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李晓华和香港华达公司


  李晓华,一九五一年出生于北京工人家庭。籍贯北京。个人资产十八亿元。文革期间,下放到黑龙江,一九七八年返京后一直干杂活,因倒卖十六块电子手表被判处三年劳动教养。八十年代初期,独自走到广东,用三千五百元买了一台从英国进口的喷泉式冷冻果汁机,到北戴河海滨,与当地人合作设立一家冷饮合资公司,赚取十万多元。后改做放映录像带生意。一九八五年,年已三十四岁的李晓华告别妻儿,前往日本半工半读。后成为101毛发再生精在日本三家代理商之一。这时,其事业走入正规,开始发展旅游、贸易、地产、纺织等业务。

  一九八九年,在香港设立华达投资(集团)公司,投资香港房地产、日本进出口贸易、马来西亚铁路建设等。赚取利润后,在北京、天津、山东、吉林等地不断投资,设有十多家三资企业。
              无法回避的人生经历

  北京自然环境雄伟壮丽,整个地势呈西北高而东南低。西部和北部是连绵不断的群山,东南部是一片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西部山地,南起拒马河,北至南口附近的关沟,总称西山,属太行山脉;北部山地统称军都山,属燕山山脉。著名的高峰有东灵山、百花山、妙峰山和八达岭等。向西北不远,就进入广阔的内蒙古高原。东南部为永定河和潮白河的冲积平原。向东一百多公里,就看见了浩瀚的渤海。古人说它负山带海,龙幡虎踞,形势险要,称为“天府“。

  在北京城正中,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了名为“魂系黑土地”的北大荒知青回顾展览。来参观的人多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一天,来了一位身材魁伟、仪表堂堂、举止轻捷、态度一本正经的中年人,脸上流露着果断和自信。他有一副近乎浅黑的、光泽的肤色,一对发亮的黑眼睛,黝黑的浓眉毛和头发。那深邃的目光和彬彬有礼的儒雅风度,一看便知是个精明强干的人。他望着展品感叹:青春不再,岁月难回。想起万千往事,他激动地哭了。他屈指算来,当年一九六八年去北大荒,今朝一九九二年。当年风华正茂的少年,现今已壮年。现在四十岁左右的一批人都有牢固的“知青情结”,一批知青作家,总是不时地冒出几部关于知青生活的作品。此人也有“知青情结”,不过他不是作家,他不想用虚幻的文学之梦来代替有血有肉、有滋有味的生活现实。他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靠自己一双手,一副头颅。他就是闻名遐迩的北京超级富豪李晓华。作为“北大荒人”的一员,今天特意来此参观。

  一九五一年,李晓华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工人的家庭。父亲李相,在日伪时曾就读于哈尔滨铁道学院,可以讲一口流利的日语。解放后,在北京照明器材厂当工人。母亲陈淑芳是个宽厚善良、能吃苦耐劳的普通妇女。由于家境清贫,全家六口人挤住在离故宫不远的一条小胡同里的一座没有窗户、只有一道门的七平方米小平房。

  李晓华出生时,他是家中的第三个孩子。当他刚刚懂事时,常闹着父亲带他到故宫去游玩。不知怎的,小时候的他,对那座高墙深院特别感兴趣。那红红的、高高的围墙,那大大的宫门,好像特别神秘。他常和一群孩子们结伴在故宫附近玩耍,晚上回到家里便闹着说:

  “爸爸,你何时带我去那大红墙里看看呀?”

  李相望着儿子那张天真的小脸,无可奈何地说:

  “周日爸爸休息带你去。”

  李晓华歪着头,瞪着圆圆的大眼睛,似信非信地说:

  “当真,不骗我吧?”

  李相笑了笑说:

  “爸爸何时骗过你,快去睡觉吧。”

  李晓华扑到父亲怀里,抓着父亲的手说:

  “好!咱们拉钩。”

  李相笑着伸出手和儿子拉钩。从那天起,李晓华天天翻着日历。好容易盼到了星期日,李相带着儿子来到故宫。李晓华高兴得连蹦带跳。他望着那城墙四角建的角楼精巧玲现,仿佛自己进了仙境一般。他拉着爸爸问:

  “这些房子都叫什么名字?是给谁住的呀?”

  “这是故宫。是皇帝住的地方。”

  “皇帝是什么人呀?他为什么住这么大的房子呢?我们为什么住那么小的房子呢?”

  李相对儿子幼稚的问话耐心地讲解着。他们走进故宫的正门,高大的砖石墩台上有五座楼,李晓华指着楼问:

  “这是什么地方?”

  “这叫王凤楼。这门是故宫的正门叫午门。午门之内,是内金水河,河上建有汉白玉石桥,叫金水桥。”

  他们过河往北走,经过太和门,李相指着说:

  “这是故宫最著名的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总称三大殿。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故宫中最富丽堂皇的建筑。皇帝登基,颁发诏书,发布新进士黄榜以及皇帝过生日等,都在这里举行庆祝仪式。”

  李晓华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断地提出问题,李相都一一回答。李晓华慢慢地长大了。他不再用父亲带他去游玩了。他自己和许多孩子结伴去中山公园、景山,天坛、颐和园、玉泉山、香山、西山……他最喜欢香山。对香山,他简直是了如指掌,每年四季他都要去。因为香山的自然风光,一年四季景色各异。那里山高林密,夏天来得迟,去得晚。当城里已近花稀叶放的时候,这里却正是春色满园、山花烂漫的芬芳时节;在挥汗如雨的酷夏,当他踏进香山,就会顿感凉风习习,暑气全消;秋天黄栌叶焕丹红,如火似锦,李晓华更不肯错过看看香山红叶;冬天,雪后放晴,山岭树梢一片银装,绚丽华美。李晓华望着这些景色,编织着许许多多幻想。

  由于家中生活不宽裕,他和伙伴们没有钱坐车,便步行而去。有时他们累得精疲力尽,拖着沉重的步子,一步一步往家挪。实在走不动了,就坐在马路边歇歇脚,可是一坐下就不愿再起来了。他望着马路上奔驰的小轿车,幻想着:我要是有辆小轿车该有多好呀!想着想着,便脱口说:

  “等我长大了,一定买一台这样的小轿车。你们愿意到哪里去玩,我都拉你们去。”

  另一个孩子不眼气地说:。

  “到那时,还用你的车?我一定买台奔驰,那才气派呢!”

  李晓华闻听,不服气地说:

  “奔驰算什么,我买世界名牌法拉利。”

  自从有了弟弟,家庭生活更加拮据。那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每天早晨是玉米面粥,到学校刚上完一节课,肚子就咕咕叫,饿得难受。中午每人一个菜团子,:母亲舍不得吃舍不得喝,把她的一份尽量分给孩子们吃,每人只分得一点点儿。李晓华饿得饥肠辘辘,瘦得一身皮包骨。弟弟太小,父亲想方设法买几个苹果,每天给小儿子吃一个。每当这时,四个孩子都围上来,眼巴巴的望着父亲拿着红红的苹果打皮、李相打皮的水平很高明,直到整个苹果打完,皮才掉下来,三个孩子立刻伸手抢过去,塞到嘴里,感到非常香甜。

  李相对孩子们要求很严格,他绝不许孩子们往家里捡东西。每天晚上,孩子们都要把作业摆在桌子上,等待着父亲下班回来检查。李晓华爱耍小聪明,总想投机取巧,为此不知挨过多少次打。

  虽然李相每天忙于工厂里的工作,但望子成龙,希望孩子们长大事业有成,还从十分桔据的家庭生活费用中抽出一点钱为四个孩子请了家庭教师,并对他们严加管教。

  艰苦的少年生活使李晓华养成了助人为乐的品德,永远不忘那些贫困的人,

  李晓华在吉祥胡同小学毕业后,到北京二十二中读书。

  一九六六年夏天,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有一天,前门广场上聚集了许多人,李晓华出于好奇心,也挤上去看热闹。只见有些人拦着路上的行人,查看脚上穿的鞋底,说是鞋底上的花纹有的是“毛”字,有的是“共”字,不许穿。见路上有的人拎着鞋光着脚走路,李晓华感到很新奇,也随着人群寻找着。后来,他参加了红卫兵,造反、上街游行、写大字报,有时忙到深夜。为了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他和同代人一样忙得不亦乐乎。

  一九六七年,他在北京二十二中读初中,可是没有学到什么文化。

  一九六九年,他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浩大洪流,参加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临行的那天,贫穷的父亲在离别的时候跟有钱的父亲不同,他对儿子说:

  “好,你去吧,去挣自己的口粮吧!我对你再不能有什么帮助,你应该去开辟自己的路,而且要常常记着我们!”

  但是,他们是否还能够重新相见,年仅十七岁的儿子离家去那人烟稀少的北大荒,是否可以靠自己活下去,这一切还覆盖在漆黑而沉重的帷幔下。父亲想多给儿子一点路费,但是没有可能。他从手边仅有的十八元钱之中究竟应该分多少给儿子,几乎反来复会计算了十来次,觉得全给了儿子还太少。做母亲的在一个小得可怜的包裹上不住地滴着眼泪,她连自己顶顶需要的东西都放在里头了,但是知道实在还不够,同时也明白再要放点东西进去是无法办到的了。

  李晓华奔赴北大荒,在虎林沼泽地开荒种地。那时,李晓华只有十七岁,面对这里的一切都叫人想起世界的起源。这座无路可通、神秘莫测的森林,像时间一样古老,在这帮孩子们的心目中,成为最可怕的幽灵的住宅、吃人的妖魔的家和避难所了。他们认为,这些巨大无比的森林是不可思议的谜。站在它的脚下,自己显得多么渺小,真像一群受了惊的小动物!森林深处传来种种怪叫。然而,最可怕的还得数头顶上那片漆黑的天空,当暴风雨发作的时候,那儿竟没有一颗星星用星光来欢迎这批刚到的客人。当时他真的认为自己是在干革命大事业。他和大家一样住在帐篷和土坯盖的房子里,一块干庄稼活、当炊事员、开拖拉机,一起在寒冷的北大荒洒下思乡的泪水……

  有一天,他和几个同学一起进森林想找点吃的。走着,走着,觉得有股凉风。他们继续往前走,突然有个同学喊道:

  “不好!我听说这种凉风预示有野兽出现……”

  没等他说完,便听见一声吼。只见一个庞然大物向他们走来,他们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

  “快跑!”

  大家这才拔腿跑。两条腿怎能跑过四条腿呢,有人灵机一动,喊道:

  “分开跑。”

  就这样,几个同学总算死里逃生。可是,他们迷路了。天已经黑下来了。他们望着遮天盖地的大森林,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他们像没头苍蝇一样,在大森林中乱问。星星还在放出锐利而寒冷的光辉,但是东方已经开始发白了。树木逐渐从黑暗中现出来。忽然有一阵寒风掠过树顶,森林立刻苏醒了,清脆响亮地喧哗起来。百年的古松用惊慌的、带着丝丝声的低语互相呼应了一阵,于是干霜就带着柔和的簌簌声从被骚扰的树枝上洒下来。

  风像刮来时那样突然停止了。树木冷得麻木而僵硬了。立刻就可以听见破晓前树林里的种种声音:附近林中空地上的群狼贪婪的争吵声,狐狸小心的吠叫声和醒来的啄木鸟的初次的、还没有把握的啄木声。啄木声在林间的静谧中那样美妙悦耳地鸣响着,仿佛它啄的不是木质的树干,而是小提琴空心的琴身。

  风又在树梢上浓密的针叶丛中猛烈地喧哗一阵。最后的几颗星星在发白的天空中悄悄地熄灭了。天空本身变得更紧密了,缩小了。森林坚决地抖掉身上残余的夜的黑暗,浑身苍绿,威风凛凛地站了起来。看到松树卷曲的树梢和枞树的尖顶怎样变成了紫红色,后来又闪闪地发起光来,就可以猜测得出,太阳已经升起来了,而且这一天一定是晴朗、清新的。

  几个知青围坐在篝火旁,熬过了整整一夜。天亮了,篝火也灭了。

  回到驻地,他们整整睡了一天。下午醒来,大家聚集在一起回忆着昨天那惊险的情景,无不后怕。一个战友说:

  “咱们也够幸运的,前些天有知青进山碰上了熊。他们没有经验,顺风逃跑,而且朝着一个方向。人与熊赛跑,谈何容易!熊不用费劲就追上了,将舌头一伸就把一个知青的脸舔去半面……”

  说到这里,李晓华的心笃笃跳着,眼皮直哆嗦,脸烧得像烤着火,手冷冰冰的。他直僵僵地坐在那里,好像看见了什么恐怖的形象,给怔住了;他脸上的皮肤都收缩了,他的嘴唇闭得紧紧的,抑制着正要发出来的叫唤。

  他真的觉得人生有些空虚。他觉得自己像一个孩子似的,看不到自己的父母兄弟,见不到自己的一个亲人,凄凄凉凉地在许多陌生的面孔、陌生人的眼光中行走。他觉得世界太空虚了,正如自己坠在大海之中,什么依靠也没有。他想哭,但又哭不出来。如果在这个时候,他真的能够游过这陌生的人海,回到自己亲人的眼前,他会哇的一声哭起来的。他要这样的一哭,他要这样的哭才觉得痛快,才能清滤他的积闷,净化他的灵魂。

  就这样,李晓华一干就是八年。在那里他学会了做各种农活,在零下四十度的气温下作业。他开过拖拉机,和战友们一起扑灭熊熊的山火,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他经历着各种血与火的考验,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抛洒在冰天雪地的荒原上。

  当一九九二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大规模的名为“魂系黑土地”的北大荒知青回顾展时,李晓华应邀前来参观。这个已经拥有十亿以上资产的北京富豪,这个历尽人生艰辛的老知青,站在展览大厅凝视着那锈迹斑斑的镰刀、当年知青穿过的流行草绿军装、北京车站父母挥泪送别孩子的照片……他禁不住热泪盈眶。

  一位来自黑龙江的朋友说:

  “当时我还小,不懂那些城里来的知青们为什么会半夜三更地在一起痛哭。以后,我长到十七八岁,离开农场、离开父母进城上大学后,这才明白思乡是什么滋味,明白了乡下对城里人意味着什么,也明白了一代知青纯洁狂热之后的失落感……”

  当人们问起李晓华这段经历的感受时,他却很豁达:

  “这是我们那一代人谁都无法摆脱的经历,那个时候大家都这样,没啥。在北大荒,那里的艰苦生活,磨炼了我的意志。说句笑话,从北大荒活过来的人,什么困难都不怕了。”

  终于在一九七五年,他费尽周折转到了与北京为邻的河北省涿县农村插队。当他一踏进自家的大门,就一面跑一面喊:

  “妈妈!”

  母亲在屋子里听见了他的声音,悲哀地哭起来,一面抹着泪一面慌忙地奔出房间。看见儿子,母亲带着哭声呼唤着:

  “儿子回来了啦!真的回来了!”

  晓华冲到母亲面前,扑到母亲的身上,眼圈红了。母亲用左手紧紧地搂着他,用右手乱摸着他的脸颊、下颏、耳朵、胳膊和手,还摸脊背,一面摸一面哭着说:

  “你真的回来了,你到底回到妈妈的身边了!……”

  幸运之神光临了这个清贫的家庭。

  北大荒之行磨练了他的意志,使他在未来的商海中能够不屈不挠地劈浪前进。
               有情人终成眷属

  李晓华在涿县农村插队干农活。但没有多久,也许是当地农村干部认为他是北京人有门路,也许是他们认为李晓华有文化、头脑灵活,反正,让他当上了推销员。如果说起他经商的经历,倒可以从这时候算起。但李晓华自己连作梦也不会想到:爱神却静悄悄地来到了他的身边。

  李晓华的父亲病了,他急急忙忙赶回北京。经人介绍,他要到西直门外的海军医院去找人买药。当时他穷,在农村插队能有几个钱?在北京的公共汽车上,为舍不得掏五分钱买张车票,被售票员当场查获。正当李晓华尴尬难堪之时,一个清脆悦耳的声音说:

  “他的票在这里。”

  说着,递上五分钱。李晓华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惊呆了,他不由自主地朝发出声音的地方看去。只见一个态度亲切、仪容妩媚、目光十分温柔的年轻姑娘向他示意地点点头,然后,把目光转向车外。只那一眼便使李晓华的心怦然一动。她神态非常高雅,尽管她不能称作美人,然而她那清亮的、抑扬有力的声音,娴静、安详而轻柔的动作,却能讨每个人的欢心和信任。

  当他风尘扑扑地赶到医院抓药时,要找的人就是车上为他解围的姑娘。两人一见面,李晓华的脸立刻红到了脖子根。他结结巴巴地说:

  “实在不好意思,我,我……”

  没等李晓华说出口,姑娘便说:

  “没关系,谁都有忘带钱的时候,何必认真呢。”

  李晓华听了姑娘的话,心里明白,她是为自己圆场。心想:既然如此,也不必解释了。于是,他便自我介绍说:

  “我叫李晓华,是知青,在涿县插队。”

  姑娘很大方地介绍说:

  “我叫张吉芸,在此处工作。”

  李晓华见这位姑娘年龄不会太大,便问:

  “你多大了,为什么没修理地球去?”

  小张听了,笑着说:

  “何出此言,我为什么要下乡呢?”

  李晓华不掩饰地说:

  “这是当今大势所趋,你为何例外?”

  小张嫣然一笑说:

  “我父亲在部队工作,我毕业后当兵,后来便当了医生。”

  原来,张吉芸的父亲是中央警卫部队的首长,住在中南海。她出身将门。

  这天晚上,张吉芸怎么也睡不着。不知为什么,她翻来覆去,李晓华的影子总浮现在她的眼前。他那红润、年轻、俊秀的面孔,和那细长的身段,都散发着青春、英勇和生命的喜悦。虽然年轻,而臂膀却是宽宽的,长而有力的胳膊,每一个动作都充满活力,柔和而敏捷。他那深邃的目光咄咄逼人。

  姑娘的爱情往往是来得非常奇特的。这次偶然相遇成了她心灵的纽带,莫名其妙地把她和李晓华联在一起了。她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睡着了,又突然地醒了。她望望窗外,东方放亮了,她穿好衣服向门外走去。

  朝霞在东方照耀着,一朵朵黄色的云仿佛是在等候太阳,好像群臣在等待君王似的。晴朗的天空,早晨的清新空气,晶莹的露珠。微风和小鸟的歌声使小张的心充满了稚气的喜悦:她怕遇到熟人,她仿佛不是在走,而是在飞。

  小张走到耸立在医院旁边的树林,就放慢了脚步。她走进了树林的朦胧中。树林的模糊的、流动的响声欢迎着这位姑娘。她的喜悦安静下来了。她逐渐沉入了甜美的幻想。她在想……但是怎么可以准确地断定,一个姑娘,在春天早晨六点钟,一个人在树林里想些什么呢?她沉思着,一面沿着两旁植着高耸的树木的道路走着……

  一对年轻人相爱了,他们相约出去野游。

  一天,李晓华问:

  “你说咱们今天去哪玩?”

  小张思忖半晌说:

  “去颐和园吧。”

  李晓华笑着说:

  “咱们去颐和园不下几十次了,难道你想当慈禧呀!”

  小张不示弱地说:

  “你就愿意去香山,都有一百多次了。”

  李晓华听了笑着,心想:她一点没说错,没有一百次,也有九十九次了。想了一会儿,说:

  “今天咱们去八达岭,顺便可以看看居庸关,一举两得。怎么样?”

  李晓华见小张没有表态,便继续说:

  “在长城沿线,有许多关隘、险口和名胜古迹,其中距北京城五十多公里的居庸关和八达岭,位于南口以北的崇山峻岭中,形势险要,是颇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李晓华见小张听得津津有味,更有兴致了,说:

  “居庸关关城建筑在一条长达十五公里的溪谷中间。这条溪谷名叫关沟。两旁山峦重叠,树木葱郁,山花烂漫,景色瑰丽。远在八百年前的金代,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称为‘居庸叠翠’。

  “青龙桥车站附近的八达岭,山势极为险峻。这段长城是用巨石为基,上层用大型城砖砌成,城宽可容五六匹马并驾齐驱。登临城上,‘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心胸无比宽阔。青龙桥车站旁,有我国著名工程师詹天佑的铜像。詹天佑设计了京包铁路,发明了车厢挂钩,对世界铁路事业有着重大贡献。八达岭附近的长城,解放后经过修茸,现在是万里长城中保存得最好的一段。每当春、秋两季,游人如云,纷纷前往参观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身为北京人,不去八达岭岂不是遗憾!”

  小张听了李晓华的一番话,心早就飞到八达岭了。

  两人一路上谈笑风生。到了最为险峻的青龙桥附近,两人都已大汗淋漓。小张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李晓华见此情景,摸摸兜,听见远处喊着:

  “冰棒,冰棒,三分、五分钱一根。”

  他觉得买三分钱一根的有些不好意思。于是狠狠心,掏出五分钱买了一根,拿给小张。小张深情地望着李晓华……她接过冰棒,看看两旁没人注意,便迅速把冰棒举到李晓华嘴边。李晓华咬了小小一点,又推给小张。小张咬了一小口,然后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李晓华。

  李晓华深情的眼睛一眨不眨,仍然望着小张,慢慢地嚼着冰棒,像是在细细地咀嚼幸福。

  小张又举起冰棒,忘记看两旁有没有人注意,又举到李晓华嘴边。同时,李晓华又推回姑娘嘴边。小张那温柔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李晓华。

  就这样,他们用重复着享用这根冰棒的最佳方式,享受着青春、幸福……

  张吉芸出身将军门第,而李晓华是工人的儿子,只身插队仍在农村。他们之间的出身门第与社会地位差距太悬殊了。但这一对青年男女,却不顾一切地真诚而热烈地相爱了。他们见不着的时候,像把心挖出来抛在沙漠里,热风吹着,飞砂打着,烈日炙着;他们的心碎了,焦了,化为飞灰了!他们见着的时候,安慰了,快活了。

  他们的心用爱情缝在一起了!

  社会的偏见、家庭的阻力,使他们的爱情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谁听了都为之动情的故事。为了爱情,张吉芸甚至以死抗争……

  后来,张吉芸终于成了李晓华的贤内助,为他的事业成功起了决定性作用。

             他被投进炼狱之火……

  一九七八年,李晓华终于返回北京。通过托人、奔走,他在灯市口的一家银行科研所找到一份烧锅炉的差事。小锅炉不大,只供十几间房子取暖,活儿还算不累,但冬天一过就失业了。后来,他又在经贸部出口大楼食堂当炊事员,每天的工作是揉面做馒头,虽然累点儿,倒也驾轻就熟。因为他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过炊事员。此时的李晓华已年近三十,业设立,家没成。也许,此时只有张吉芸能给他一点慰藉和激励吧!

  如果把李晓华的成功发达说成是同中国改革开放大业一起风风雨雨地走过来的,一点也不过分。改革开放,给每一个尚不富裕的中国人提供了无限的致富机会。但能否抓住这个机遇,这就需要个人的眼光和胆识了。

  头脑灵活的李晓华,在揉馒头之余,开始偷偷摸摸地做起生意来。像成千上万的人所经历的那样,干点儿倒买倒卖的事。但李晓华出师不利。

  一天,他买了十六块电子表。次日,他拿到市场去卖。很顺手,不到半小时就卖了两块。这时,又有几个人围上来。李晓华觉得势头不对,想马上走开。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几个便衣围了上来。因贩卖十六块电子手表,他被判处三年劳动教养。当时,一块电子手表只有三块多钱。

  李晓华被送到团河农场。他望见瓦蓝的天空中,大雁啼鸣着结队北返。它们自由地飞翔,掠过农场的上空,飞远了。飞远了,一直溶进苍茫的暮色之中。农场房顶上的积雪,也正在消融,滴滴哒哒地垂落,几只翘尾巴的小麻雀在大墙上飞来飞去。李晓华多么羡慕它们啊!如果自己也像它们似的,就可以飞到张吉芸的身边了。

  有时他像一个小孩子迷恋火光一样地迷恋着财富。他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一定会发大财的……他想,生活不会总是这样不公平的,它一定给自己准备着奇幻的境况的。他有时快乐得心脏都停止了跳跃。……他常常想象着自己不是穿着破旧的,甚至打着补丁的裤子,而是穿着崭新的有裤线的“的确良”裤子。手并不像现在这样生着硬茧,而成了柔软的、白洁的手。从那上面,污脏的黑指甲会像蛇蜕皮一样地脱落。他的儿子会上大学,而且是一个有教养的青年。出门办事也不用步行了,有一辆崭新的“凤凰”牌自行车,自由自在地行驶在前门大街上。他沉醉在多少个白天的梦里。

  突然,他感到窒息,闷塞。他闭上了眼睛。泪水从他的眼角涌出。他一次又一次地吐着,他咂咂嘴,用舌尖舔舔坚硬的齿背。吐出的东西中,有一颗颗像是食物的微粒,又粘又沿,嘴里像有层薄膜……他恶心:五脏六腑都在颤抖。他虚弱,惊恐。

  他被送进了医院,经过检查是胃病。因此他便可以回家了。虽然他并没有在团河农场呆上多久,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被单位除名了。他与心爱的姑娘,同时承受了家庭、社会、舆论三方面更为巨大的压力。

  每当李晓华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不知为什么,他突然想到了五十年代他们正年轻时所熟悉的印度电影《流浪者》里的拉兹和丽达。他风趣地唱起;

  “命运叫我奔向远方……”

  拉兹发出了苦闷的呼号。

  真的,命运,此时此刻却把李晓华抛进了中国第一代个体户的行列中。

       一台冷饮机和一台大屏幕投影机使他成了百万富翁

  生存的本能,使他寻找各种发展的机会。他第一次到广州进货,正值T恤衫、变色眼镜走俏,虽然利润丰厚,但他并未为之所动。他来到广州商品交易会陈列馆,站在一台美国进口的冷饮机面前凝视了许久,然后问道:

  “小姐,冷饮机怎么卖?”

  服务员说:

  “没有货。”

  李晓华又问:

  “这不是货吗?”

  服务员看了他一眼说:

  “这是样品。”

  李晓华继续问:

  “能不能告诉我价钱?”

  服务员不耐烦地说:

  “三千五百元。”

  李晓华又问:

  “你们经理在哪?”

  李晓华灵机一动,找到了经理,先交朋友,请人吃了顿饭,又送了几条名牌香烟,这才把冷饮机买下。当他把冷饮机运回北京时,几乎囊空如洗了。

  没有多久,就进入夏天了。他把这台新鲜玩意儿,运到北戴河海滨。他向当地人介绍说:

  “这是美国制造的喷泉式冷冻果汁机。”

  当地人问道:

  “这有什么用处啊?”

  李晓华解释说:

  “把水和原料放在这里面就会制出清爽冰凉的果汁来。”

  当地人不解地说:

  “真的吗?从来没听说过。”

  “这是新玩意,在中国是第一台。如果你们同意,你们出场地、人员,办营业执照,我出设备。赚钱各拿一半。”

  当地人听了,觉得很在理;见李晓华很实在,便点头说:

  “一言为定。”

  于是,这个临时的一家冷饮“合资公司”开张了。来避屠的人们,游完泳了、玩累了或在太阳光底下走乏了,看到这个清爽冰凉的大玻璃罐,都被吸引住了,冒汗排起了长队。五角钱的饮料一杯接一杯,那种清凉甘甜劲儿直沁心脾。这成了北戴河海滩浴场一大景观。

  那是一个难忘的夏天。已届而立之年的李晓华实实在在地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的商业敏感和决策能力充满了信心。

  这些日子,李晓华感到心情非常好,好似新生儿似的。他对什么都感兴趣,看见什么都觉得新鲜。新生儿的日子永远是可爱的。如果是晴天,四周的一切就辉煌灿烂;如果是雨天,空气就特别新鲜清爽。这甜蜜的清晨时光,他喜欢它,因为它与白天的其余时间显然不同,它不那么熙熙攘攘、忙乱操劳和烦扰。在这个时光,他不愿意想任何事情,心境又宁静又平和。他望着一望无际的粼粼微波。凉风习习,先是平平静静,一会儿从水天相接处绽开一朵朵白花,越开越快,越开越密,转眼间整个海洋卷起千万堆雪浪。就像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样,不久的将来整个中华民族都会苏醒,一切有志之士都会加入到这市场经济领域的大潮中来尝试。就像这海洋的浪花一样,当卷起千万堆雪花时,中国的经济就开始振兴了!

  这个夏天他净赚了十几万元。秋风乍起,北方寒冷,冷饮机终于可以休息了。李晓华的心思又活了起来,他想:今年在北戴河独领风骚的冷饮机,明年肯定不会那么新鲜了,于是他决定改弦更张,另辟溪径,准备将冷饮机卖掉。

  有的朋友不解地问:

  “这台美国冷饮机,跟印钞票似的,怎么能卖掉?”

  李晓华说:

  “到明年看吧,这儿至少有一百台。现代人的商品意识都很强。”

  朋友们半信半疑。

  当地的合作伙伴听说李晓华的冷饮机要出手,急忙找到李晓华说:

  “我愿出一万元买下。”

  精明而又实在的李晓华说:

  “咱们是合作伙伴,怎能挣你的钱呢?原价转让给你吧。”

  果然,第二年,北戴河海滨展开了冷饮大战,而这台冷饮机也成了昨日黄花。

  这年冬天,满怀喜悦的李晓华漫步街头,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现代生活的勃勃生机。敏锐的李晓华又一次感悟到,物质生活的改善必然唤醒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长期处于极左禁烟中、看腻了样板戏的中国人,渴望着多姿多彩的文化娱乐。这正给商务活动提供一个极好的机会。于是,他利用手上这笔“原始积累”干起了一项从未有人涉足的新买卖,购买了大屏幕投影机,在秦皇岛做起了放录像的生意。据说当年河北省仅此一家,改革开放之初的人们禁不住港台武打片、言情片的诱惑,排队买录像门票成了当地一大景观。人们挤破脑袋也要进去看一看。一块钱一张门票,有时被炒到十元……

  生意做得十分顺手,他的过人才智在有意无意中得到了充分展示:这时他已经是京城赫赫有名的百万富翁了。

             “101”在日本的代理商

  一九八四年,当中国大陆上众多的人正在当“万元户”时,李晓华已经是一位百万元的“大款”了。

  但他仍要进取。他不甘心当“大款”,他要当大亨。

  据有关文章记述,他去日本学经商,是得到了一位高人指点。这位高人就是原北京市一商局副局长宋学进。这两代人也许有缘分吧,几乎无话不说,终于成了忘年之交。有一天,两人促膝畅谈,老宋问:

  “你已经决定要做生意是不是?”

  李晓华点头说:

  “是。”

  宋学进说:

  “那好。你听我说,我是做了一辈子生意的人,旧社会当过店员,新社会当过营业员,在西单商场当过经理,又在一商局当副局长。在做生意上,我是前辈,你是晚辈。那么我告诉你:要学做生意,先得学做人。纵观古今中外成功的商人,无一不是道德修养非常好的人,这点是肯定的。做商人可不能只满足几十万元的生意,要做就要做大生意……”

  李晓华更加点头说:

  “是的。”

  老宋继续说道:

  “你现在的文化水平太浅了。要学做大生意,应该出国去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虚心向外国人学习经商之道。要有志气成为中国的大商人、爱国的商人,将来为国为民效劳。”

  宋学进一席肺腑之言,使李晓华茅塞顿开。

  一九八五年底,年已三十四岁的李晓华毅然告别娇妻幼子,东渡扶桑。他一面在东京国际学院学习,一面在中华料理店涮盘子,又到日本商社打工,留心学习日本的经营之道。

  有一天,他无意中发现老板桌上的报纸有条不起眼的新闻:

  “中国生产的‘101’毛发再生精在日本价格一路上扬。”

  凭着敏感的直觉,李晓华感觉到机会即将来临。他立即返回国内。

  有关文章这样有趣地记述道:

  数日后,北京‘101’毛发再生精厂门前来了位中年汉子,他走到门房前打听道:

  “我想买‘101’,在哪里办手续?”

  门卫告诉他:

  “一年以后再来吧。”

  第二天,这汉子又来到“101”毛发再生精厂,被门卫放进去了。他找到销售科,一个办事员接待了他。他说明来意,接待人员仍然告诉他:

  “一年以后再来吧。”

  第三天,一辆当时京城尚不多见的新款式奔驰280直驶进“101”厂大门:“海外华侨李晓华先生慕名来访。”

  于是,西装革履的李晓华被礼貌地让进会客室。谈不多时,李晓华了解到“101”厂职工上下班和领导公务活动有缺少交通汽车的困难时,便说:

  “贵厂有此困难,鄙人愿意帮助解决。”

  负责人谦虚地说:

  “不敢当,不敢当。”

  李晓华果断地说:

  “只要贵厂在一个月后供应我‘101’,我捐赠一辆客车和一辆小轿车。”

  协议达成了,交货日期定在一个月后。

  而就在此后一月之间,在日本、香港等地,“101毛发再生精”在各种媒体“爆炒”下,名声大振,价格一路上涨……

  交接日的前一天,李晓华又冒了出来。他给“101”毛发再生精厂打电话,问:

  “明天的事准备得怎么样了?”

  “明天的事?”对方半天才反应过来说,“一切正常。按原计划办。”

  第二天上午,一辆崭新的尼桑大客车紧随李晓华的奔驰280开进“101”,总价值在百万元以上。

  负责接待的人高兴地说:

  “李先生绝对够朋友!”

  从此,李晓华便与“101”结成好伙伴,并成为“101”毛发再生精在日本的经销代理商。李晓华说:

  “在我成为千万富翁的同时,我也缔造了一批百万富翁。很多留学生穷困潦倒,眼看混不下去了,‘101’使他们挺过来并发达起来。”

  有人问李晓华:

  “你赠给‘101’毛发再生精厂汽车,而人家不给你‘101’代理权怎么办?”

  李晓华满有把握地说:

  “我相信: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

  “你疯狂打广告,而等你拿到‘101’时,‘101’已经不值钱了,怎么办?”

  李晓华说:

  “只要给我两个月时间,我利用这两个月的时间差,就够了。”

  事实证明了李晓华的眼光与胆略!

  有人眼红了!匿名信写到安全局检举说:

  “李晓华要把发明‘101’的赵章光劫持到国外!”

  李晓华尚不知所以然,他发现自己的“大哥大”开始被窃听,汽车开始被跟踪……种种迹象表明要遇麻烦。于是,李晓华便决定:

  “回日本吧。”

  但他的车子刚刚到飞机场,便被三辆车“品”字型围住了

  机场被扣以后,一天一夜,事情总算被安全局弄清楚了。原来是眼红的人在造谣。

  李晓华顺利地到了日本。

  经过多次艰苦的交涉,终于取得“101”毛发再生精在海外的经销代理权。在他的策划下。“101”成了日本红极一时的极品。一年以后,李晓华在日本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这时的李晓华在日本已经小有名气了,当地传媒称他为商界华人中的佼佼者,并受到海部俊树首相的亲切接见,海部盛赞他是中国最优秀、最有智慧的企业家。这不仅给李晓华带来丰厚的收益,而且也成了他事业的重大转折点。李晓华语重心长地说:

  “在我走向成功的道路上,赵章光先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价值百万元的慷慨捐赠

  一九九0年六月二十二日,李晓华作为亚运会组委会的嘉宾应邀回国,出席在北京举行的“李晓华先生向第十一届亚运会捐赠仪式”。他向北京亚运会捐赠价值人民币一百万元的四辆卧车和二辆面包车。

  在此之前,一九八九年上半年,北京市一个交通代表团访问日本,在东京遇到了已是香港华达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的李晓华。

  代表团团长、北京市交通局长程毅说:

  “现在国内正准备开亚运会,李先生在国外发达了,是不是支持一下?”

  李晓华快人快语,当即拍板:

  “没问题,祖国的事就是我的事。北京办亚运会,有我一份。无论到哪儿,我都是咱北京人!好,我捐一百万。”

  但没有多久,“六四”事件发生了,世界上几个发达国家要制裁中国。六月十八日,李晓华致信亚运会组委会常务副主席、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张百发,再次表明他支持亚运会信念不变,赞助亚运会初衷不改。

  听说亚运会汽车不够用,他又改变捐款的办法,四处奔走,为亚运会买来大小六辆汽车,总价值实际上远远超过一百万元人民币。

  捐赠仪式上,张百发紧握着“六四”风波之后第一个表示支持亚运会的李晓华先生的手,称之为“爱国人士”,并说:

  “我代表亚运会组委会和北京人民、全国人民谢谢李先生。”

  李晓华再次表示:

  “祖国的事,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因为无论到哪儿,我都是咱北京人!”

  国际传播媒体报道了这个消息,并评论道:

  “如此大数目由个人捐赠,是不多见的。李晓华一掷百万金的壮举,经新闻媒介的报道,一夜之间也成了新闻人物。”

  李晓华的父母仍住在北京故宫附近东华门的一条小胡同内那间住了几十年,李晓华生于斯、长于斯的那间阴暗潮湿的七平方米房子里。当李晓华把捐款支持亚运会的想法告诉父母和妻子之后,得到他们一致的支持。有的老街坊不解地问李晓华:

  “为什么不把这捐出的钱给你妈买一套好房子?”

  李母听说后,拉着李晓华的手说:

  “孩子,千万不要买房子。你给国家一百万,应该!这是你的国家,我住这房子挺好,妈妈是受苦人出身,你不要管我。只要你能为国家、为北京多做有益的事儿,妈妈就别提多高兴了。”

  李晓华被母亲的一席话感动了。

  当电视屏幕上播出李晓华向亚运会捐赠仪式时,他的父母都激动得涕泪双流。他母亲说:

  “这是老李家的光荣!”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母亲,才会有李晓华这样深明大义的壮举。李母不识字,一直是家庭妇女,她含辛茹苦地把儿子们哺育大,就盼着孩子们有出息、为国效力。

          一场香港房地产买卖使他成为亿万富翁

  一九八九年夏天,六四风波之后,从日本来到香港的李晓华看到一些有钱人纷纷忙于移民,悲观的论调使香港的地价猛跌。当时香港许多新建住宅以低于平时许多的价格出售,到处贴满了出售旧楼的广告;心理承受不足的商人们则纷纷将手中的物业以“跳楼价”抛售。

  一天,李晓华来到交易所,见这里比小菜场还要嘈杂些。几层的人,窒息的汗臭,李晓华挤不上去。他从人头缝里望见台上拍板的和拿电话筒的,全涨红了脸,扬着手,张开嘴巴大叫。可是他们的声音一点也听不清。七八十号经纪人的一百多个助手以及数不清的投机者,造成了雷一样的嚣声,不论谁的耳朵都失去了作用。房地产商们像冲锋似地挤上前去,挤到左,挤到右。李晓华连原有的位置都保不住了,只好退到“市场”门口。他松过一口气后再进攻,好容易才杀开一条路,在“市场”进出口中间那挂着经纪人牌号和“本所通告”的那堵板壁前的一排长椅里占了个座位。这里就好比“后方医院”似的,只有从战线上退下来的人才坐在这里喘气。这里连台上那拍板人的头面都看不见,只能远远地望到他那一只伸起了的手。李晓华发现一位女士身上的月白纱衣已经湿透,胸前现出了乳头的两点红晕。他忍不住笑了,摇摇头退出了这个喧闹的“市场”。

  一时间,房地产价格一跌再跌,许多香港房地产商对中国大陆形势吃不准,不敢贸然吃进。一直关注着国家形势的李晓华却看准了这时机,他认为作为一个在世界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大国,中国决不会在一些国家的制裁声中倒下。以中国的实力,经济形势一定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于是他力排众议,果断投入大量资金,大批收购低于平时售价的楼宇。他相信,风雨过后,定是朗朗晴天。

  不到半年,正如李晓华所料,形势果然发生变化:中国局势稳定,对外开放政策不变,“一国两制”方针不变。于是,许多离港居民陆续返港,香港房地产价格骤然上升。

  李晓华见时机成熟,全部抛出,其利润可想而知。这时,香港的地产业还在不规则地陆续升值。一些朋友替他惋惜说:

  “何不再等等,可以赚更多呢?”

  李晓华笑着说:

  “见好就收,不能太贪。”

  朋友说:

  “机会难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呀。”

  李晓华笑了笑说: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众人听李晓华要讲故事,都聚精会神地听着,李晓华说:

  “我给大家讲个小时候的故事:据说太阳山上到处是金子,但只要太阳一落,黄金就会变成石头。有两个兄弟听说后结伴去捡金子。弟弟捡了一块就赶快下山;哥哥捡到一块,发现旁边还有一块,捡了起来,又发现更大的一块。于是,他左捡右捡,装了满满一口袋。等他匆匆下山时,太阳已经落山了。他的金子全变成了石头。忙碌了一天的他一无所获,而不贪心的弟弟呢,用那一块捡回的金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众人听了,都不作声了,李晓华看了众人一眼,继续说:

  “商场中不失时机的投入很重要,但不能贪心。”

  这场漂亮的“房地产之战”成了他商战中的经典之作,使他研身于亿万富翁的行列。

  事后人们一再问起李晓华:

  “你为什么能够当机立断?”

  李晓华说:

  “我对自己的祖国充满信心。”

  可以说,对这场特殊的房地产之战,不熟悉中国国情的商人不敢贸然行动,不了解中国历史的外国商人也不敢铤而走险;只有像李晓华这样有着四十年中国生活经历并且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感情的中国商人,才能做到如此胸有成竹,稳操胜券。

  有人说,机遇是为有准备的人出现的。这句话在李晓华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以全部资产抵押贷款所经历的风险

  香港房地产战役后,李晓华更加气势如虹,他计划在未来波澜壮阔的国际大市场上一展身手。于是他决定赴东南亚考察。在考察中,他得知某市正在筹建一条高速公路,对外公开招标,当地政府给的政策十分优惠,但没有人愿意干,因为这段公路车流量不算大。但是,李晓华发现距离公路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大油气田,储藏量十分可观,只是最后工作还没完成,这条重大新闻暂时没有公布。

  如果大油气田正式开采,丰厚的石油利润将带来大批投资者,与油田相关联的加工及运输业也将“火爆”起来,这条公路的前途可想而知。只要宣布了发现大油气田的消息,这个项目的价值将直线上升。

  经过细致的调研,全面的筹划,李晓华下决心“干”。他拿出当年做生意积累的全部资金,又以房地产等财产做抵押从银行贷款,以三千万美元买下了修建这条公路的土地。可是贷款只有半年期限,到期必须还本付息。如果半年到期,这段公路出不了手,贷款还不上,李晓华就得跳楼。

  风险实在太大。他的妻子张吉芸为他担心,便说:

  “你要是干,我就跟你离婚!”

  李晓华说:

  “离婚也要干。”

  但他清楚,与他从一无所有中走过来的结发妻子,是不会因此离开他的。

  李晓华心想:

  “大不了回国去,以前过什么日子还过什么日子。”

  抵押完后,手里没钱了,经常吃盒饭、方便面;业务往返坐飞机经济仓;在香港,“的士”也不敢打了,坐六毛钱的“当当车”。更厉害的是精神上的压力与折磨,每天盼望新闻发布盼得人发呆、眼发直。

  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四个月过去了,时间真熬人哪!李晓华每天都在焦急的盼望中渡过。

  到了第五个月,仍然没有动静,眼看着离还银行贷款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李晓华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

  五月十六日,天还没亮,李晓华就醒了,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好容易熬到快七点钟,他走到洗手间,梳理着头发,对着镜子上下打量一翻,系好领带。又稍微离镜子远一些,打远处端详着自己。然后又走到镜子跟前,重新整理一下衣服,觉得不会被别人看出疲惫不堪的样子才罢手。他打开电视,播音员清脆悦耳地播送着早晨新闻。他耐心地听着,期待着,直到结束,也没有等到自己所等待的消息。他急急忙忙往外走,想到自己办公室看今天的报纸。

  他随着自己想象中的不同情况,时而高兴,时而忧愁。他高兴时,嘴巴上不知不觉地露出微笑;他忧愁时,额头也不知不觉地皱起来。随着他的感情变化,他的脸也显得时而展眼舒眉,时而皱眉蹙额。来到办公室,他急切地打开门,看到办公桌上整齐如初,知道报纸还没有来。他像泄了气的皮球,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突然,一阵摩托车声音传来,他立刻站起来,心跳加速了。他没有马上奔向窗口,只是浑身战栗了一下。他试着挺直了身子,站好了,然后故意挺直腰板,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摩托车声清晰地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他等着听它停下的声音、送报员上楼的声音、秘书送进报纸的声音……

  可是车并没有停,它不减速地从他的写字楼前驶去。他惊奇地抬起头,急步奔到窗前,两只急切的眼睛望着远去的摩托车,好像是在望着一个失去的希望。他又惆怅地低下了头,开始新的等待……

  他站在窗前,开始踏着两脚,就好像一匹驾辕的马。站在那里长时间的等待已经使他不耐烦了。

  他又瞧了一下表。八点三十分了。

  他开始感到有些耐不住了。他走动起来,慢腾腾地迈着小步,在办公室走了起来,仿佛是要用踱步来驱散心中的急躁。他感到沮丧,身上的一切都松懈了。胳膊耷拉下来,不再像刚才那会儿故意潇洒地把腰板拔得笔直,目光也显得炯炯有神。他的身躯松软下来,不再紧绷着控制着一举一动;他的背弯了,两膝几乎要瘫在沙发上。

  秘书悄悄走进来,把报纸放在写字台上。看见李晓华昏昏欲睡的样子,他没敢打扰,便退了出去。不知是什么时候,李晓华醒来。他一眼看到了桌上的报纸,便三步并作二步奔到写字台前。他的眼睛亮了,放大了,睁大了,一行醒目的大字把他的眼睛和心完全吸引住了,征服了。兴奋和激动使他的手止不住地抖起来,报纸给抖得跳起舞来,发出嗦嗦的响声。……

  这份报纸,具有一种强大的魅力:消息终于发布了,激动人心,清醒头脑,使几十分钟以前的李晓华和几十分钟以后的李晓华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他浑身蒸腾起热力来,他的眼睛出现了彩虹,他的心里笑了,亮了,他进入了美梦一样的境界。

  真是吓坏了人啊!李晓华举起臂膀,攥紧拳头,猛力一击,满桌的茶壶、茶碗、墨水瓶、纸张、书籍、文件一齐跳了起来。

  一周之内,李晓华所购卖的修建公路的土地,价格又翻了一番。

  李晓华赢了,他敢于向困难挑战的抗争品行和面对风险的巨大承受力,使他又一次成了商场上的大赢家。这是他商旅中最险的一笔。

  那一段曲折惊险的故事,使他感喟:生活远比书本生动一万倍。惊涛骇浪,方显英雄本色。不能不说李晓华是一个极具胆识、有勇有谋的人。

              投资重点转向国内

  这以后,李晓华把投资重点逐渐转向国内。

  一九九二年初冬,李晓华因商务关系来到长春,住在一家宾馆里。长春有他投资的三家公司,白天他要去参观、检查和商谈业务。当他疲累已极回宾馆时,刚进电梯就被里面的凶猛之物吓了一跳。一头名犬和它的主人在小小电梯里发呆。随和的李晓华挤进电梯,就和名犬主人——一位德国籍专家攀谈起来。李晓华热情地说道:

  “这小家伙真好玩!”

  德国专家笑笑说:

  “OK!顶好!”

  李晓华问道:

  “先生何时来中国的?”

  德国专家说:

  “好多年了。在一个最大企业搞技术工作。”

  李晓华又问:

  “一直住在这里吗?”

  德国专家回答:

  “yes,一直住在这里。”

  经过谈话,李晓华知道他一直栖居在这家宾馆,其人爱狗至极,经多方交涉,方允许他带狗入住。但因多种限制,只好在电梯反复上下以排解自己的苦闷。

  这狗的苦闷好比灵光一闪,使李晓华体会到了外国专家无“屋”的难处。一进房间,他立刻电召其在长春的商务代表询问到详细情况:长春有外国专家二千五百名,但长春现在没有高级住宅,外国人备感无“家”的难处和苦处。

  李晓华处理完在长春的事务后,准备离长回京。飞机起飞前几小时,听市内外经委外资处杨处长说:

  “我们有块地准备开发,用以改善外国人在长春的居住环境,我带你去看看,好不好?”

  李晓华看看表,犹豫了一下。

  杨处长说:

  “来得及,不远,九公里。”

  于是,在杨处长陪同下,李晓华等驱车前往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这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森林公园,面积为一百平方公里,来到这里的游客无不为其绮丽的景色所倾倒。

  十一月的东北,鹅毛大雪纷飞。李晓华涉足在雪深一尺的森林公园里,却毫无寒意。他在冰雪覆盖的白茫茫一片中,好像看到净月潭烟波浩渺,丛林叠翠,清泉流淌,鸟语花香。他看到了这块地的潜在价值。他的脑子里,林海雪原间一片别墅群和酒店电梯间外籍专家牵着爱犬上下往复的情景,印在了一起……李晓华站在净月潭的湖边,当即拍板决定说:

  “我预购一百二十亩地。”

  杨处长看着他说;

  “这可不是小数目,你要好好考虑一下。”

  李晓华果断地说:

  “我已决定投资四点五亿元开发此地。”

  杨处长望着这位年轻的企业家,心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他虽然是巨富,但他手上没有钻戒,他的胸前没有金链,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那深邃的目光和彬彬有礼的儒雅风度。他那么大度、那么果断、那么质朴,杨处长又一次地提醒他说:

  “这么快就拍板了?”

  李晓华不假思索地说:

  “是的,我要开发净月潭别墅区和娱乐中心。”

  杨处长点点头说:

  “很好!”

  李晓华说:

  “这里环境之幽雅,简直比台湾的日月潭还要美!”

  这天,李晓华是最后一位登上长春至北京航班的旅客。

  数月之后,一条消息出现在国内各新闻媒体上:“中国东北外商投资规模最大的豪华别墅群‘长春净月潭花园别墅’,五月十九日举行隆重的开工奠基仪式。”

  净月潭森林公园是以森林自然景观为主体,具有北方特色,集旅游、度假、贸易洽谈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森林旅游城。净月潭可与台湾的日月潭相媲美,湖水碧波浩渺,一望无际。许多国家保护珍禽在此栖息。湖的四周被茂密的森林环抱。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环境十分优雅。

  净月潭森林旅游城总规划面积为六百六十七公顷,分潭北游乐园、潭南游乐园、水上游乐园、商业美食区、潭西度假村等五个开发区。“

  李晓华先生投资的净月潭花园别墅群位于潭西度假村内,规模面积七万平方米,将建成面积为三百平方米以上的豪华别墅一百二十栋,一栋娱乐中心和一座办公楼,并建有仿古式的五百米长的“桥”和“水上俱乐部”等。这个别墅群体由北京京海建筑设计院根据九十年代欧美最先进的别墅设计标准而设计,颇具欧美风格和气派。

  李晓华在长春已有数家合资企业,有的朋友问:

  “你为什么在吉林省投资?”

  李晓华真挚地回答:

  “我曾经插队黑龙江,喜欢东北人的豪爽性格。吉林人朴实、坦诚,希望能同吉林省进行长期的合作。我搞豪华别墅区,也正是为了能改善长春市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商前来投资而尽自己一点应尽的绵薄之力。”

  就在李晓华买下净月潭别墅群的地皮后几天,澳门赌王何鸿桑匆匆从香港飞到长春,买下李晓华毗邻的一块地,这使李晓华的投资马上升值。

            “法拉利”的中国第一位得主

  李晓华爱车,在北京是出了名的。

  十年过去了,李晓华的事业日臻佳境,他爱车的嗜好却不减当年,从奔驰280、560、600,到购买中国第一辆被称为世界车坛“钻石”的法拉利跑车。有关记者的报道里,记述他曾说:

  “我喜欢车,可以说车是我的一大嗜好。不管工作多累,只要开着车在宽阔的柏油路上跑一跑,疲劳顿会不驱而消。我喜欢好车、名车,不仅因为它有漂亮的外表,更有其尖端的技术、精良的工艺和优秀的内在性能,开着它,使人有安全感、信任感和自信心。这种体验或多或少与搏击商海有相通之处。一九九四年,我以十三万四千八百八十八美元买下中国第一部法拉利跑车。这部车我非常喜欢,于是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

  这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李晓华同这部法拉利成了世界其他地方谈论中国的话题。

  当他拥有了号称“世界名车坛上最为夺目的钻石”、意大利的名车法拉利348型火红色双门跑车,并成为第一位中国得主的时候,才真正把他推上了爱名车的巅峰。他为此感到自豪,更希望“将来中国汽车工业也能生产像法拉利般优质的名车”。

  法拉利香港代表励驶汽车有限公司于一九九三年四月二十日决定在北京出售第一部法拉利跑车。拥有该公司三成股权的香港和记电业集团,在五月六日通过其驻北京办事处,在北京各大报章发出消息。当日,该办事处的电话就响个不停。

  据有关记者报道,买车经过是这样的;

  五月十四日上午十一时,李晓华亲自去询问有关卖车的情况。对方说:

  “要想成为这辆昂贵的法拉利车主,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本人非常爱车;二、在社会上要有一定影响;三、要自己用而不去倒卖。不是谁有钱就可以买这辆车。”

  协助开展这次活动的炎黄公司总经理宋正中先生说:

  “我们把这辆法拉利跑车介绍到中国来,主要是想以汽车文化为题材,开展一次大型的中外交流活动,让世界更多的人重新认识中国,让他们知道外国人玩得起汽车,中国人照样玩得起!”

  李晓华连连点头,说:

  “我一定买下这台名车。”

  宋正中先生对李晓华的情况早有了解,认为他符合车主的条件。在诸多要求买车的人当中,按三个条件进行选择,最有资格成为车主的就是李晓华。

  李晓华马上付款,以十三万四千八百八十八美元买下了这台法拉利348型跑车。但炎黄公司没有当时交车,而是征得车主同意后,在五月十五日召开的“法拉利首次中国新闻发布会”上,告诉大家第一个拥有法拉利车的中国得主已选定,其姓名保密,有意制造一种神秘感。

  比李晓华迟两个小时来买这辆车的家居辽宁的杰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世哲,从事房地产生意,并且是一家中国、日本及韩国公司的董事。身穿“皮尔·卡丹”套装的王世哲,直言买车是“因为法拉利是名牌,买车可以让世界知道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十分高”。

  当他悉知两个小时前,车已有主时,他十分遗憾地说:

  “差两个小时我就买到了,真是于心不甘。”

  为了争取第一,他不惜开出条件,在十七日早上致电和记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说:

  “只要你们肯卖车给我,我另外捐出一百万元给北京二千年奥运会。”

  和记及励骏汽车有限公司高层开过紧急会议,最后决定另售一部给他。法拉利汽车在中国首发的整个活动,自始至终坚持不以盈利为目的,突出中意文化交流的同时,积极宣传并支持北京申办二千年奥运会,此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

  五月六日,在北京海关的配合下,法拉利跑车运到北京,很快办完手续,当天就开进国际会议中心。

  这辆车的交接仪式准备安排在天坛祈年殿,这让天坛公园管理处很为难。张百发常务副市长出席东亚运动会开幕式后,五月十日刚回到北京便及时批示天坛公园管理处予以支持。

  五月十七日下午,在公安部门的配合下,警车为法拉利开道,车队沿天安门广场四周绕了两圈之后,才开到天坛祈年殿前。

  下午四时二十分,隆重的交车仪式在鼓乐声中开始。此时,首辆法拉利的幸运得主、北京华达保洁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华与法拉利公司远东区总经理莫里索·帕拉托,在一大群摄影记者的簇拥下,陪同前来出席仪式的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张百发,兴致勃勃地观看法拉利跑车,并拉开车门到里面试坐。这是一辆由法拉利公司专门为中国特别制造的火红色流线型敞篷双门座式跑车,最高速度能达每小时二百七十五公里以上。

  在交车仪式上,车主李晓华非常兴奋。他再次表示如北京申办二千年奥运会成功,他将捐助一千万元人民币。同时将这辆心爱的法拉利跑车也捐赠给北京二千年奥运会。

  和记电业集团副主席、励骏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文耀先生宣布:

  “为支持北京申办二千年奥运会,和记电业集团将继续赞助北京马拉松长跑,继续捐赠先锋牌大屏幕大电视墙之后,决定向北京奥申委再赠一辆意大利兰旗豪华轿车。衷心祝愿北京申办二千年奥运会成功!”

  场内响起一阵热烈掌声。

  炎黄公司总经理朱正中高兴地宣布:

  “杰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竞购首辆法拉利汽车,因时间关系,未能如愿,但他们向奥申委捐赠一百万元人民币的计划不变。意大利法拉利公司为表示对中国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支持,再为杰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一部法拉利跑车,并将以最快的速度交付使用。”

  会场上又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于百忙中赶来参加交车仪式的张百发副市长、万嗣全秘书长、意大利驻华使馆经济和商务一等参赞等贵宾,面对如此热烈的情景非常激动!万嗣全立即让人把他车上写有[Beijing20]字样的车牌摘下来,挂到法拉利车前。这一举动在掌握时机和分寸上恰到好处,为整个交车仪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法拉利公司远东经理帕拉托先生表示:

  “中国日新月异的实力,已经成为意大利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每个人谈论的话题。因此,法拉利公司绝不错过这个表现机会。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行动,激发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兴趣来关注中国这个世界重要的一部分!”

  据有关文章记述,李晓华对朋友们说:

  “奔驰和法拉利都是他小时候最梦想的汽车,那时不敢想有一天会拥有这两部车,只能看看图片,或是看看街上的其他车辆解解馋。经过这些年的奋斗,自己有了能力,首先就是先国儿时的梦。”

  李晓华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用十分认真的语气说道:

  “以前,咱们中国给人的印象是一穷二白,让世人看不起。人们对中国的了解就是贫穷。现在,中国已经开放了,物质生活正在得到改善。我买法拉利不止于满足儿时的梦想,也是要向世人展示,中国人也买得起法拉利名车。”

  会后有人这样形容,这部价值十三万三千八百八十八美元的跑车归属李晓华,不仅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更谱写了一曲中意两国文化交流的赞歌。就如同这部法拉利车每小时可达二百七十五公里的最高时速一样,一向骄傲的外国人在一夜之间就了解了中国的进步速度,了解了中国人的消费能力。

  李晓华事业的成功不仅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轰动,在海外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平谷县委书记张德江赴新加坡招商时,一位当地的中年男人在上下打量了张书记之后,拉着他的胳膊问:

  “你是从中国来的吗?你认识李晓华吗?您能介绍我认识他吗?”

  他虔诚地说:

  “我很敬佩他事业的成功,他是我们华人的骄傲。”

  一位美国友人在寄给公司的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中写道:

  “我以前不相信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当我从美国的CNN电视台看到以如此之大的篇幅介绍李晓华先生,看到他驾驶着富有地中海风情的火红的法拉利跑车的画面时,我非常激动,我才相信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个事实。”

  他感叹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所创造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并把这称为“中国的李晓华现象”,他认为这在全世界都堪称是奇迹。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大多数企业家都成为利润的追求者,认为金钱是推动人的最重要的、唯一的动力。而李晓华则认为:

  “竞争向困难挑战,对成功的渴望才是他最根本的动力。”

  据有关文章记述,有个朋友问他;

  “你在一贫如洗的时候如何看钱,成为亿万富翁之后又如何看钱?”

  李晓华说:

  “我在一贫如洗时,我确实渴望得到钱,想过要努力拼搏,多多地赚钱。成为亿万富翁之后,我依然认为钱是好东西,在高速发展的商品社会中,没有钱许多事就做不成。如果说钱的作用,我认为它最应该带给人的是健康和快乐。如果不是这样,有钱也会失去真正的价值。对于快乐,每个人有不同的兴奋点,有人乐于花上几千、上万元摆一桌山珍海味,喝他个一醉方休,这种快乐与我无缘;有人可以为捧一个歌星不惜重金,而我的兴奋点在于看到因自己捐款建造学校使孩子们有明亮的教室念书。当孩子们把鲜艳的红领巾戴到我的脖子上的时候,那种幸福感是任何感觉都无法比拟的。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把钱用在最该用的地方,捐给那些最需要钱的人,这是我所理解的一种社会良知和责任。”

  他甚至都没有时间去消费他所挣的钱。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每天有十五小时以上都在紧张地工作,几乎达到痴狂的程度。多年来,李晓华正在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永不消竭的创造力,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耕耘着。人们期待他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而这个未来正是由他自己创造的。
           商人应以他创造的财富造福于社会

  一九九四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晓华来到昌平县上苑乡桃峪口水库。春风吹来,空气中弥漫着庄稼的香甜味儿。一排排高耸入云的白杨树和水面上反射出的片片银光使他如入仙境。席间,水库自产的活鱼,就地采摘的山野菜,鲜玉米面儿蒸的小窝头,无不鲜美可口。这里毫无雕琢的大自然景象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不久,当他听说全国即将实行双休日的决定后,果断投资三百万美元,开发建设了桃峪口水上乐园。他相信这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更是为拥有一千万人口的北京做一件大好事。公司有的董事得知这一消息后,曾经提出过质疑,认为那里距市中心太远,客源会不会没有保证。但李晓华初衷未改。结果事实又一次验证了他的超前意识,桃峪口水上乐园一九九五年春开业以来,几乎天天爆满,游人不断。厌倦了城市喧嚣气氛的北京人,对乡间气息的轻松情有独钟,

  也正如到北京慕名拜访李晓华的几个美国参议员所评价他的那样:

  “李晓华的崛起,是中国腾飞的一个缩影。”

  李晓华崛起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中国经济由起步转向腾飞的时代。而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之际,往往是投资者赢利的最佳时机。刚刚开放的国家,机会多,选择也多,只要有智慧,有胆识,能够抓住机会,成功就不会离你太远。“四小龙”起飞时就造就了一大批富豪。眼下,开放的中国每时每刻都在造就着百万富翁,每时每刻也会淘汰一个个失败者。李晓华认为,近年来,内地的投资环境相当大地改善了,经济法规不断完善,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各项事业生机勃勃。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造就的一批百万富翁,不仅在物质上有了雄厚的基础,并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分子和中坚力量。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的祖国情有独钟。立足于祖国的土地上投资发展,这将对整个社会起到一个极大的推动作用。而改革开放的中国,恰为诸如李晓华这样一批人的成功提供了天时、地利。

  面对李晓华的传奇故事,许多人想更深地探寻他成功的内在根源。

  他说;

  “我相信勤奋和坚韧不拔。”

  他还坦率地说:

  “我能有今天,并无任何捷径可言,只有内心深处涌动的奋斗的欲望,不断推动着我向前,向前!我没有背景,我只有加倍努力,不断努力,此外我别无选择!”

  别无选择的李晓华,于是选择了奋斗,走向了成功。如今,李晓华的事业已遍及世界,在香港、日本、欧美设有数家分公司,在北京、青岛、吉林等地有十几家企业。投资数亿元,经营食品加工、家用电器、机械制造、轻工产品、旅游娱乐、房地产等。

  李晓华成功了,成功后的李晓华一直在思索着:科学家以科技成果服务于社会,艺术家以艺术作品描绘社会。商人呢?“商人应以他创造的财富造福于社会”,李晓华一语道出他的拳拳之心。

  希望工程有张著名的宣传画:一个失学孩子黑湛湛的眼睛深情地望着你……

  李晓华站在宣传画前,面对孩子如此纯洁的目光,他很难过,无法无动手衷。

  一九五一年,李晓华出生于一个寒冷的冬天。这个在李家排行老三的漂亮男孩出世,不仅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更多的喜气,反而更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不久,李晓华又添了个弟弟。这时,毕业于哈尔滨铁道学院的父亲不得不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去工厂做工以换取多一些的钱来养活这四个儿子。母亲也出去做一些零工补贴家用。劳累一天的母亲回来后,为了使四个儿子开心,总是把他们聚在一起,给他们讲民谣,讲保尔·柯察金的故事,陪他们捉迷藏,猜谜语。这些童年的娱乐连同保尔·柯察金,至今使人过中年的李晓华记忆犹新。那会儿,李晓华是多么希望能有一个阳光明媚的学习条件,能有书本,有好多铅笔啊。可是,当那场史无前例的上山下乡的风暴袭来时,刚刚上初中二年级的李晓华却从此失去了读书的机会。

  每当想起这些,李晓华说:

  “如今有了钱,但那时的苦日子我没忘,我想为教育实实在在做点事,尽自己所能解决一些穷孩子的读书问题。”

  于是,在各类传媒中,李晓华的名字便经常与“教育文化”连在一起。

  一九九一年九月,教师节前夕,李晓华特意从国外赶回北京,将一批教学器材赠送给北京市教育系统;

  华东水灾,他损款一百万元;

  九九二年八月,他为希望工程捐款二百万元人民币,在北京市平谷山区建起一座现代化综合学校。为此,平谷县人民为他塑了一尊高七米、重十一吨的铜像,以表彰李晓华捐资助学的高尚情操;

  一九九三年九月,他为北京崇文小学捐资一百万元,设立“李晓华优秀教师奖励资金”;

  一九九四年三月,他向吉林省长春市捐款一百万元,用以扩建长春市体育场;

  一九九四年六月,北京酷暑,李晓华向崇文小学捐赠一批空调机;

  一九九四年九月,他又向母校北京二十二中学捐款二百万元用以设立奖学基金。

  他还拿出三十六万元,担负河北省一千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经费;

  一九九五年,又为黑龙江捐款二百万元……

  累积至今,李晓华已先后向祖国教育、体育等公益事业捐助了近一千余万元人民币。为此,他获得了由联合国颁发的“世界和平使者”的荣誉称号,成为获此殊荣的唯一中国人。他不图回报的助教行为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称赞。据有关文章记述,对此,李晓华说:

  “投资教育是我回报祖国的最佳方式。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人口素质的提高,千头万绪,教育为本。在这方面,我最佩服的是陈嘉庚先生,并立志做一个他那样的人。陈嘉庚先生几乎捐献了自己全部财产,致力于民族的教育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以后,陈嘉庚先生毅然回国兴教。他十分注重让贫穷的子弟上学,他常说:‘一个国家读书的人越多,教育就越发达,文明程度就越高。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生计日绌。’一九一七年,陈嘉庚在筹办厦门大学所写的一篇文章中说:“四万万人民的中华民族决无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来日;及身不达,尚有子孙。’这几句话虽写于半个世纪前,现在读来,满腔爱国热忱仍感人肺腑。一直以来,我把陈嘉庚作为我学习的楷模,去效仿他,去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我立志向他学习,做一个他那样的人。”

  在李晓华的客厅里,悬挂着一幅字:“义”。这是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欣然为他而作的。李晓华说:

  “做人要讲一个‘义’字,要重感情,知恩图报。”

  李晓华也正是这样做的。

  一九九五年仲夏的一天,李晓华在京投资的一座海鲜楼开业,各界宾朋早已陆续到齐,可主角李晓华却迟迟未到。这令所有的人感到奇怪。一个小时过去了,李晓华还是没有出现。原来,就在开幕式时间快到的当口,李晓华得知他几年前结识的恩师宋局长突发重病住院。他来不及跟众人打招呼立即驱车前往,并一直守候在急救室外,直到前辈转危为安。这个宋局长便是当年力劝李晓华赴日求学深造的原一商局副局长,也是李晓华成功之后念念不忘的第一个人。宋局长经历了高朋满座到门可罗雀,只有李晓华这位亿万富翁依然是他家的常客。李晓华每有一项重大决策都会征求宋局长的意见,并陪同局长到自己的企业视察,聆听教诲。他说:

  “宋局长过去是我的老师,现在、以后、将来永远是我心中最崇高的老师。”

  李晓华十分重视人情礼义。春节时,他到住家附近守卫使馆区的战士那里慰问赠礼,让公司职员取来数部“大哥大”,让当班的战士们与家人通话以慰思亲之情;炎夏时,他也会亲自将大批解暑物资给战士们送去。时鲜水果上市,他会出其不意派人一车车地送给朋友们……

  有关文章记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不知从哪冒出一个兴冲冲的小伙子,劈头就问:

  “您是李先生吧,请给我签个名。”

  嘴里还不停他叨念着赞美李先生的话。李晓华笑着对他说:

  “我的签名没有什么价值,不如我们随便谈谈吧!”

  小伙子执意坚持着自己的要求,脸上国激动而涨得通红。李晓华认真地在他的本上写了自已的名字,小伙子不无满足地说:

  “您再给我写句话行吗?”

  李晓华思索片刻提笔写道:

  “好人好运。”

  他边谢这位青年,边把本子递还过去。这时,青年人迅速地以一百八十度深深地给李晓华鞠了一躬,带着满心欢乐离去了。当那位青年走后,旁边的朋友问他:

  “你为什么要谢他呢?”

  李晓华缓缓地说:

  “一个人应该充满爱心,懂得去爱别人,爱大自然,爱万物,爱一切值得爱的,你才会感到这个世界非常美好。”

            对第二故乡慷慨解囊的壮举

  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日,四十四岁的李晓华——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富豪,在千百次的计划中,终于成行,回到了阔别二十年的第二故乡北大荒,实现了他魂牵梦绕的心愿。

  二十年过去了,李晓华要回来了,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往日寂静的村落顿时沸腾起来。“欢迎李晓华荣归故里!”“学习李晓华的创业精神!”“晓华你是普阳人的骄傲!”一幅幅大标语铺天盖地,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彩旗给村庄披上节日的盛装,孩子们的笑脸和鲜花交相辉映。“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的口号不绝于耳,迎接为普阳的建设洒过血汗的归来者。李晓华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当年的老战友、老领导、父老乡亲们,数千人的欢迎队伍竟绵延出二里地开外。人们簇拥着如梦方醒的李晓华,又是握手,又是拥抱,一时间竟不知道说什么好……

  李晓华左手拉着老连长,右手拉着老车长,一一询问当年在一起的老战友们的情况。一位曾与他住上下铺的患有十几年精神病的战友许康健,竟一下子认出了李晓华。李晓华望着旧日战友落到如此地步,心在颤抖。他掏出随身带的所有的钱,塞给许康健,对在场领导表示愿负担他的全部医疗费。

  站在当年住过的宿舍前,望着破旧但印满历史痕迹且记录着自己青春岁月的红砖房,李晓华静思良久。当年那纯而又纯的初恋就在这里萌发,如今虽然事过境迁,但那真挚、强烈的情感,曾经挥之不去的对爱情的憧憬和伤感又怎么能忘记呢!

  如今,住过几十名知青的大屋早已人去房空了,而战友们的音容笑貌却永远印在了李晓华的大脑里。他轻轻地闭上双眼,仿佛又看到十几个战友为救那根本扑不灭的山火而葬身火海的情景。他默默地在心里为那些曾与自已同甘共苦的战友们祈祷。

  这次北大荒之行,他慷慨捐资二百万元,其中一百万元用于建一所晓华中学,另一百万元在农场垦区设立晓华教育基金,用于奖励那些在垦区教育战线上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教师。在捐款仪式上,黑龙江省委书记岳歧峰、省长田凤山不仅高度评价了李晓华先生尊师重教的高尚道德情操,而且,对他致富后不忘北大荒的朴素感情赞赏有加。

  短短几天的访问就要结束了,即将来临的离别使乡亲们沉浸在恋恋不舍之中。乡亲们把李晓华团团包围着送了一程又一程……面对着北大荒乡亲的深情厚爱,面对着洒满五十万知识青年血汗的土地,李晓华这位硬汉子热泪滚滚而下!
              享受有限,事业无限

  李晓华崇尚“做人要正直”的理念。多年来,无论是为他指明方向的师长,还是生意场上协作过的伙伴;无论是北大荒一路同行的战友,还是为国捐躯的烈士,李晓华都是尽其所能去帮助他们。近年来,究竟有多少人受益于他的慷慨善举而对他鞠躬致谢,已无从细数。他始终认为: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有关文章还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九九五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北京一个普通的胡同里,一位一直以修车为业的老人正在家中看电视,这时门外响起了有礼貌的敲门声。这么晚了,是谁呢?老人不禁纳闷。他把门打开一条缝,只见门外站着一个陌生的年轻人,这人自称是代表一个名叫李晓华的人来的。老人叨咕着:

  “李晓华?”

  那个年轻人提示说:

  “就是从前您帮助修过丰田轿车的李晓华。”

  经年轻人这一提示,老人终于记起十来年前,他的确为一个姓李的人修过一辆汽车,因为那个年代,拥有私人汽车的还寥寥无几。

  “这是李先生让我转送给您的。”年轻人边说边把一叠厚厚的大额人民币塞到老人手里,上面还有一张印制精美的名片:

  “香港华达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李晓华”

  老人看后,脸上现出感激的目光,年轻人接着说:

  “我按照李先生的记忆,费尽周折才找到您家。李董事长在香港,不能亲自来看望您,但时常同我们提起您,挂念着您的身体……他说:‘谢师傅修的是我平生所拥有的第一部车,除了报答以外,他精湛的技艺和认真的工作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个以经商为职业的人,李晓华的头脑聪明、敏锐、果断,而他的灵魂却不是商人的灵魂。他善交朋友,乐于助人。一九八六年,李晓华任“101”毛发再生精在日本的经销代理商时,也缔造了一大批百万富翁。当时很多留学生在日本已穷困潦倒,是李晓华用“101”解救了他们并使他们走上了发达之路。为此,许多人想方设法认识他、接近他。一次李晓华在某饭店就餐,一位素不相识的人走过来与他攀谈,话题是汽车。李晓华见是一位汽车爱好者,便热情地与之交谈起来。谈到投机之处,那人提出能否请他帮助批些“101”,李晓华欣然应允,大笔一挥,所批数目远远超出那人所希望的,令那人深深感动。他就是这样古道侠肠,乐于助人为乐。有的朋友对李晓华的做法不理解,便问他:

  “你为什么要将‘几个百万富翁’的钱来资助中国的教育、体育等公益事业?”

  晓华不假思索地说:

  “我是中国人哪!”

  大亨之不同于“大款”,在于他没有外在骄横,却具有内在的威严,没有暴富后的招摇,却有实力雄厚带来的自信,没有生活上的奢华腐化,却肯为他认为有意义的事一掷千金。

  有关文章曾记述,李晓华说:

  “现在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刻,因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全国上下一门心思搞建设。虽然历史的进程不会一帆风顺,但大势已定,想有大的反复也难。尤其是中国现在实行市场经济,并在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而努力,就必须更多地按国际惯例办事,按规矩‘出牌’。这对经商者来说,的确是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邓小平同志的开放改革政策实施以后,中国人才开始富裕起来,我始能有今天。当我成了亿万富豪,我就开始思索:腰缠万贯,人每天只吃三顿饭;广厦千幢,人一夜只占一张床;享受有限,事业无涯。随着事业的发达,应当让祖国和同胞从中受益,让人们共同富裕起来,这也是我们做为中国人的一份责任!”

  李晓华就是这样一个富而又仁的人。
                              (丽君)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转载请保留!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书札情迷 | 武侠小说 | 言情小说 | 现代小说 | 科幻小说 | 纪实小说 | 军事小说
历史小说 | 古典小说 | 外国小说 | 港台小说 | 侦探小说 | 名家小说 | 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