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第四章 在海军任上


        海军任上显才华,军备训练众惊讶;
        雷厉风行浑身胆,邪气恶习被冲刷。

  富兰克林·罗斯福担任海军助理部长,如鱼得水,情绪十分高涨。从此,这个31岁的年轻人,要肩负起整个美国海军的技术领导和业务建设的重任,加上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夕,公务十分繁忙。他曾风趣地对记者说:“今天罗斯福很忙。你们记得上次另一位姓罗斯福的人,担任同一职务时的情况。”这无疑指的是西奥多·罗斯福。1898年西班牙——美国战争爆发前夕,西奥多·罗斯福在海军部长缺席的情况下秘密命令乔治·杜威准将在宣战后立刻袭击西班牙在马尼拉的舰队。
  如今,这位年轻的罗斯福,像义勇骑兵团的骑手老罗斯福一样,从助理海军部长开始,然后担任纽约州长,最后登上总统宝座。纽约州议员桑德斯在给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信中说:“我为你的好运而由衷地高兴,并希望你能沿着另一个罗斯福的道路坚决走下去,从目前的职务一直到总统。”
  罗斯福担任助理海军部长7年半的经历, 为他后来在战争中担任总统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置身于新的环境之中,罗斯福像一台涡轮机似地拼命干。当海军部长丹尼尔斯不在时,罗斯福代行部长职务,并参加内阁会议。罗斯福主持海军的日常事务,职责包括采购、文职人事、预算事务及船厂、船坞的管理和部队的装备等。这些工作为罗斯福提供了宝贵的行政管理经验。他学会在危机时如何管理一个大的联邦机构,总统在战时如何行动,如何与盟国制定共同的目标以及一个主权国家如何适应全球性战争中的军事需要。罗斯福雷厉风行的工作态度。就像在死气沉沉、昏睡不醒的海军部的官僚机构当中爆炸了一颗重型炸弹。
  罗斯福上任不久,就在他新的管辖领域里作了一次全面检查。情况正如他过去所听到的一模一样。太平盛世的虚假安全感冲刷着舰队,沉积了一层漠然置之、高枕无忧的淤泥。高级司令部犹如几百年前西班牙大帆船的船尾楼,里面充斥着废物;战斗人员的士气低得跟潜水艇的船底一样。军舰虽油漆一新,铜制器件在闪闪发亮,炮膛擦得一尘不染,但是人们的脑袋瓜却在发霉生锈。罗斯福把视察的情况,直言不讳地告诉大家:“过去对美国海军的估计远远超出了它的实际,我们号称已经建造或正在建造的军舰有三十六七艘, 放在第一线的只有16艘; 我们的海岸线长达2000英里, 其中只有200英里有海岸炮兵防守。”他越讲越激动,最后竟情不自禁地说:“如果我是日本人,在打垮舰队之后还不能在那1800英里的某一地段登陆,那么我宁可剖腹自杀。”
  经过详细调查之后,罗斯福看到,由于海军缺额1.8万人,许多军舰都因人员不足而搁在那里。但那些现役军舰的效率却相当不错。最令人担忧的要数造船厂的状况了。所有的财力和人力大都花到船上去了,但这些船厂多数技术陈旧,管理落后,生产出来的都是老的产品。罗斯福认为,“这也是一种十分危险的情况,因为舰队如果没有更新的设备,就好像一个长着‘玻璃下巴’的拳击师,只要受到一次打击就一败涂地了。”
  同样,海军的管理机构自1842年起就基本上没有变化,陈规旧习严重,官僚主义盛行,工作效率极低。由将军或上校领导的这些司局,只知道争夺优先地位和经费,而不考虑相互协作和通盘的政策。公文长期旅行,在部内转来转去,缺乏严格的责任制,好像事无巨细,都要由部长或助理部长审批。有一次罗斯福给部长丹尼尔斯写了一封短笺,发泄了对官僚主义积郁多时的不满。“为购买8枚地毯钉,我已签署了正式申请(一式四份),谨此报上。”风趣幽默的丹尼尔斯复信道:“为何如此铺张?两枚足矣。”
  威尔逊挑选约瑟夫斯·丹尼尔斯来领导海军是出人意料的。他是促进农民利益的人民党人,又是和平主义者。他身穿皱皱巴巴的衣服,头戴毡帽,脖子上打个系绳的领带,使许多人误认为他是小镇上的乡巴佬。丹尼尔斯与新任命的国务卿布赖恩,都被认为是威尔逊内阁中最激进的成员。丹尼尔斯进入海军部时怀疑情绪很重,觉得高级将领们对他说的每一句话都不一定正确。而罗斯福则与丹尼尔斯截然木同。他长期以来就是阿尔弗雷德·马汉的信徒。马汉是极力鼓吹海军作用和主张建立强大海军的。罗斯福认为,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美国必须“具有最高效能的战斗力量”。
  罗斯福的呼吁和报告,在海军中引起震动。为了扭转海军落后的局面,他一面大声疾呼,一面脚踏实地地干起来。在以后的两年里,他走遍了东西海岸所有造船厂,决定对这些工厂进行改建、调整或者干脆撤销。为了使那些造船厂充分开工,并做到自力更生,他把那些具备条件的改为工业基地。这些措施使政府节省了大笔资金,造船厂成了自给自足、欣欣向荣的企业。由于这些工程效率高,计划周密,罗斯福赢得了“节约专家”的称号。
  此外,罗斯福还经过调查研究提出了一套采购供给品的有效办法;他把高级军官的提职晋级从论资排辈改为择优录用,从而提高了进港船舰的补给速度;他废止烦琐的公事程序;他声称要向外国购买装甲板,借此压低了美国企业家向政府开口的高昂价格;他发现溺水事故太多——不教海军士兵学会游泳显得荒唐可笑—一因此在舰队中设立游泳竞赛杯,大力宣传补救措施;他撰写论文,分析海军今昔和国际形势;他保护海军汽油储备……所有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海军素质和工作效率。
  罗斯福在海军部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除了威尔逊总统的信任外,也和“亲信”们的鼎力协助分不开。罗斯福上任不久,就把他的竞选顾问路易斯·豪调来任海军部秘书。豪的主要任务是搜集资料,有时为罗斯福和丹尼尔斯起草讲稿,处理海军人员的雇佣事务,督促落实建造舰只的重点项目,甚至调查海军所在城镇的卖淫及赌博问题。他还负责为罗斯福起草给选民的信,从政府那里为选区争几个邮政局长的职位,为报答一些民主党人而给他们安排在造船厂工作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提高罗斯福的形象,扩大政治影响,以便将来能向党魁墨菲和坦慕尼厅挑战。路易斯一心一意致力于罗斯福的事业,努力维护和提高他的声望。路易斯做任何事情都考虑到罗斯福的利益,他不地向罗斯福提出各式各样的建议。正像丹尼尔斯所说的;“他可以趴在地上让富兰克林·罗斯福从他身上踏过去。”
  罗斯福在华盛顿期间,路易斯·豪住在宾街一个公寓里,几乎每天早上都来找罗斯福,和他一起沿着康涅狄格大道步行到海军部上班。他们边走边谈,交换对各种问题的看法。有一次在步行上班的路上,豪在他最关心的一个问题上进一步向罗斯福阐明了自己的看法:关于海军内文职人员的合同的谈判,罗斯福应亲自过问。豪觉得10万多名文职雇员可以成为有力的政治武器,因而一再建议罗斯福要亲自同工会领导人打交道,而木要将业余时间全用在同阔朋友打高尔夫球上。后来罗斯福同劳工组织的接触,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弥补了一个很大的不足。到了他不再当海军助理部长时, 他可以夸口说,在他主管海军内劳工关系的7年半里,没有发生罢工和严重的停工事件。
  埃莉诺更是全力以赴支持丈夫的事业。她勇敢地担当起由于罗斯福的地位而带来的社交方面的重担。她说:“现在完全习惯了。我从没想过要问问我们该到什么地方去,该做什么,如何去做。我只知道,我们所要做的都是必需的,而我的任务就是把事情做好。”对罗斯福来说,埃莉诺既是夫人,又是秘书,而且还是顾问。她不时地提醒罗斯福需要处理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据菲利普斯回忆,一天吃早饭时,埃莉诺问起罗斯福是否已收到了某人的信。罗斯福一边喝着咖啡、吃着烤面包片,一边说信已收到了。
  “那么,你回信了吗?”
  “还没有,但是要回的。”
  “富兰克林,难道不应该立即回信吗?”
  “对,要立即回信。”
  这样,罗斯福立即写了一封回信。菲利普斯认为,要不是埃莉诺的催促,罗斯福准会把这事忘了。
  埃莉诺随丈夫来到华盛顿后,还注意同各方人士广泛联系。为此,她经常举行午餐会、茶会、招待会和晚宴,同时挨家挨户送名片,拜访海军军官家属。仅一个星期就拜访了60家,询问他们的家庭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开始时,埃莉诺凡事尽量自己做而不请社交秘书;但由于事情实在太多,最后不得不雇了一位年轻姑娘每周来干三个上午。这个姑娘名叫露西·佩奇·默塞尔。后来,罗斯福同她发生了暧昧关系,并因此导致了家庭的不和。
  露西当时23岁,像埃莉诺一样高,长得漂亮,性格活泼开朗。她出身于马里兰州卡罗尔家族的一支,后来败落了;但露西受过与罗斯福家一样的贵族教养。她小时候住在北街1761号,与她现在当社交秘书的罗斯福家隔不了几个门,在华盛顿和纽约社交界名单上也有她的名字。像露西这样家庭背景的年轻女子要想维持生活,办法不多,其中之一就是替别人当社交秘书。据罗斯福的传记作者内森·米勒介绍,露西很能干,做事利落,埃莉诺交办的事,总是很快就办得有条有理。她很得罗斯福夫妇的喜爱。就连罗斯福的母亲萨拉老夫人对露西也是称赞不止,在她写给儿媳妇的一封信里说:“默塞尔小姐到这儿来了,她真叫人喜爱,事事想得很周到,还挺崇拜你埃莉诺。”
  正当罗斯福在海军部的工作通过各个渠道顺利展开的时候,突然欧洲战云密布,震惊全球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在1914年夏天爆发了。这场战争是由于塞尔维亚两名爱国青年刺杀奥匈帝国皇储弗兰兹·斐迪南引起的。
  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国家在地中海沿岸和巴尔干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经过两次巴尔干战争,大大鼓舞和促进了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各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的运动。尤其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的斯拉夫人,强烈要求摆脱奥匈统治,与塞尔维亚合并,建立统一的国家。奥匈帝国为了摧毁塞尔维亚,便加紧对塞的作战准备。奥匈帝国的野心,得到了德国的大力支持。德国希望通过奥国打击塞尔维亚,以削弱俄国在巴尔干的势力。双方约定,一旦奥塞发生战争,如果俄国站在塞尔维亚方面进行干预,德国将支持奥国。
  奥国为了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决定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举行军事演习,把塞尔维亚作为假想敌。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弗兰兹·斐迪南决定亲自检阅这次演习,并选择在塞尔维亚每年都要纪念的“维多夫丹”国耻日,到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去巡视。裴迪南的目的,不仅是要显示奥匈帝国在1908年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以来对这两地区的统治权力,而且更主要是向塞尔维亚示威,打击塞尔维亚人民的反奥情绪。奥国的蓄意挑衅引起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极大的愤怒。一个定名为“不统一,毋宁死”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军人团体,决定刺杀斐迪南,以打击奥国侵略者的气焰。 6月28日,斐迪南检阅完军事演习后,惜同妻子乘敞篷汽车,在总督和市长陪同下,傲然自得地前往萨拉热窝市政厅。当车队行驶到闹市中心时,事先埋伏在路旁的波斯尼亚青年查卜林诺维奇冲上前去,向斐迪南乘坐的汽车投掷了一枚炸弹,但没命中,车队继续开往市政厅。当斐迪南夫妇参加完市政厅举行的欢迎仪式,乘车返回,行驶到一个街口的转弯处时,隐蔽在路旁的塞尔维亚族爱国青年加弗利尔·普林西普,快步上前、用手枪对准斐迪南夫妇连发两枪。这个狂妄、傲慢的帝国主义分子连同他的妻子当场被击毙。
  斐迪南是个臭名昭著的军国主义者,他的遇刺被人民群众视为对帝国主义战争狂人的一个惩罚。奥国把这一事件看作是侵吞塞尔维亚的好机会。从此,以英国、法国、俄国、塞尔维亚和意大利一方。以德国、奥国和土耳其等国为另一方的世界战争就这样爆发了。而且战争的规模愈来愈大,卷入的国家和地区也愈来愈多。
  大战爆发后,美国没有马上参战。美国政府从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采取了坐收渔利的政策。它指望交战列强在战争中相互削弱,最后由它来收拾残局,夺取世界霸权。 威尔逊在1914年8月4日发表了美国“中立”的声明。8月19日,他又假惺惺地发表了告美国人民书,要美国人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样做到不偏不倚”。美国用所谓“中立”的虚伪面纱巧妙地掩饰了它坐收渔人之利的政策。
  罗斯福由于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以及他认为德国对西半球怀有帝国主义野心,因而一直保持戒心,所以几乎从战争一开始他就采取了亲协约国的立场。他为英国部队登陆、阻止德国向比利时的挺进而兴高采烈。一天,罗斯福同英国大使塞西尔。赖斯爵士在大都会俱乐部共进午餐时,发现德国大使约翰·冯·伯恩斯托夫坐在邻近的一张餐桌旁,试图偷听他们的谈话。罗斯福说:“我完全清楚,要按我的主张办事,我就不那么中立。”罗斯福的这番话与威尔逊总统的主张是背道而驰的。
  1915年5月7日,英国丘纳德轮船公司的“露西塔尼亚”号客轮在爱尔兰附近海域被德国鱼雷击沉,使1195人葬身海底,激起了美国人民对德国的仇恨。但是,威尔逊为使美国不卷入战争,只发表了一个措词不太严厉的声明。为此,西奥多和富兰克林这两个罗斯福都十分不满,他们竭力主张要针锋相对。当时美国舆论分成两派,一派拥护西奥多·罗斯福,呼吁靠战争为美国的荣誉报仇雪恨,使世界免遭德国的主宰;另一派愿意为和平作出任何牺牲。站在中间的则是威尔逊总统,他好像被左右夹攻,无所适从,实际上在绞尽脑汁,寻找有利时机,为美国统治集团捞取最大的利益。
  到了1916年冬天,协约国的处境正明显地变得岌岌可危,德国人的气焰则相应地变得越发嚣张。富兰克林·罗斯福前去拜见总统,请求他为了美国的安全,下令把舰队从关塔那摩调回,作好战争准备。威尔逊听完了他的意见,最后斩钉截铁地说:“很遗憾,罗斯福先生,我不允许这么做。”
  “但我们已经到了战争的边缘,”罗斯福喊了起来,“我们可等不得啊!”
  威尔逊的下巴伸得很长,他说:“不,我不愿意调舰队北上。我们必须让世界舆论说出,美国在被迫参战以前,没有做任何一件给战争火上加油的事情。”
  当时,整个美国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闹得不可开交,但绝大多数美国人主张有备无患。富兰克林·罗斯福为了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不遗余力地进行工作。他四处游说,再次要求增加三万名海军现役人员,并建立一支20万人的海军。在群众舆论和形势的逼迫下,威尔逊向国会提出了扩军备战的计划,建议:增加陆军;扩大舰队和增加海军人员,建造商船、军舰;建立咨询委员会,以开发国内一切经济资源。根据威尔逊的建议,国会通过了1916年造舰计划,规定在三年内建造26艘各种不同类型军舰,总价值约5至6亿美元。1916年6月3日,国会批准了国防法,规定增加常备军和国民警卫队,在各大专院校内设立预备军官训练团。
  美国政府在进行了一系列参战准备工作之后,伺机直接参战。1917年初,在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之后, 协约国与中立国的船只遭受惨重损失。150艘德国潜艇,肆无忌惮,横冲直撞。1月份击沉商船181艘,2月份259艘,3月份325艘,4月份达423艘。丘吉尔当时发出哀叹:“爱尔兰西南的巨大海运线,正变成英国船舶的真正葬身之所。”美国“孟菲斯市”号、“伊利诺斯”号和“维吉伦提斯”号等10多艘船只也在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被德国潜艇击沉。在美国统治集团中又一次掀起了反德声浪。 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根据威尔逊的提议,分别于4月4日和6日通过了对德宣战决议。12月7日,美国又对奥匈帝国宣战。
  美国的参战,进一步打击了德奥集团,使整个军事形势向着有利于协约国方面转变。从美国向德国正式宣战之日起,罗斯福就立即着手执行动员海军的任务。他连续派出鱼雷艇前往英国,协同英国舰队在欧洲海面作战。1917年6月5日,34艘美国驱逐舰从昆斯敦出发, 参与大西洋上的反潜艇战。稍后,又有6艘战斗舰加入北海方面的英国海军,另有3艘开赴爱尔兰沿海。美国在布加勒斯特、直布罗陀、亚速尔群岛等地,都建立了专用的海军基地,以供美国的巡洋舰、潜水艇及其它舰船使用。至于陆军,宣战时,美国只有30万人。为了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从1917年5月18日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逐步动员了275万人加入正规军。除义务兵外,在国民警卫队、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中,还有志愿人员。到大战结束时,美国陆军差不多达到475万人,海军达到50万人。
  为了制止威胁最大的德国潜水艇,早在参战前,罗斯福就在酝酿一个富有想象力的计划。为什么非要在行无踪迹的汪洋大海捕捉这些机械鲨鱼?难道就不能把它们阻拦在巢穴里吗?这个计划要求在从奥克尼岛到挪威的北海咽喉处布下一道水雷网。经过与海军官兵的精心研究,他们发明了一种“布朗潜水炮”,它使北海水雷网的计划变得切实可行,因为靠蛛蜘网一样四面散开的致命的天线,每颗水雷的能爆区域就大得多了。只要船碰到一根铜丝,大炮就响了。布朗的这一发明,大大鼓舞了美国及其盟国海军的土气。北海水雷网于1918年春夏季布下,每颗水雷内装有300磅黄色炸药。 这道用高能炸药建造的波动长城,可以把德国潜艇部队拒之于公海之外。这在摧毁德国海军的土气方面起了有力的作用,使他们一服不振,从此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指挥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决非易事,为了增加实战经验,富兰克林·罗斯福决心到前线作一番视察。他说:“在华盛顿的每个海军部的头头,都应该亲自去看一看战争的进程,不然的话,就像一个在黑暗中下棋的棋手。”1918年6月9日,罗斯福乘坐一艘新下水服役的驱逐舰“戴尔”号,横渡大西洋,先后访问了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比利时。7月31日,罗斯福渡过英吉利海峡到了敦刻尔克,在那里头一次见到了战争所造成的破坏。这座小镇三年间几乎每夜都遭到轰炸,这里连一所完整的房屋也没有。在凡尔登要塞,罗斯福碰上了德军炮火的轰击。1916年,这里有近50万人在战争恐怖中死亡。在已被夷为平地的弗勒希村,罗斯福一行停下来想拍张照片,结果遭到德军炮火的猛烈袭击。战争对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重大损失,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最后,罗斯福到比利时的协约国占领区匆匆转了一趟,会见了比利时国王艾伯特,目睹了驱逐舰同一艘德国潜艇在沿海的一场战斗,并又一次遭到敌军炮火的轰击。尽管罗斯福精力充沛,但由于活动安排太紧、劳累过度而病倒了,发烧达华氏102度, 后来又导致肺炎,9月8日只好乘船回国。病愈后即提交了一份考察报告,建议对海军在国外的活动,进行大规模的改革。海军部长丹尼尔斯称罗斯福这一报告,“简明扼要,发人深思。”罗斯福再不能满足于办公室工作了,他要求总统接受自己的辞呈。但要实现他从军立战功的梦想已为时太晚了。威尔逊告诉罗斯福,战争即将结束。1918年11月11日,“结束战争的战争”打完了。
  大战给美国带来了巨额利润。大战结束时,美国的国外投资额达70亿美元。美国借战争机会,使世界上20个国家欠了美国的债,包括英国也欠它44亿美元的债款,从而使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同时,由于美国掌握了巨额世界黄金储备,因而加强了它在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市场上的控制地位,成了首屈一指的暴发户。大战期间,美国商船吨位增加了10倍,不但满足了海上运输的需要,而且为海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战争也使罗斯福这样一位资产阶级领导人受到了锻炼,为他日后进入白宫、特别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充当三军总司令,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正当罗斯福准备在政坛的竞技场上大干一场的时候,厄运却接连向他袭来。正是:好事多磨不遂愿,厄运袭来受熬煎。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书札情迷 | 武侠小说 | 言情小说 | 现代小说 | 科幻小说 | 纪实小说 | 军事小说
历史小说 | 古典小说 | 外国小说 | 港台小说 | 侦探小说 | 名家小说 | 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