地貌特点也极利防守,它有遍地的湖泊、河流、沼泽和水渠,有四通八达的铁路和公路网,有坚固的石料建筑物。像这样的现代化筑垒和天然障碍物相得益彰的防御体系,就其实力来说,远不比德国西部的“齐格菲防线”逊色,在某些地段上甚至还超过了后者。

  为了阻止苏军从这里突入,除了这些防御体系外,希特勒和德国统帅部还在这里部署了重兵。稍早些时候,当其“中央”集团军群在白俄罗斯地区被歼后,残部又在这里获得了重建,自1月下旬则直接改称为“北方”集团军群。其当时所辖部队,计有坦克第3集团军、第4和第2集团军,总计兵力41个师(其中3个坦克师和4个摩托化师)和1个旅,约有58万人之多,此外尚有20万人组成的所谓“民众冲锋队”。它们拥有8200门火炮和迫击炮、7O0辆坦克和强击炮及第6航空队的515架作战飞机。

  早在1944年11月间,苏军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就开始酝酿东普鲁士战役计划,并曾试图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先行突入东普鲁士境内。为此,华西列夫斯基被斯大林由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前线召回了莫斯科。但这次行动没有能够成功。后来,大本营只好另行重新策划,华西列夫斯基因战事紧急没有再回莫斯科,只是征求了他的意见。当时,大本营和总参谋部考虑到,只有及早地粉碎这里的敌军集团,才能空出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去增援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正在准备中的柏林方向作战,而且,这也是事先消除该部敌军集团可能对柏林方向作战的苏军实施侧翼突击威胁的需要。

  因此,还在华西列夫斯基没有完全脱离开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前线事务时,东普鲁士战役便于1945年1月13日开始了它第一阶段的作战。揭开战役序幕的是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和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部队。当时,这两个方面军共有14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2个空军集团军及8个坦克机械化军和1个骑兵军,总兵力在160万左右,它们拥有21500门火炮和迫击炮、近38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3000多架作战飞机。这样,在整个力量对比上,苏军的有生力量超过了敌人1.7倍,火炮超过1.6倍,坦克超过3.7倍,飞机超过1.9倍。显然,优势是绝对的。

  根据大本营计划,这次战役的总目标是:切断守卫在东普鲁士的“中央”集团军群同其他德军的联系,把该集团军群逼到海边加以分割并各个歼灭,肃清东普鲁士境内的敌人。为此,计划规定将由白俄罗斯第3和第2两个方面军通过实施协调一致的向心突击来达成战役任务。首先,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从东北和东部方向突破敌军防御,夺取蒂尔齐特、英斯特堡、贡宾南及拉斯登堡等一系列要塞地域,然后直取敌军重兵把守的哥尼斯堡,将敌人消灭在这座海滨城市。同时,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从东南方向突入,夺取姆瓦拉、德意志一埃劳等地区,从而切断东普鲁士敌军集团与其“中央”集团军群及其战略后方的联系,一则实施对东普鲁士的深远迂回,再则也掩护了向华沙、波兹南与柏林方向进攻的苏军侧翼。

  应该提出的是,整个这次战役的弹药准备及其实际消耗量,恐怕在战争史上一切战役中都是极为空前的。当时,两个方面军一共领取了1330万发各种口径的炮弹、62O00万发各种枪弹、220万枚手榴弹。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仅在13—14日两天内就消耗了1000多个车皮的主要弹药,而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仅在进攻的当天,即14日一天之内,也消耗了95O多个车皮的主要弹药。为了把这195o0多车皮的弹药从火车站运送到部队前线,就调运使用了将近10万辆运输汽车。

  进攻前的炮火准备和航空兵准备也是空前的,它大大地帮助了两支方面军部队在各自突击方向上的推进作战。到1月18日,尽管德军还没有放弃拼命的抵抗,但已呈现出节节败退的局面。其有生力量也遭到了相当程度的重创。整个东普鲁士东南、东北及北部的广大地域,全被苏军占领了,战线推进了80—100多公里。到1月底,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部队已前出到哥尼斯堡南北两面的海边,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部队也前出到了被一个沙嘴与但泽湾分开的弗里齐斯一哈弗湾地带。至此,东普鲁士敌军集团已经被挤到了海边,并切断了它与“北方”集团军群的联系。整个敌“北方”集团军群也被分割成了3个互不联系的部分。具体说来,敌军有4个师被逼迫到了泽姆兰德半岛的海边;5个师连同要塞部队被围困在哥尼斯堡;将近20个师被分割合国在哥尼斯堡以南的广大地域。与此同时,从北面负责保障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行动的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于1月28日攻占了被围困长达3个多月之久的敌麦麦尔集团,守敌3个师全被消灭。这样,不仅该敌与北部沿海的“库尔兰圈”内敌军的联系被撕断,而且,在总的战略方向上,希特勒企图利用“库尔兰圈”、麦麦尔、哥尼斯堡一线敌军突袭进攻柏林方向苏军侧翼的阴谋也遭到了彻底破灭。

  在整个东普鲁士战役分阶段的战役作战中,德军损失极为惨重。仅被俘者就达5.2万人之多,此外还有大量的装备、弹药和技术兵器。东普鲁士的大片领土被苏军占领,他们还从这里的法西斯集中营中救出了约6.8万名欧洲各国公民。当这些饱受希特勒法西斯分子虐待、劳役之苦的人们见到了他们的解放者后,很多人都纷纷要求加入苏联红军,以便为自己、为自己的亲人和同胞们,向万恶的法西斯讨还血债,报仇雪恨。

  在这一阶段中,华西列夫斯基的主要精力仍旧放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围歼敌“库尔兰圈”的作战上,其中主要是1月下旬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攻夺海港城市麦麦尔的战斗。到2月初,由于斯大林和安东诺夫要去克里米亚半岛参加雅尔塔三国首脑会议,根据最高统帅部的命令,他被召回莫斯科以履行总参谋长和副国防人民委员的职责,即代行大本营统筹全局,领导各个方向战场上对德军的进攻。此后,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苏军行动转入防御,具体协调工作转给了当时的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戈沃洛夫上将负责。

  2月6日起,华西列夫斯基开始了东普鲁士战役第二阶段的实际部署工作。当天,根据他经手签发的大本营训令,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的部队全部拨给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其指挥机关则从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接收了第43、第39集团军和近卫第11集团军,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则得到原属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的第50、第3、第48集团军和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及近卫坦克第8军。这样一来,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就可以按原计划改变作战目标,直接在波美拉尼亚方向去协助朱可夫领导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进攻柏林方向的战役作战了。这时,在它的建制内还有突击第2集团军、第65、第49、第70集团军、近卫坦克第1军、机械化第8军及近卫骑兵第3军等大量部队。

  2月10日,东普鲁士战役第二阶段作战开始。参加这次作战的有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其任务是最终消灭被分割合围的各德军集团。按先一天发出的大本营训令,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已经把司令部移到了英斯特堡。同时,空军第3集团军也把司令部由波罗的海沿岸移到了这里。训令要求,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的任务是消灭哥尼斯堡敌军集团,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则应在20—25日前消灭在哥尼斯堡以南地区进行防御的敌海尔斯贝格集团。此外,波罗的海舰队必须以积极的行动切断在库尔梁季亚和东普鲁士沿线敌军的海上供应。

  此间,华西列夫斯基从总参谋部情报部门了解到,东普鲁士的敌军各集团已接到德国统帅部的命令,必须拼全力固守其现有防御地域,似便尽可能长久地把苏军牵制在这一地区,不使其转到柏林方向参加作战。此外,德国统帅还答应给在哥尼斯堡、皮拉乌海军基地及海尔斯贝格地域的敌人以预备队补充。这说明,未来的战斗仍将是残酷而激烈的。

  果然,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攻击敌海尔斯贝格集团的战斗,从一开始就打得极为艰难。在这一筑垒地域内,敌军有900多个钢筋混凝土工事和许多土木防御工事,还有数不清的各种永备发射暗堡以及防坦克防步兵的各种障碍物。穷途末路的敌军凭借这些在每个工事、每道防线上拼死顽抗,苏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相当巨大的代价。到2月15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各突击集团明显地失去了进攻能力,部队因连续投入激烈的作战而疲惫不堪,伤亡也颇为巨大。这不可能不降低推进速度和突击力度。华西列夫斯基认为,这是由于苏军把主要力量全都放在了柏林方向,此外气候的急剧变坏也使情况大大地复杂化了。

  鉴于此种严重情况,27日晚,华西列夫斯基向刚刚从克里米亚返回莫斯科的斯大林做了详细汇报。听了报告之后,斯大林提出:“你应迅速地到前线去帮助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和他的部队,他肯定需要你的支持。这里的大本营还由我和安东诺夫来负责好了。”斯大林还强调指出,我们必须尽快地消灭东普鲁士之敌,这样,才能及早地腾出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的部队,一则可以用来加强柏林方向的进攻,二则也能腾出必要的部队加以训练并使之派赴远东地区参加未来的对日作战。斯大林还透露给他说,准备将来派他到远东地区领导战事。

  华西列夫斯基领受了赴东普鲁士前线的任务后,便直接向斯大林提出了解除自己苏军总参谋长职务的请求。

  斯大林大感惊奇,便问道:“这样的话,不使您感到难堪吗?”他还清楚地记得,当去年10月间他提出请朱可夫担任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司令的时候,朱可夫回答说,是的,整个战线缩小了,领导各方面军也容易得多了,因此大本营可以不须前线代表就直接指挥各方面军了。他当时曾问朱可夫:“您不会是因为赌气才这样说的吧?”朱可夫说:“有什么可赌气的呢?我想,我和华西列夫斯基是不会失业的。”他没想到,今天华西列夫斯基竟向他提出了这样的直接要求。问过之后,斯大林陷入了沉思之中。

  华西列夫斯基见状,立即解释说:

  “斯大林同志,我刚才还没有把话说完,现在请您允许我接着说吧。因为,我考虑,”华西列夫斯基瞟了一眼仍在沉思中的最高统帅,继续平静地说道,“从1943年开始起,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前线充当大本营代表,只是有时奉召才能抽身回到莫斯科来。而去年10月前,您又赋予我和朱可夫元帅不仅协调,而且还要指挥所属各方面军的任务,这样前线的工作就更重更多了。我认为,我也好,朱可夫元帅也好,都是乐于服从最高统帅的一切安排的。”

  华西列夫斯基见斯大林仍不吱声,又继续说道:“您放心,这绝对是我自己的由衷意见。我建议任命这么长时间以来一直实际履行总参谋长职务的安东诺夫同志来担任这一职务,而只给我保留副国防人民委员的职务就可以了。”

  斯大林听完华西列夫斯基讲的这一切,缓缓地转过头来对在场的安东诺夫问道:“安东诺夫同志,您对您的顶头上司的这个建议有什么意见呢?”

  “不,我完全不同意华西列夫斯基总参谋长的这种建议和请求,如果您是真心要征求我的正式意见的话。”安东诺夫说道。

  华西列夫斯基站起来对安东诺夫说道:“阿列克谢·莫诺肯季耶维奇!我清楚您的意思,但请不必谦让,这是工作的需要。我相信斯大林同志对此会作出正确决定的。”

  斯大林最后说:“让我再考虑一下吧,这也需要征求政治局和其他有关领导的意见。”随后,他指示安东诺夫为华西列夫斯基起草了一份训令,即派他去领导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作战行动的命令。见他收好了训令,斯大林又问道:

  “您什么时候赴前线呢?”

  “明天吧!”

  “噢,照我看,您不必这么急。我建议您在家呆两天,也去看看戏,休息休息。对了,在您离开前,也就是19日晚上,请再到我这儿来一趟。”

  “好,我将按您的建议去做。”说完,华西列夫斯基走了。在他的印象中,这是斯大林第一次没有急急地催他奔赴前线。

  然而,到了第二天,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当他真的来到莫斯科大剧院看戏时,正在演出过程中,他的副官说最高统帅要他立即去听电话。在电话中,斯大林告诉了他一个不幸的消息;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大将在梅尔扎克城地区因负重伤而牺牲了。听到这个噩耗,华西列夫斯基特别感到震惊。他太了解这位年轻的优秀统帅了。他知道,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不仅是一位无限忠诚的共产党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帅才,而且也是一个心肠特别好的人。他们在一起共事这一年多,彼此已经建立起极为深厚的战斗友谊,俩人从来也没有过任何争吵,甚至都没红过脸。当战争开始的时候,切尔尼亚霍夫斯基还只是一名师长,后来成为第60集团军司令。在库尔斯克会战中,他指挥部队一昼夜就拿下了这座城市,这辉煌的战绩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后来,在白俄罗斯战役开始的时候,经华西列夫斯基的提名推荐,他第一次出任方面军司令员之职。在战斗中,华西列夫斯基又为他晋升为大将专门直接请求斯大林给予批准。在华西列夫斯基看来,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有深邃的军事理论知识和素养,他善干吸收别人的经验,包括部属们的意见;他总是在战斗中身先士卒,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十分宝贵;他严格要求部属,但待人却坦率而朴实,对自己的要求也十分严格……

  在电话中,斯大林还说,大本营准备派他去担任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问他有什么意见。华西列夫斯基当即表示愿意服从大本营的新的安排。

  2月19日晚,华西列夫斯基如约来到了斯大林的办公室,最高统帅给他做了一系列有关新工作的建议和指示。告别时,斯大林祝他和他的部队取得胜利和成就。

  出来后,斯大林的秘书波斯克列贝舍夫在接待室里交给他两个文件夹。其中一个装着任命华西列夫斯基为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的新命令,命令要求他必须在2月21日到任视事。当他打开第二份文件时,顿时感到颇出意料:那是一份重新调整后的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名单。只见上面赫然写着:
     经调整,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当由下列人员
   组成:最高统帅兼国防人民委员、苏联大元帅斯大林,副国
   防人民委员、苏联元帅朱可夫,副国防人民委员、苏联元帅
   华西列夫斯基,副国防人民委员布尔加宁大将,苏军总参谋
   长安东诺夫大将,海军总司令库兹涅佐夫元帅。

  华西列夫斯基感到困惑得很,他不解地问波斯克列贝舍夫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决定。后者只是笑了笑说,他了解这件事的程度同对方完全一样。

  华西列夫斯基非常清楚,自1941年7月10日国防委员会决定成立大本营以来,它的成员就从来也没有变更过一次。自从自己出任总参谋长、后来又担任副国防人民委员以来,都没有正式成为过大本营的成员。尽管几乎每次大本营讨论问题都请他去参加,但那是作为总参谋长而必须列席的。而且,在原来的大本营成员中,除了朱可夫之外,方面军一级的首长从来也没有过。是为了照顾他和朱可夫在军队中历来接近于平起平坐的地位呢?还是为了吸收安东诺夫加入?他搞不懂,实在搞不懂,也许根本没必要搞懂这些。不过,有一点他倒是清楚的,那就是:随着卫国战争的发展,斯大林和苏联党政机关,甚至包括一些外国的军事权威人士,早都已经把他看成是苏联红军的第三把手了。

  总的看,华西列夫斯基之此次受任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与辞去总参谋长一职,既有偶然的因素也有必然的成分,而且,也不无临危受命的意蕴。

  20日,华西列夫斯基来到了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部。第二天,他便开始着手对该方面军的全部领导工作。好在他与方面军军事委员及集团军一级的首长们早就十分熟悉。很快,他们便建立起良好的新型合作关系。

  但是,前线的战事仍是十分地吃紧,更糟糕的情况还在于,在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进攻受挫的稍晚些时候,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在哥尼斯堡地域和泽姆兰德半岛的局势也大大地出现了危机。原来,该方面军按大本营指示先在哥尼斯堡组织防御性作战,而把主力集结到了泽姆兰德半岛附近,以便在20—27日期间粉碎敌人该集团。可是没想到,该两部敌军在得到德国统帅部从海上运来的预备队支援后,竟在19日先于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发动了反攻。敌人的突击是分别从哥尼斯堡和泽姆兰德两地相向发起的,经过3天激战之后,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不但没能阻住敌人的反攻,反倒被敌人把战线逼退了不少,从而使敌人成功地建立起一条连结哥尼斯堡集团和泽姆兰德集团的走廊地带。

  最高统帅部了解到这种情况后,考虑到消灭整个东普鲁士敌军集团的战役行动需有一个统一的领导,21日决定把所有在这一地区作战的部队都划归华西列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建制。据此,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从1945年2月24日24时便撤销了,其所属部队改称为泽姆兰德集群,原该方面军司令巴格拉米扬大将遂被任命为该集群司令兼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副司令。这样一来,合编后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编成就大大地扩大了。它计包括如下集团军:

   近卫第2集团军,司令为昌奇巴泽上将;
   第43集团军,司令为别洛博罗多夫上将;
   第39集团军,司令为柳德尼科夫中将;
   第5集团军,司令为克雷洛夫上将;
   第50集团军,司令为奥泽罗夫中将;
   第31集团军,司令为沙弗拉诺夫中将;
   第28集团军,司令为卢钦斯基中将;
   第3集团军,司令为戈尔巴托夫上将;
   近卫第11集团军,司令为加利茨基上将;
   诸兵种合成第48集团军,司令为古谢夫上将;
   空军第1集团军,司令为赫柳金上将;
   空军第3集团军,司令为帕皮艾上将;

  此外,还有大量的独立坦克军和独立机械军、独立骑兵军部队。

  尽管看起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现在的兵力十分强大,但它的突击力量仍是有限的。因为,各部队都已大大地减员而又没有得到任何补充——大本营仍把主要力量放在柏林方向上。该方面军尤感困难的是物资供应和燃料,一则供应有限,二则后方遥远。只是有限的军用列车在逐段修复和重建的铁路上缓慢地向他们提供一切必要的物资。

  鉴此,华西列夫斯基认为,只有先暂时停止对敌泽姆兰德集团的11个师的主动战斗,而把主力用在消灭更大的敌19个师组成的海尔斯贝格集团上面。除此,方面军没有任何其他良策可行。经最高统帅部同意,粉碎敌海尔斯贝格集团的战役准备必须在20天之内完成。

  3月15日,分割聚歼敌海尔斯贝格集团的作战行动开始了。苏军6个集团军分别从东面和东南两个方向对海林根拜尔总方向实施了分割突击,空军第1集团军在浓雾弥漫的恶劣气候条件下,克眼种种困难对地面作战部队给予了有力的支援。战斗一直激烈地进行了两周。各步兵集群硬是踏着没膝深的沼泽地,一公里一公里地向前推进,许多战士为加速完成合围动作连靴子陷在泥里也不要了。后勤部队为及时把有限的弹药送上前线,干脆把军大衣铺在泥泞的路面上让运输车队通过。最后,整个19个师的敌军在哥尼斯堡以南的广大地域被合围成了两个包围圈:海林根拜尔左边一个,右边一个。此役计歼敌9.3万多人,俘敌4.6万多人,缴获坦克和强击炮600多辆、野战火炮3560门、迫击炮1440门及作战飞机128架。

  一直在企图向南运动以突击向柏林方向前进的苏军侧翼的敌海尔斯贝格集团终于被彻底就地解决。这次战役的战果是巨大的,但它打得艰苦和残酷之状,也使华西列夫斯基永远不能忘怀。事后,他曾写道:“春泛使河水溢岸,把整个地域都变成了沼泽。苏联军人跨过没膝的泥泞,冲破炮火和烟雾,直指法西斯集团的中心。敌人企图摆脱我军,慌忙跳上驳船、舢板、轮船,随后就炸毁了堤坝。由于浪涛向平原倾泻,有上千的希特勒士兵葬身水中。而那些得以逃生的敌人又落入了苏军的火网,我们的飞行员扫射了载着法西斯分子驶向海里的轮船和驳船……”

  在消灭敌海尔斯贝格集团的同时,华西列夫斯基便指示巴格拉米扬展开了强攻哥尼斯堡敌军的准备工作。

  当时,敌哥尼斯堡集团共有4个步兵师及一些独立团的正规部队,此外尚有要塞部队、警备部队和所谓的“民众冲锋队”。总计兵力约有13五人、400余辆坦克和强击炮、4000门火炮和迫击炮,泽姆兰德半岛各机场还有170余架作战飞机可供使用。在该城城内及近郊地区,除了1月间被苏军攻破的外廓之外,敌军还有3道设有永备工事和防坦克障碍物的防御阵地。第一道设在距市中心6—8公里处,它由数条障碍线和密雷组成,其中还有15座坚固的堡垒,每个堡垒内都有一支精干的守备队严守。沿城区周围的是第二道防御阵地,包括有一些石料建筑物、街垒和钢筋混凝土永备发射点。环绕市中心的第三道防御阵地,主要是由一些棱堡、塔楼和坚固的建筑物组成。该市市中心还有一个极为坚固的古堡,它可容纳数千人。这里的内城守备队全由死心塌地的法西斯分子组成。

  为了一举攻破这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坚固要塞城市,华西列夫斯基特别从大本营申请了最强大的压制兵器,并集中了方面军几乎所有的加强火力。到进攻开始时,方面军共有约5000多门火炮和迫击炮,其中有近一半都是大口径的重炮,包括大威力和特别大威力的口径为203毫米到305毫米的火炮数百门。为了炮击重要目标,并不让敌军沿哥尼斯堡海路撤退其军队和装备,还专门部署了5个海岸铁道炮兵连把守各个通道,给他们配备的兵器全是射程可达34公里的远程重炮。此外,担负攻城任务的地面部队各师也都配备了包括火箭炮兵在内的强大炮群。在航空兵和空军火力方面,参加这次战役行动的不仅有方面军所属的两个空军集团军,还调来了列宁格勒方面军、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和波罗的海舰队的航空兵部队,空军主帅戈洛瓦诺夫指挥的航空兵第18集团军的轰炸机群,也被斯大林直接派到了这里。

  具体的地面攻城计划是:从北面和南面沿向心方向同时实施强有力的夹击,迅速分割敌军守备队,并攻占该市。为牵制德军泽姆兰德集团,华西列夫斯基还计划在西部滨海的皮拉乌海军基地方向上实施辅助突击,以使该部敌军不能向哥尼斯堡市区增援。此次担任攻城的部队,全由泽姆兰德集群所属各部组成,它们包括有第43、第50集团军和近卫第11集团军、第39集团军等。

  3月17日夜间,华西列夫斯基专门为战役开始时间问题与斯大林通了话。原来大本营给他们规定的攻城时间为不迟于3月28日,但那时南面的敌海尔斯贝格集团才刚刚被消灭,部队部署根本来不及。因此,他建议改为4月初,至迟不超过4月8日。后来,斯大林同意了,并答应派新任空军主帅诺维科夫空军上将前去充当他的助手。

  4月2日,苏军炮兵和航空兵的强大火力准备开始了。华西列夫斯基说,他还很少亲眼看到过这样的猛烈而长时间的立体火力轰击场面。整个4天之内,“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它们都没有过瞬息的停止,当时很难想象世界上还有‘安静’二字的存在”。事先,各炮兵部队和航空兵轰炸机群已经搞到了哥尼斯堡城区的一份兵力兵器部署模型,因此轰击和轰炸的效果极佳,城内的许多坚固建筑全被夷为废墟,各主要雷区也被炮击引爆了。整个城区和近郊完全变成了一片火海,从白天到晚上,浓烟蔽日,火光冲天,各种爆炸声此起彼伏,震人魂魄,夺人心胆。

  4月6日,经过4昼夜的毁灭性炮火轰炸,攻城部队的坦克和步兵向敌人发起了冲击。在冲击推进的过程中,方面军本身的徐进弹幕射击也给了突击集群以有力的掩护。攻击开始以后,华西列夫斯基再也坐不住了,他离开了自己的指挥所,不间断地到第39、第43和近卫第11集团军的指挥所去巡视和实地观察。当他发现第39集团军由北向南的突击不够有力时,立即调来了第5集团军到西北方向。很快,两支部队便切断了哥尼斯堡和泽姆兰德半岛的敌军的有效联系。随后,第50集团军封锁了从东面入城的道路,近卫第11集团军从城南方向的突击取得了相当的进展,第43集团军也从西北方向突入城郊地区。第一天下来,敌人的指挥系统被打乱,但各堡垒和永备地下发射点内的敌军守备队仍在拼死抵抗。

  第二天是攻城战斗的决定性一天。仅在这一天中,方面军就出动了作战飞机4700架次,向敌军阵地和堡垒投掷炸弹多达1500多吨。晚上又出动轰炸机1800架次,敌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被炸塌了无数个缺口。但即使这样,奉命不得撤退半步的敌军仍没有放弃垂死前的挣扎,在某些地段,绝望的敌人还组织了拼死的反扑。最先从西面和南面突击要塞内层的苏军第43集团军和近卫第11集团军部分部队,与敌军展开了空前的肉搏。在炮声隆隆、火光阵阵之中,白刃翻飞,喊杀连天。晚上,城内的合围圈终于在城区的西面合拢了。到第三天上午,要塞内已有300多道街区为苏军所占领。

  4月8日,为了避免更多的无谓牺牲,华西列夫斯基以方面军司令的身份向哥尼斯堡守敌发出了劝降最后通牒。然而,守敌仍然决心抵抗到底。这样,更加激烈的街区战斗在全城四面八方展开了。苏军英勇的战士们在火焰、烟雾和尘埃中奋不顾身地前进,他们一个街垒一个街垒地肃清敌人。但仍有很多暗堡中敌人不时地向苏军战士发出致命的射击,眼见英雄的战士倒下去,各级指挥员十分痛心。

  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华西列夫斯基决定,暂时放弃争夺所有市区的敌人筑垒,各步兵团队撤到指定街垒位置,以便明天实施加强轰击炮火与地毯式飞机轰炸。9日清晨,5000门各种口径的大炮,1500架轰炸机几乎同时对有限的敌军固守区域进行了轰击和轰炸。这确实是名副其实的毁灭性打击!不到一个小时,敌军的堡垒和建筑物内便越来越多地挂出了投降的白旗,待到轰击停止后,德军成队成队地从筑垒工事里走了出来。到当天夜间,城市所有的敌人全部被肃清。被俘敌军总数高达9.2万人,其中军官和将军1800人。这里面就有哥尼斯堡警备司令拉什中将。

  后来,拉什将军在接受审讯时说:

     要塞的士兵和军官们在头两天守卫很坚定,但俄国人的
   力量远远胜过我们,并且占了上风。他们善于隐蔽地集中了
   如此多的炮兵和飞机,集中运用这些兵器摧毁了要塞的工事,
   这使我的士兵和军官大丧其胆。我们完全失去了对军队的指
   挥,我们走出工事到大街上想同司令部取得联系,可是不知
   往哪里走,完全迷失了方位。破坏得如此厉害的熊熊燃烧的
   城市已经彻底变了样。我怎么也不曾想到,像哥尼斯堡这样
   的要塞竟会如此迅速地陷落。
     俄国统帅部很好地拟定并且出色地完成了这次战役。在
   哥尼斯堡城下我们整整丧失了10万军队。哥尼斯堡的失守,
   使我们失掉了最大的一个要塞和德国在东方的支点。

  是的,希特勒曾经称哥尼斯堡是德意志国家有史以来最好的德国要塞,并且说它是“绝对攻不破的德意志精神堡垒”。该城失陷后,希特勒在他的柏林地下办公室里气得暴跳如雷。他先是破口大骂“北方”集团军群的司令官魏斯上将,后来又以无可奈何的狂暴情绪缺席判处了被俘的要塞司令拉什将军的死刑。

  当苏军前线部队还在清点战利品的时候,胜利的捷报就传到了莫斯科。4月9日当晚,首都上空响起了324门祝捷礼炮的24响齐鸣。这巨大声响载着胜利的喜庆,震天动地。这次使用的是第一等级的礼炮庆贺方式,它只限于在解放加盟共和国首都、攻克其他国家的首都或庆祝其他特别重大的事件时鸣放。

  翌日清晨,华西列夫斯基接到了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打给他的祝捷电话。在电话里,最高统帅高兴地告诉他,他已被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苏联英雄”的称号,同时,还准备为他颁发第二枚“胜利”勋章。斯大林说:“我祝贺您!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希望您取得更大的成就!这就是全歼东普鲁士境内的法西斯匪帮。”

  华西列夫斯基十分激动,他对党和国家给予的巨大荣誉表示感谢。最后,他说道:“斯大林同志,请放心。我将迅速执行您的指示,全歼泽姆兰德半岛上的残余敌军!”

  确实,华西列夫斯基值得骄傲和自豪。要知道,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荣获过两枚苏军最高军事勋章——“胜利勋章”的只有3个人,即除了他本人外,再就是斯大林和朱可夫,后俩人分别是苏军的正副最高统帅。他的第一枚“胜利勋章”是在乌克兰战役胜利后获得的。当时是1943年4月10日,正好是敖德萨城被攻克的日子。

  在这次进攻哥尼斯堡的战役中,仅华西列夫斯基指挥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中,获得各种奖励和勋章的就高达数万人。

  哥尼斯堡被攻克后,在整个东普鲁士就只剩下了敌军泽姆兰德集团。它在这时还有8个师的兵力,其中只有1个坦克师。而且,它已绝对地处在强大苏军的包围之中。海路上有波罗的海舰队的严密封锁;陆路则被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围得铁桶一般;即使在空中也有终日不断的苏军航空。作战飞机在他们头上盘旋巡视。

  鉴于敌泽姆兰德集团已经插翅难逃,4月11日,华西列夫斯基向他们发布了劝降通牒。该通牒全文如下:

   留在泽姆兰德的德国将军、军官和士兵们:
     现在,苏联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苏联元帅华西列
   夫斯基要对你们讲话。
     你们清楚地知道,德国全军已经遭到了彻底的粉碎。俄
   国人已经到达柏林城下和维也纳,盟军也已到达莱茵河以东
   300公里的地方,他们已经占领不来梅、汉诺威和不伦瑞克,
   直抵莱比锡和慕尼黑城下了。半个德国已经在俄国人和盟军
   的手中了。
     德国最坚固的要塞之一哥尼斯堡在3天内就被我们攻克
   了。要塞司今、步兵将军拉什已经接受了我提出的投降条件,
   带着大部分守备部队投降了。投降就俘的德军总共有92000
   名,其中军官有1819名,将军有4名。
     留在泽姆兰德的德军官兵们!现在,在哥尼斯堡这个德
   军在东普鲁士的最后堡垒易手之后,你们的处境已经绝望了。
   你们距正在战斗的什切青前线有450公里之遥,往西的海路
   也已被我们俄国的潜舰切断。你们现在是处在俄国军队的深
   远后方,你们已经没有出路了。与你们对峙的,是力量数倍
   于你们的苏联红军。力量当然在我们方面,你们的任何抵抗
   都只能是毫无意义的——这只能导致你们的死亡和聚集在皮
   乌拉地区的大量平民的牺牲。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流血,我要求你们必须在24小时内放
   下武器,停止抵抗,投降就俘。凡是停止抵抗的将军和官兵,
   都将得到生命的保障和足够的饮食,并在战后予以遣返。所
   有的伤病员将立即得到医疗。我允许对一切投降者给予无损
   士兵尊严的待遇,和平的居民也将可以回城或回乡从事和平
   的劳动。
     这些条件对兵团、团、分队、小组和个人同样适用。如
   果我的要求在提出后的24小时内未被执行的话,那么你们就
   将会有被歼灭的危险。
     德军官兵们!如果你们的指挥官不接受我的最后通牒,你
   们就单独行动吧。
     保全性命,投降就俘吧!
                 苏联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今
                 苏联元帅
                        华西列夫斯基
                    1945年4月11日莫斯科
                          时间24时

  然而,华西列夫斯基的这个要求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回答。

  4月13日凌晨,华西列夫斯基命令预定的突击集团以双倍敌人的兵力发起了迅雷不及掩耳的强大攻势。

  按预先计划,突击地点选择在泽姆兰德半岛中部的费什豪森方向,目的是分割敌军集团,然后加以各个歼灭。担负主攻任务并从北向南并肩作战的是近卫第2、第11集团军,第5、第39,第43集团军。

  进攻的当天,敌军的防御阵地就被突破了。到第二天,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的德军就开始了总退却。到17日,整个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发起战役总攻的时候到了,强大的苏军犹如势不可当的潮水,翻卷着冲天的巨浪向守敌呼啸扑去,不到3个小时,费什豪森就被占领。随后,不到当天傍晚,泽姆兰德半岛上的德军就便彻底肃清了。希特勒的私人代表、泽姆兰德集团的敌军头子科赫乘机乘坐整个冬天都停泊在这里的一艘破冰船逃走。当他临逃之际,还严令士兵必须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4月25日,在波罗的海舰队的积极配合下,华西列夫斯基指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攻克了皮拉岛。这是德军在泽姆兰德半岛上的最大港口,也是它在这里的最后一个要塞和据点。

  至此,整个东普鲁士战役以苏军的最后全面胜利而告终。由此,希特勒法西斯德国在东方的最大反动堡垒彻底陷落了。

  对华西列夫斯基来说,这次战役的前半段是费尽心思又吃了不少辛苦的,只是在后半段才最终出现了势如破竹、一往无前的甘甜。正是因为有了前半段的辛苦劳作,才积累并赢来了后半段的胜利丰美。这正如中国一句古话所说的那样,梅花香自苦寒来。就他个人前后领导和指挥来说,又可以说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书札情迷 | 武侠小说 | 言情小说 | 现代小说 | 科幻小说 | 纪实小说 | 军事小说
历史小说 | 古典小说 | 外国小说 | 港台小说 | 侦探小说 | 名家小说 | 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