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第六章 豪门寒士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对王莽来说,并不是什么荣耀,他刻意追求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奋斗,得到朝廷的赏识。
  ●陈老先生梦见自己的学生变成了吊睛猛虎朝他扑来,吓得他从床上摔了下来,连祖传的夜壶都打碎了。
  ●王莽在敦学坊里开始想象自己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美妙景象。
  ●陈参冲着王莽大叫:“咱们爷儿俩到底谁是老师?”


  成帝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夏日的某一天,长安城北横门大道上走来了一个青年。
  横门大道是长安城八条主要街道之一,道东道西各有一个商业区,东边的叫东市,占三个坊的范围,西边的自然就叫西市,却占了六个坊的范围。正因为有了这东西二市.城北虽然只是普通百姓聚居之处,却也显得十分繁华,“繁华”得有些嘈杂。
  可是那青年显然对这繁华的街景并不十分关注,匆匆的步履并未因为沿途市场里传来的叫卖声音而稍有滞留。
  天气很热,这青年穿的一件粗布儒袍已经被汗水湿透,但他固执地拒绝了道边树荫下习习凉气的诱惑,连歇歇脚落落汗的念头也不曾转过,仍是迈开大步一直前进。
  青年约莫十七八岁年纪,虽然被褥热的暑气和不断行走的疲倦夹击着,神色却很泰然,一双像鹰隼一样锐利有神的眼睛中,此刻正闪着兴奋的目光,看得出他对此行的目的十分向往,那张略嫌大了一点的嘴,也正愉快地咧着,不时浮起一丝笑意来。
  但是当他就快走到横门大道的尽头时,他再也笑不出来了。
  因为他看到马市的骡马栏里,现在正蜷伏着十几个衣衫褴楼的“人”!
  这些“人”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但一个个都被粗韧的麻绳捆绑着,蝟缩在马尿驴粪汇成的污秽中。如果不是那一双双眼睛里还在流露出只有人类才有的孤哀求助的情感,青年简直不敢贸然相信他们也是和自己一样的生灵,也是雄踞万灵之首的“人”。
  青年止住了脚步,内心排侧地看着这些可怜的人儿。
  “少爷,您看中哪一个?”
  一个充满阿谀的声音在青年耳边响起,青年转过头了,看见了那个油光满面的拍卖人,正站在马市中的一个土台上向他打着招呼。
  “你是在问我?”
  “那当然啦!小人一看您的气质,就知道您是个大主顾!怎么样,挑一个买回去?”
  “人也能买卖?”青年有些不解。
  “人?这些东西也能算人?他们是奴婢!奴婢当然可以买卖啦!”
  青年点点头:
  “这么说,他们是战俘了?我听老人们说过.有一年大汉和匈奴打仗,抓了许多俘虏,就是在长安的东市作为奴婢买卖的。”
  “对对,少爷您真有学问!”
  “可是,自从孝元皇帝送王昭君出塞和亲以后,已经有好多年没和匈奴开战了,这些战俘是从哪里来的?再说,看他们的衣着,相貌,倒像是咱大汉子民,有老有少,还有一些女娃娃,难道他们也是战俘?”
  “您说这个呀,实话跟您说吧!”拍卖人见青年仿佛有买的意思,当然不肯轻易放过这个主顾,便从上台于上跳下来,凑到青年身边:“他们都是长安城外祖辈务农的良民!”
  “良民?你好大的胆子,竟敢把良民当做奴婢买卖!”青年显然对大汉的律法有几分知晓,语气也很强硬。
  可是拍卖人也是胸有成竹:
  “少爷您别这么说!不错,大汉律法是不准鬻民为奴,可那是哪辈子的事啦?您说的以战俘为奴的事,是有过,可多少年不打仗了,上哪儿给您找战俘去?”
  “那也不能把良民当做奴婢呀!我知道,除了战俘之外,奴婢还有一种来源,就是因罪而被罚没入籍的犯人,想当年吴楚七五之乱,叛逆者的家属就都被没为奴婢……”
  “喷喷!看不出,少爷对这些事儿还真是门儿清!不过少爷.小人说话您别不爱听,象您这样的念书人,就是爱钻牛角尖!您说的那个,叫做‘官奴’,眼前这些,是‘私奴’,什么叫私奴您知道吗?年成不好,家里没吃的了,怎么办?借了高刊贷,驴打滚的利,还不上了,怎么办?不就得卖儿卖女给有钱大爷去当奴作婢呀!”
  青年又点点头:
  “如此说来,这些奴婢,或是年岁饥谨,或是受了高利贷之害,才在这里待价而沽的了?”
  拍卖人摇摇头:
  “这倒不是,今天这十几个,家境本来也还进得去,倒还没到揭不开锅、非得卖儿卖女的地步……”
  “那他们怎会自甘为奴?”
  “咳!这事说起来可是缺了大德了!少爷贵姓?”
  青年不解,怎么说的好好的问起贵姓来了?心中便有了三分戒意,略略沉吟:
  “嗯,这个,贱姓姚。”
  “那就好办了,说实在的,小人见您打城南过来,真怕您是城南那一家达官贵人的公子,更怕您姓王!”
  “姓王的有什么可怕?”
  “可怕倒不可怕,可是这几户人家,十几个男女,都是叫姓王的给害的!”
  青年精神一震:
  “姓王的害了他们?是哪个王家?又是怎样害的!”
  拍卖人伸手一捂少年的嘴:
  “我的小祖宗!您倒小声点!”
  他向四下望望,见骄阳下的大道上,并没有什么行人,这才竖起大拇指比划着:
  “还有哪个王家?当今王政君王太后的娘家,一日五侯的王家!一日五侯是怎么回事,少爷知道吗?”
  青年沉重地颔首:
  “略有所闻,月前皇上一日之间封了皇太后的五位兄弟为关内侯,有平阿侯谭、成都侯商、红阳侯立、曲阳侯根、高平侯逢时,我说得可对?”
  拍卖人连连点头:
  “对,对着呢!五侯一封,加上在这之前受封的几泣,初元元年的阳平侯王禁王老爷子,永光二年嗣侯的王凤,建始元年的安成侯王崇,您算算,王家出了多少位侯爷?八位!王家八侯,王八侯啊!”
  青年微微一笑:
  “以外成而被皇恩,大汉早有循例,这也算不得什么稀奇事。”
  “那是那是,谁让人家祖坟埋对了地方呢!要像我这样的,一辈子也甭想封侯,老老实实在这儿卖马卖驴得了!”
  “那也不见得,你现在不就有转机,开始卖奴卖婢了么?”
  拍卖人愧然一笑:
  “这算什么转机!奴婢跟牛马有什么两样,都是让人使唤的!”
  青年听了不太顺耳,便不软不硬地刺了他一下:
  “你就这么干下去,多卖几个奴婢,多积几分阴德,到时候保不准老天爷开眼,也封你个什么侯!”
  拍卖人满脸堆笑:
  “借您的吉言!不过,您这话说的不大对头,照你这么说,封侯的主儿都是积了阴德的?才不是呢我的少爷!您知道这十几个奴婢是怎么来的吗?就是曲阳侯王根王侯爷,仗着自己是国舅,硬是跑马圈地,把他们赖以为生的祖传几亩薄田给夺了去,才落得自卖为奴的!”
  青年人肩背一震,怒光从眼中迸出,却又转瞬即逝:
  “哦!有这种事!看来公侯之家也不尽是良善之辈……”
  “不尽是?少爷您是识文断字之人,恕小的斗胆,给您改上一改,变成‘尽不是’怎么样?”
  “改得好!这位兄台,在下尚有要事待办,告辞了!”
  “少爷别忙走,咱们聊了这半天,也算投缘,这么着,我便宜点儿,好歹您买一个回去?”
  青年摇摇头:
  “非者即幼,买来何用?”
  “青壮的,曲阳侯还留着自己使唤呢!您别瞧老的老小的小,老的他老实啊!小的他听话呀!我说少爷,您真就这么走了啊?您怎么也得侃侃价儿呀……”
  扭过头,对着饥渴交加的老幼奴婢,扬起手中皮鞭:
  “瞧你们这个窝囊劲儿!难怪我今天一直开不了张,谁愿意买你们这些打不起精神来的东西!得咧,我来给你们提提神儿吧!”
  手中皮鞭呼呼作响,便向老幼奴婢们身上抽去!
  一时间哀号连连,惹得走远了的青年人飞步赶回,一把托住拍卖人的右手:
  “你打他们就管用了?打坏了,你一个也卖不出去!”
  “哟,您心疼啦?心疼您都买走啊!多管闲事!”
  说着又要抢动皮鞭。
  青年叹口气,探手入怀,摸了摸从家里带出来的两锭银子,犹豫了一下,只取出一锭:
  “咳!人心如此,古风难求!也罢!我这里有一锭纹银,你拿去给他们买些吃食吧!”
  望着青年远去的背影,拍卖人掂掂那锭银子,哼了一声:
  “冤大头吧您了!给他们买吃食?我还自己留着灌猫尿哪!”
  青年离了马市,继续向北行去。
  马市的见闻,使他心头十分沉重,他想不到,受了皇恩的王家诸位候爷、竟会如此胡作非为,他庆幸刚才没有说出自己的真实名姓,但他又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愧疚,说实话,那两锭银子是老娘从牙缝里省出来,让他拜师用的,要不是看那几个奴婢实在可怜,他还真不愿意拿出一半来给那个令人生厌的家伙呢,鬼知道那家伙用这银子干什么去!
  早在成帝即位之前,他因为年龄渐长,不能再呆在宫里,便和老娘一起回到自己家中。
  家里的几位伯父叔父,都因为姑姑的关系被封了侯,搬到新建的侯府去了,只有他这一支.还在当年的老房子里委屈着。不过他觉得这样也好,他实在看不惯堂兄弟们那种飞扬跋扈的劲头,更不愿意和他们同流合污。“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荣耀,他刻意追求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奋斗,得到朝廷的赏识,得到社会的承认。
  这就是王莽。至少,在此时此刻,十八岁的王莽并没有打算借助王政君的裙带关系去谋取什么。否则,他也不会撇下寡居的母亲到城北来访名师求学了。
  是的,王莽这天的目的就是来访求一位叫做陈参的儒学大师,王莽知道,光靠在桂宫太于书房时的无师自通远不能把自己造成国家的栋梁之材,名师才能出高徒,自学成才在当时信息闭塞的社会中毕竟不太容易。
  陈参是沛郡人士,自幼饱读诗书,尤其在礼经一门上有深厚的造诣。但是老先生有着一切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的通病,“孤傲清高”。在他眼里,当前高踞庙堂的那帮家伙,一个个都是尸位素餐,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主儿。大汉天下让他们治理成今天这副德性,实在是令人齿冷。说句不吹牛的话,陈老先生是不愿出山,不愿跟那帮饭桶同朝为官罢了,否则,以他的满腹经纶,治理一个小小的大汉,还不是“那个什么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当然这只是老先生的心里话,从不问外界透露,他得给自己留点后路,万一遇上伯乐,咱这匹千里马还得为国效力不是?哪能眼看着国家一塌糊涂见死不救呢?
  可惜伯乐一直没有出现,千里马却“马齿徒长”,一天天接近了离退休年龄,我们的儒学大师只好暂时放下安邦治国的大任不去管它,在长安城北的“敦学坊”里开了一个小小的学塾,进行培养教育下一代的伟大工程。
  汉代的长安城,市政建设挺有特点,整座城市方正严整,街衢巷陌,平直通达。全城有八条主要街道,宽广平坦,都与城门相联,街道两侧的公私住宅.又组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生活小区,称作“坊”或“里”。坊有坊墙,四面各长一里,居民住在坊墙里面,不得向大街开门。坊墙四面辟有“阎门”,由专人负责按时开启,实行严格的门卫制度。入夜之后到天亮之前,居民是不能够在坊外街头从事任何未经允许的活动的,而且不论白天黑夜,除了规定的“坊市”之外,作为居民小区的“坊”、“里”不能进行商贸活动。哪象现在的一些大城市,舌头会打卷儿的主儿就在你家楼下煽呼那又腥又膻带着劣质孜然和变质羊肉的炭火,臭胳肢窝也似的烟气能呛得你“三个月不知肉味”;时不时还有或打扮入时或粗衫肥裤的小姐或大姐,顺着门缝给你塞进一袋化妆品或一包卫生巾或其他的什么东西,“欢迎品尝”;再不就是有黑脸大汉“啊吧啊吧”地叫着,挥舞着锃光瓦亮的切菜刀冲你比划,让你担心你家防盗门的牢固程度。那时候的长安城,整个儿就是一个军营,一个井然有序的军营——有一点集中营的意味。
  不过这种“集中营”似的“坊”、“里”制度,对于一心课徒的陈参陈老先生,却是再合适也不过了。他不用担心患有多动症的顽皮学童会念着一半儿的书就跑到街上去看耍猴,也不用担心走街串巷的货郎会吆喝着闯进学堂里来打断他摇头晃脑的讲课。学习,特别是不那么自觉的孩子的学习,必须有一个封闭式的良好环境。
  可是今天陈老先生自己却有点心神不定,领读的时候三句倒读错了五句——其中有两句是纠正之后仍没能读对,老先生脸皮一红,生怕学童们笑话自己不配为人师表。
  好在这些娃娃鉴别能力不强,对他的这些错误还没有精明到明察秋毫的地步,他们只知道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地跟着陈老先生晃脑袋,反正只要晃得齐了就可以不用挨戒尺,管他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还是“东屋西屋、两间厢房”呢!
  但老先生自己觉得过意不去,今天自己的确有点心不在焉,大概和昨天夜里那个莫名其妙的梦有点关系。
  昨夜的梦的确有点奇怪,老先生梦见自己的一个学生突然变成了一只吊睛猛虎,呜地一下扑了过来,把他从床上吓得摔在了地上,连祖传的夜壶都被打碎了。
  那可是西周的陶器,价值不菲呀!据说当年姜太公在渭溪垂钓,曾经用它盛过鱼饵,虽然怎么看它都更像一只夜壶,但姜太公未遇明主时家境贫寒,临时用夜壶充当重任也未必没有可能。
  由摔碎的夜壶又想到姜太公飞熊入梦的典故,进而又联想到昨夜的梦境,飞虎和飞熊都是一样的吉兆,说不定是预兆着有贵人临门呢!
  有了这种想法,陈老先生自然要把耳朵挂在门框上,一丝不苟地聆听着外面的动静。万一朝廷因为新皇登极,人才紧缺,急于搜罗野之遗贤去共振朝纲,自己错过来使可怨不得老天爷没有睁开三分眼!
  正在放心不下,正巧看见有一双眼睛正滴溜溜地盯着桌上的令牌乱转,老先生有了主意:
  “胡小毛,你又要上茅房?”
  胡小毛眼睛还是不离那块能够赋予学童轮流上厕所权力的宝口令牌,两手使劲儿攒着泉水欲喷的小鸡:
  “先生憋不住了,先生憋不住了!”
  “怎么讲话!不是先生憋不住,是你小子憋不住了!我怎么教的你们!”
  “是,你小子憋不住了,你小子要尿裤子了!”
  “真正朽木不可雕也!算了!先生看你憋的可怜,就把这块令牌发给你用!”
  “谢先生……”
  胡小毛抢过令牌,正要夺门而出。
  “报告先生!令牌不能给他!”
  “为什么?”
  “先生!胡小毛最自私,每次领了令牌,总要在茅房耗上半个时辰,害得别人都去不了!”
  “对!上次就是因为他垄断了令牌,害我拉了一裤子!”
  “不能给他……不能给他……”
  陈老先生点点头:
  “你们说他老是钻进茅房不出来对不对?这就对了,今天这令牌还真发对了人了,先生正是要他在大门口的茅房里给我盯着呢!胡小毛,你这次去,先生不求你多,两个时辰你得耗得住!”
  “哇!两个时辰?腿要蹲麻的哟!”
  “蠢材!谁让你总蹲着?先生是让你在茅房里头站着,留心进学堂的人,特别是贵人!先生早已料定,今日必有贵人来访,贵人一来。即刻禀报,不能有误!听明白了没有?”
  “听明白了,学生得令去者!”
  胡小毛一手擎令牌,一手解裤带,飞一样撞出门去。
  没过三秒钟,胡小毛就又撞了回来:
  “报……报告先生,贵,贵人驾到!”
  陈老先生差点没乐晕过去!赶紧扶帽子、抖袖子、理胡子、掸靴子,跌跌撞撞扑向门外:
  “贵人在哪里?贵人在哪里?”
  胡小毛用手一指:
  “那不就是,跪人,正跪着呢!先生,跪人在此,学生撒尿去了!”
  茅房里顿时山洪奔腾、骤雨突降。
  陈老先生鼻子差点气歪了,这是什么学问!“贵人”,就是跪着的人哪?
  既然迎出了门外.好歹也得盘桓几句:
  “你是何人?为何在我陈参门前长跪不起?”
  跪着那位姿式不变,口中却吐出略带沙哑的声音:
  “学生久慕先生大名,知先生乃当今之名士、饱学之鸿儒,特求先生将学生收入门墙列为桃李,学生愿追随先生执弟子礼!”
  陈老先生舒服得汗毛孔都张开了,心里一乐,就要上前扶起这位恭谦有礼的学生。
  不过且慢,既是当今名士、饱学鸿儒,怎么也得有点名士的矜持、鸿儒的派头,陈老先生的双手一沾“跪人”的身子,就改变了主意,只是搭在他的肩头,却不再继续扶的动作:
  “青年人,我陈参虽只是一介寒儒,以设学课徒为稻粱之谋,但却也不能逮着谁就收为弟子,不信你看看我这里的满园桃李,哪一个不是出类拔草百里挑一的?”
  “先生择徒严格,长安城谁个不知、哪个不晓?但不知先生择徒都有什么标准,要履行哪些手续?学生虽然不才,却也想斗胆一试,选中了,能入名士之门,投饱学之师,那是学生的造化;就是选不中,学生也好知道自己的差距,订立赶超的目标。”
  标准?手续?陈老先生倒还真没有认真想过,刚才只不过顺口一说,没想到这青年倒认起真来了,看起来将来真要好好研究研究,建立一套入学的严格制度。
  “标准么……第一条标准,就是要严遵师命,你看茅房里那一个,多听话!先生不让他出来,他就是被臭气薰死了也不敢出来!胡小毛,你出来吧!”
  叫了半天,却无人应声,先生正在奇怪,却见院内枣树上人影一晃,一篷杂青夹红的枣儿被胡小毛从树上扔了下来,不偏不倚地落了陈参一头。
  陈参尴尬一笑:
  “你看,这就是第二条标准了,要待师以礼。我的学生,有什么好东西都是想着先生,枣儿熟了,先请我尝鲜,怕我年岁大了腿脚不利索,他们上树摘给我吃……”
  青年也报以一笑:
  “这两条学生都能做到,而且保证后来者居上,不让学兄们专美于前。但不知先生择人以教,在学问上有什么特殊的要求没有?”
  陈参一拍脑袋:
  “当然有,当然有!这第三条标准,就是要天资聪慧,闻一知十!这也是收学生最要紧的!否则,收一大堆榆木疙瘩当学生,当老师的岂不要累死!”
  幸亏青年的提醒,陈参终于可以把握住主动性了:
  “下面我们谈谈入学手续问题,第一道手续,当然是入学考试了,考你点什么呢……先来对对子吧!对对子你知道吗?”
  “学生略知一二。天对地、雨对风,红花对绿叶、八戒对悟空……”
  “不简单哪!对对子也知道!听着,先生出题了。”
  屋里马上传来学童们嬉笑的声音:
  “上联是:二猿伐木深山内,小猢狲也敢对锯(句)?”
  “下联对:一马陷足泥沼中,老畜生怎样出蹄(题)!”
  陈参大怒:
  “泄露考题,罪不容诛!咱们不对这种老掉牙的,先生就以今日之事出个上联。”
  陈参看看跪着的青年,顿时文思泉涌,灵感迸发:
  “上联是:颓金山倒玉柱,小子因何低人半截?”
  上联出得的确俏皮,跪着自然是低人半截嘛,顺便又问了青年长跪不起的原因,充分体现了名士鸿儒的学识。可青年下联对得也很巧妙:
  “仗圣典启顽蒙,先生果然高我一头!”
  青年是在告诉陈参,我低人半截是因为先生您高我一头,这才要拜您为师哪。一顶不花钱的高帽子轻轻送上,弄得陈参心里痒痒的,十分受用,却不得不谦逊一番:
  “咳!半肩行李一张琴,浪迹江湖,皆云寒儒无大用!”
  “欸!三更灯火四壁书,经纬天地,谁道圣朝有遗贤?”青年再接再厉,又是一通马屁拍去。
  “妙哉!好一个‘谁道圣朝有遗贤’!孺子可教!后生可畏!老夫就收下你这个弟子了!”
  “多谢恩师!今后还望恩师不吝赐教!”
  “好了好了!将来你有了出息,老师我还要沾你的光呢!”陈参扶起青年,这才细细端详新弟子。
  只见他眉宇之间透出一股睿气,温文尔雅,气度不凡,不像胡小毛那一班市井顽童,心中顿生遐想:
  “说真格的,看你这副气质,不像是来自寻常人家,你不会是豪门贵胄、什么五侯的子弟吧?”
  “这……”青年一迟疑,想起方才在马市的经历,忙报上在路上想好的姓名:
  “弟子自姓姚,名叫姚莽,家境贫寒,哪是什么豪门贵胄……”
  陈参眼里闪过短暂的失望,当然很快就掩饰过去:
  “好!好!寒门出孝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老师我啊,还就喜欢寒门之家的孩子,唯其苦寒,才有梅花之香,才会发愤攻读……”
  姚莽却已看见那一瞬间陈老先生的表情,忙从怀中摸出那锭银子:
  “弟子虽然贫寒,贽见之礼却不敢怠慢,这锭银子……”
  “别说了别说了,老夫不是那种一切向钱看的俗儒,再说这锭银子交学费已经足够了。”
  “先生误会了,这锭银子不是学费,是弟子这一个月的用度之资,就是伙食费,弟子在您这儿念书,为了专心攻读,是要申请住校的。以后每个月都按照这个标准交。至于学费嘛,第一个学期的学费您看拿这个顶行不行?”
  说着,打开随身携来的书囊,从中取出一卷简册。
  “这是什么?名人字画?”
  姚莽笑而不答,缓缓展开。
  陈参不看则已,一看竟高兴得险些跳起来。
  “《周官经》!哎呀,奇主呀,奇宝!待我仔细观看!”
  陈参喜出望外,贪婪地翻看着这卷被他称为奇宝的简册。
  原来,《周官经》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沦语》、《孟子》,五经指《易经》、《诗经》、《书经》、《礼经》、《春秋》。《周官经》就属于《礼经》的范畴。对于《礼经》的弥指,历来有两种不尽相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指《仪礼》,这是春秋战国时一部分礼制的汇编,共计十七篇,有的则认为是指《周礼》,也称《周官经》,是周代官制和战国时各国制度的汇编,共计六篇。姚莽献给陈参当学费的,就是后者。
  其实,区区一部《周官经》,本身并没有太多珍奇之处,作为礼经专家的陈参,书房里就有好几部不同版本的。但陈参眼前的这部,可就的确弥足珍贵了,因为它是用“古文”书写的。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的汉代,图书典籍,都是依靠“手抄本”的方式流传,而且当时的文献载体,更是以竹简为主,辅之以部分布帛。蔡伦发明造纸术,还是东汉时候的事情,在我们这部小说之后许多年。这种载体和书写方式上的原因,再加上封建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使得当时的读书人十分难于得到他们想读的书籍,这当然会影响到学术的发展。秦始皇时,搞过一次著名的“焚书坑儒”,大批的图书典籍毁于一炬。但这次打击,还仅限于流传于民间的那些文献,秦始皇不愧是千古一帝,他身边自然不乏那些尊重知识、尊重文比的要臣,所以,还是有众多的典籍幸免于难,就珍藏在那座规模宏大的阿房宫里,作为皇家藏书被保存了下来。秦末战乱中.项羽这位“读书不成,学剑又不成,乃学万人敌”的西楚霸王率军攻入咸阳,一把火三个月不熄,不仅烧掉了那座令后人惋惜不已的阿房宫,也烧掉了宫中那些比华丽的建筑本身更为宝贵的图书文献。倒是刘邦手下有位能干的丞相萧何萧老夫子,因为出身是刀笔小吏,于过抄抄写写刻刻画画的营生,深知图书的来之不易,更明了马上得来的江山不能在马上安之的道理,在众将跑着颠着打着杀着去瓜分金银财帛的热闹当中,独具慧眼,冲到秦丞相、御史的办公楼里,抢出了那里的图书律令,这才好歹算是抢救了一部分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但那毕竟只是一小部分,对于构成一个庞大的、恨不得包罗万象的儒学系统来说,有点杯水车薪的意思。好在秦王扫六合的那阵子,更多地注意了掠夺物质财富,对于散落于六国民间的精神文明的结晶——图书,倒没有全数掠获、一网打尽。等到刘氏代秦、天下大定之后,历尽劫波的书生们,翻箱倒柜破壁凿垣,弄出了不少的未焚之书未湮之册,又拿来货与帝王家了。再加上当代儒家们根据记忆整理出来的另一部分典籍,刘氏王朝终于有了赖以治国安邦的经典,有了武定邦、文治国的本本。只是有一点还不那么尽如人意,这些从六国遗老那里搜求来的典籍文献,是用秦统一之前的六国文字写成的,也就是“古文经”,与汉代学者们整理出来的用秦统一之后的文字写成的“今文经”之间,不仅在写式上有差异,更主要的还在于对经文意义的解释上有着重大的分歧,以至于形成了几乎水火不相容的两大学派,互不相让。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经学派,在这场学术争论中明显地占了上风。他以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来解释孔子的学说,建立了完整的封建神学世界观,并使之成为武帝以后的统治思想。到了后来,这种天人感应的理论与日益泛滥的谶讯迷信穿了同一条裤子,使今文经学进一步宗教化、神学化。董仲舒对“君权神授说”作了新的论证,并进一步把灾异说理论化和系统比,他还依据“阳尊阴卑”的理论,建立起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对封建尊卑等级制度进行了合理性的论证,中国男人的脖子上,第一次被套上了政权、神权、族权三条绳索,而对于妇女,董老夫子则表现了格外的关注,待地多加了夫权这一条绳索。
  今文经学派的胜利,并不意味着古文经学派的消声匿迹,相反,后者在不得不退缩的同时,还在伺机进行反攻,而这种反攻最有利的武器之一,就是“古文经”本身的正宗本源地位。也正因为如此,陈参在得到姚莽献上的古文《周官经》之后。表现了异乎寻常的激动。
  他颤抖的手指在宝贝简册上抚摸着,喃喃地默读着简册上的字句,许久才想起询问这宝贝的来历:
  “你是怎样得到这件异宝的?”
  姚莽当然不愿意合盘托出,如实告诉老师这是他在表哥的书房里找到并一笔一划抄录下来的,那会暴露他的家族背景,他宁愿以一个寒门士子身份立于师门,他想,对于一位淡泊名利的鸿儒来说,出身寒门的学生也许才能得到更多的无保留的教诲。
  于是,姚莽撒了一个半真半假的谎:
  “这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弟子的一位远房亲戚凑巧向别人借了一部古文《周官经》,弟子认为,今文经颇多后人揣测附会之说,治学者仍当以古文经为正宗本源,因此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将《周官经》借来抄录。不过,由于弟子才疏学浅,只怕有抄录失谬之处,所以,特献与恩师,以冀甄别。”
  陈参不再追问这部《周官经》的来历,倒是颇为得意地告诉姚莽:
  “这就对了,这就对了!不是老师我吹牛,要论起治《礼》,老师倒敢跟当今天下任何一个儒流比试!这部《周官经》,老师今晚就准备秉烛夜读,如果没有什么转抄失谬之处,三天以后就可以它为教材,先给你传授周官之礼!不过你不要声张。这是老师我给你吃的小灶,你的那些师兄师弟们,现在还刚刚在念扫盲班,要是让他们知道你刚一入我师门就直逼礼经的核心理论,他们会群起反对这种特殊化的作法,罢课示威的!”
  “是!弟子将永铭不忘老师青眼惠顾之恩,一定以优异成绩,报答恩师!”
  三天之后,陈参果然不曾食言,开始向姚莽讲授古文礼经,而巨当真是背着同门师兄弟,单兵教练的。
  姚莽也委实聪明,对于老师的教导,真正是闻一知十,省了陈参不少心血、口舌,陈参暗自庆幸,这个弟子算是收对了、收着了。
  不过,陈参在庆幸自己的学说后继有人的同时,心底也还有一丝淡淡的阴影,而巳,这丝阴影也随着姚莽对学问领悟的日益深刻而逐渐变得浓重起来。
  有一天,陈参终于忍受不了阴影的压抑,对姚莽说出了心底的担忧。
  “姚莽,我看这古文礼经就学到这里吧,从明天起,咱们改课,讲授今文经。”
  “恩师,弟子顽冥,六篇《周官经》才学了四篇,有些地方也还未能全然明白,为什么要半途而废?而且弟子深知一老师您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古文礼经,现在您要改授今文经,莫非您不肯让弟子学到您的全部学术精华么?”
  陈参摇摇头:
  “不是老师我有意藏私,不肯把满腹学问倾囊相授。当今朝野上下,今文经盛行,士于如果想‘学而优则仕’,不学今文经是不行的,古文经虽为正源,可惜却是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当权者也不怎么提倡以古文经学作为安邦治国的理论基础,你知道,我们读书人,也是要讲一点功利主义的,苦心研究、发扬光大的一种理论,如果不能为当权者所用,这种理论又有什么实际意义?以你的聪明好学,完全可以在今文经学上取得较高的造诣,将来才有可能立身庙堂、治国安邦.老师我的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个教学计划的变更,应该说是既符合目前情况,又考虑了未来发展,是完全正确的!”
  姚莽想了想.心头突然闪过一丝灵感的火花:
  “恩师,弟子有一个想法.不知对不对?”
  “你说你说!老师我别的毛病没有,就是比较开明,比较虚心!你虽然是我的学生。但只要你说的对.老师是不会计较的!你说的办法如果切实可行,老师我也一定会愉快接受的!”
  “那好,弟子就斗胆了!弟子以为,古文今文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尖锐的冲突,严格说起来,应该是大同而小异,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兼收并蓄呢?而巨,作为治理国家的理论基础,只要能够达到富民强国的目的,就是好的,又何必非要自设羁绊,分什么古文今文呢?所以,弟子建议恩师以后可以同时讲授古文、今文两种经学,这样,弟子的眼界会更为开阔,思路也会更为灵活!将来一旦有机会跻身庙堂,参与安邦治国的决策活动,弟子同时适用古文、今文两种理论,一定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姚莽越说越起劲,他甚至开始想象,若干年后,自己古文、今文并用,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美妙景象。
  后来的事实证明,敦学坊里这个夸夸其谈的少年,在他当真大权在握的时候,的确在理论基础问题上是实践了自己少年时的诺言的,他的政治思想,的确是古文、今文兼收并蓄,采取了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他的暂时成功和最终失败,从思想理论基础上分析.和这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然这是后话。我们暂时不必因此去扫他的兴头,就让他先这么想、这么说、这么做去,而且,我们也不可能穿越两千年的历史隧道,去干涉他的所作所为,在历史问题上,我们永远只能是事唇诸葛亮。
  再说陈参,当时也是眼睛一亮:
  “奇才呀奇才!神童呀神童!一个黄口孺子,能有这个水平,简直匪夷所思!”
  大喊大叫一通之后,这位奇才的发现者兼神童的教育者,突然又泄了气:
  “唉!可惜这样的奇才、神童,却托生在寒门素族!不然的话,你倒真可以在安邦治国上大展一番身手呢!”
  姚莽有些糊涂:
  “恩师何出此言?”
  “你是年轻,不知道大汉的规矩!现在不像高皇帝那个时候了,那时候,人不分贵贱、士不问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就是如黥布那样的囚犯、象韩信那样的无赖,都可以博取功名、拜将封侯。可现如今,朝廷取士首重出身,寒门小子人微言轻,要想跻身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又谈何容易!姚莽啊姚莽,我看你别的也不用抱怨了,就抱怨自己没有一个好爸爸吧!”
  原来恩师是担心这个!姚莽暗暗一笑,心说你操这份心干什么?我这是没敢跟您说实话,我要是告诉您我是谁,保管您得乐掉下巴!
  “恩师不必为此事担忧!以弟子愚见,当今朝廷虽然用人原则上不利于寒门素族,但那是没到真正的用人之际!要是真到了节骨眼上,卖烧饼的没准也能位列三公四辅,怎么,您不信?弟子今天把话撂到这儿,用不了多少年,咱大汉准能涌现一批出身卑微的官员!您就等着瞧吧!再说了,能不能为朝廷所用,关键还在于自个儿的才能跟学问!您没听几百年以后那个爱喝酒的大诗人说过吗?‘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您用心地教,弟子我努力地学,咱们先把自身建设搞好,用不用,那只是个时间问题!”
  陈参也觉得这小子说得有那么点儿屁道理,点点头:
  “好吧!关于教学计划的民主讨论会到此结束,现在开始上课!”
  打这天起,师徒俩就开始尝试把古文、今文两种经学掺和在一起的教学实验,当然这种掺和,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践起来却有相当的难度.姚莽因此而整日闭门苦读,陈参也因此而放松了其他弟子的课程,敦学坊的教学秩序有些个不大妙呢!
  为了彻底整顿教学秩序,也为了能够倾注全部精力攻克二经归一的难题,陈参决定,除了姚莽之外,其他学生一律给假三个月,省得他们在这儿添乱,成天鸡飞狗跳。
  这一来,敦学坊陈氏学塾果然清静了许多。除了师徒俩的谆谆教诲声和孜孜苦读声之外,再也听不到别的什么噪音了,教学计划因此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了飞速的进展。
  但是——什么事都怕这个“但是”——但是有一天,这种宁静被一大堆乱七八糟的声音给无情地打破了,陈氏学塾外面人声嘈杂,大门被擂得山响,那架势,就像有一个团的鬼子进了村。
  陈参起初还以为是还乡团回来了,他怒气冲冲地走过去,大声训斥:
  “敲什么敲!不是讲好了放你们三个月的假,学费也免收了吗?平时老想着上课遛号,现在真给你们合法遛号的机会,你们倒不知道珍惜了?活见鬼!难道你们部见贤思齐,要学习姚莽的刻苦精神吗?”
  外面的人显然对老先生这一篇训教不明不白,擂门声如涛声依旧,还夹杂着车轮滚动声,马匹嘶鸣声、人众喧嚣声:
  “咕噜噜……咕噜噜……”
  “希聿聿……希聿聿……”
  “嘭咚咚……嘭咚咚……”
  陈参打开大门,立刻拥进来一位衣着华丽的贵公子,身后还带着不少青衣小帽的仆从家人。
  陈参傻了:
  “公子找谁?”
  “找谁?找我家兄弟!莽兄弟,别躲着啦,快出来,跟我们走!莽兄弟,王莽!”
  “什么王莽?这儿只有姚莽,没有王莽!”陈参简直莫名其妙。一个家丁模样的人呵斥着:
  “嘿!你这看门老头儿,别跟我们大爷揣着明白装糊涂!你以为我们都是白吃干饭的哪!告诉你,我们早就打听明白了,我们少爷就在这儿念书呢!快去把我们少爷请出来!”
  陈参气得花白胡于乱抖: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把我当成看门老头儿不说,还居然谬指我这儿有什么少爷!也不想想.我这学堂里要是有一个半个少爷,还能容你们这帮狗奴在这儿横行霸道惹事生非!”
  那家丁冲着身后一招呼:
  “嗨,哥儿几个,听见没有?这老帮菜敢骂咱们是狗奴!”
  “这他妈老家伙!”
  “给他点儿厉害的!”
  “对!不能饶了他!”
  起先那个家丁走过去,请示人群中那个贵公子:
  “大爷,小的们这可是为了您才挨的骂,咱们五侯王家,什么时候受过这个气?小的们就等您一声令下,教训教训这个老帮菜!”
  那贵公子的火也被扇起来了:
  “那老头儿!你骂他们是狗奴,那大爷我是什么?我不成了狗主啦?我说小的们,还楞着干什么?给老头儿松快松快!”
  如狼似虎一群恶奴,立马扑了上来。
  陈老先生一辈子哪儿见过这个,这真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了。可惜空怀满腹经纶,也只有束手待毙,急切之中,倒也没忘了喊出一句:
  “君子动口不动手!”
  这哪儿管用啊?那帮“狗奴”又不是君子,甚至连“小人”也算不上,他们不过是“狗奴”而已,狗仗人势的奴才。
  眼看着一代鸿“儒”就要蒙受奇耻大“辱”,“礼”学名家就要遭到无“礼”待遇,屋里那位实在躲不住了:
  “住手!不得对我恩师无礼!”
  姚莽终于现身。
  “哈哈哈哈!我的莽兄弟!我就知道,不使这一招你不肯出来!”
  贵公子洋洋得意,很为自己的计策深合用兵之道而感到自豪。
  姚莽上前见礼:
  “小弟王莽见过堂兄。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小弟的授业恩师,当代名儒陈参老先生。恩师,这位是弟子的堂兄,曲阳侯的世子王涉。”
  王涉大大咧咧冲陈参一揖:
  “陈老先生,晚生有礼了。嗨,我说你们几个,怎么还架着陈老先生不放?这是你们莽少爷的恩师!畜生。一点礼貌都不
  “大爷,小的们没怎么着陈老先生啊!您不是让小的们给陈老先生松快松快吗?我们这儿给他按摩呢?老先生,您感觉我们的手法怎么样?还挺专业的吧?”
  那几个恶徒马上换上奴颜,捏肩膀、捶腰眼,当真施行起按摩手法来了。
  姚莽,不,应该改过来了,王莽噗通一下,跪倒在陈参面前:
  “弟子欺骗恩师,诡称姓姚,实有苦衷,还望恩师恕罪!”
  陈参睁开老眼,重新打量自己的得意门生:
  “你当真是万岁爷的表弟?”
  “弟子正是王莽。”
  “王莽,姚莽,姚,嗯,有道理,有道理!我其实早就该想到,根据我的考证,你们东平陵老王家,是可以自称姓姚的!东平陵王家老祖宗是谁?是黄帝呀!黄帝姓姚氏,八世生虞舜,舜居于妫水之滨,故以妫为姓,在周武王的时候,封妫满于陈,十三世生陈完陈敬仲,陈敬仲出走到齐国,当了齐桓公的卿,以田为姓,十一世以后,田和代齐.三世称王,到了齐王建那一代,才被秦国所灭。项羽起兵,重封六国。齐王建的孙子安被封为济北王,大汉兴,济北王安失国,齐人才改口称为‘王家’。打从这儿起,你们才姓了王。王莽,看来你对你们家族这一大团盘根错节的宗谱线索也捯清楚了,不然,你也不会诡称姓姚啦!”
  “是,恩师果然博学广闻,弟子投师之时正是以鼻祖黄帝之姓为姓的。”
  “好!好!不过,你可知道姓与氏的区别?我告诉你啊,它是这么这么回子事……”
  师徒俩还要进一步研究姓氏学,一旁的王涉早耐不住了:
  “我说你们爷儿俩,就别捣腾那些个陈芝麻烂谷子啦!陈老先生,我王涉今儿个来,不为别的,就是想让您放我莽兄弟一天假,让他跟我去散散心。莽兄弟,你知道吗?我们曲阳候府这回又扩建了,哎哟那个漂亮啊!这不是,我们小哥儿几个都约好了,今儿个在曲阳侯府搞一个派对,庆贺庆贺,他们几个全去,我这是诗意来请你的!”
  陈参慨叹:
  “到底是手足情笃!王莽,这些日子你也够累的了,有道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嘛,老师我就放你一天假,去松弛松弛!”
  王莽却不同意:
  “我不去!恩师,弟子这两天刚对两经归一悟出点门道,正要趁热打铁!这一去,鬼知道要影啊我多少学习!堂兄,请恕小弟学业紧张,不能从命,请代我问候叔父,问候各位堂兄堂弟。拜拜了您哪!”
  一扭脸,回屋继续用功去者.把个王涉闪在当院,走又不是,留又不是。
  倒是陈参给了个台阶:
  “王少爷,令堂弟这两天正在攻关.也的确无暇分身,您没瞧见,我们爷儿俩这两天忙得要死,都四脚朝天了。要不咱改日吧,改日我带着他去看您?”
  也只好如此了,一帮人兴师动众而来,僵旗息鼓而去。
  陈参回到屋里,冲着王莽发脾气:
  “我说贤契呀,你也太不给人面子了,这可不合周礼呢?”
  王莽见老师气呼呼的样子,赶紧解释:
  “恩师错怪弟子了。弟子以为,真正有出息的人,不能靠着父辈的名声、地位,得自己努力去挣!所以,弟子当初才埋名隐姓前来投师,再说,弟子父亲早亡,人丁潦落,也没什么好指望的,唯一的指望,就是自己多学点本事,将来才能成大气候!我今天要是答应了涉堂兄,出去散一回心,明天,后天,别的堂兄堂弟来了,我是不是也得答应?一回又一回,必然溺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不能自拔.还谈什么学业有成?讲什么报效国家?我又没什么侯位好荫袭的,那么下去,最后准得变成一个一事无成而又贫困潦倒的穿不上纨裤的纨裤子弟!要真那么着,才是给师门丢脸呢?我今天给了堂兄面子,日后就得丢了您的面子,我不是不顾眼前的面子,而是想着往后的面子,这面子不是我一个人的面子,要面子就得不顾面子,这个面子那个面子,成绩优秀才顶有面子。弟子这么看待面子,您不会认为我不给你面子吧?”
  这一段绕口令,说得陈参也没了脾气:
  “咱们爷儿俩到底谁是老师?瞧你这一大套,比我讲课还利落。”
  ‘当然您是老师啊!弟子这一番话,其实都是您平时的教导,弟子不过是稍稍归纳了那么一下,把您要说的话替您说出来而已。”
  “是这话,是这话,老师就是这么想的!不过,贤契,一个人要想成才,自身的素质当然重要,可是这个机遇啦,这个方方面面的关系啦,也同样重要,也许更为重要!不是老师教你坏,教你怎么走后门、拉关系、搞不正之风,象这个你们家族的这种关系,还有你跟万岁这种关系,那都是必须发展、巩固的!这一点不引起贤契你的足够重视是绝对不行的,那将是你人生设计决策的最大失误!眼前就有例子啊!老师我怎么样?论学问不敢说天下第一,前十名总还排得上吧?论能力咱是没当过官儿,要是当了官的话,丞相咱是不敢想,弄个九卿什么的,也未必就比旁人干得次!官儿这东西。有什么难的?能豁出脸皮去就行!还就能干得好!咱不就是没关系、没后门吗?落得现在当个孩子王,还是无冕的——私学呀,都没领过营业执照!你说这关系、路子要紧不要紧?吃劲不吃劲?老弟呀,你太年轻啦!”
  陈参这一通关系学的论述,说得王莽是茅塞顿开,他决定,在适当的时机,一定要实践一下老师的理论。
  不过眼前呢,还是以学为主,安心读书吧!
  放过王莽在陈参的教导下茹苦攻读进行知识储备不表,让我们稍微轻松一下,去看看他的那些堂兄弟们,那些五侯弟子们,是怎样从事着与王莽的寒窗生涯截然不同的“伟大”事业的。
  史书有记载,“莽群兄弟皆将军五侯子。乘时奢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也就是说,王莽的这些堂兄弟们,仗着自己是将军、五侯的儿子,趁着有权有势的时候穷奢极欲,过着腐朽靡烂的生活,比着赛着,看谁的车子豪华高档,看谁的女人漂亮妖冶,看谁的享受刺激狂荡。
  且说曲阳侯王根的世子王涉,在敦学坊陈氏学塾堂兄弟王莽那儿碰了一鼻子灰,一肚子窝囊地上了他那辆豪华马车,喝令驭手:
  “打道回府!他妈的!”
  好在驭手对大爷的三字经早已理解透彻,知道这不是命令自己驶往王莽“他妈的”寒宅,缰绳一抖,马车轻快地顺着横门大道往南疾驰,直奔曲阳侯新落成的府第而去。
  吹上了扑面而来的凉风,王涉的心情才算稍微好了一些,王莽算什么?一个小书呆子!爱来不来!还是乘着马儿奔驰的当儿,先闭目养养神吧!今天这次聚会,还真是要耗费大爷不少精力呢!
  一想到马上就要举行的聚会,王涉的精神顿时亢奋起来,他催促着驭手:
  “快点,再快点!对,看见前面那驾马车了吗,追上它,超过去!”
  驭手车鞭抖起一声脆响,骏马撒开四蹄,飞也似地朝前腾马区。
  要说王涉这匹驾车的马.也算是神骏了,纯种的大宛马,号称追风骕骦。年前刚从西域花重金买来的,训练得也不错,跑起来又轻又快,再加上经过专门设计的轻车,王涉在车上根本感觉不到颠簸,只看见街道两旁的景物行云流水般地向后飞逝。
  前面那驾马车,起先是悠闲自得地驶行着,因此,很快就被王涉追上了。
  王涉探出身子一看,不是外人,是自己四伯父成都侯王商的世子堂兄王况。
  “况堂兄!你这是什么马,不灵光呀!”
  王况斜着眼:
  “涉兄弟,你走了眼啦!我这儿马,是皇上赐的御马,有名的大宛汗血马,比你那匹凡马强多了!”
  王涉讥讽地一笑:
  “御马!御马怎么跑不过我的凡马?”
  “什么跑不过,我是舍不得让它跑!真要跑起来,你就等着喝烟儿吧!”
  “吹牛!”
  “不信?不信咱们比比!”
  两位大少爷说着说着踏起来,当真就把这横门大道当做了奥运会的跑马场,要争一块金牌玩儿玩儿。好在长安城的大道足够宽敞,两车并驾齐驱也不在乎。
  一声令下,两驾马车冲出起跑线。
  王涉的“凡马”其实不凡,爆发力特强、初速甚快,一下子就赶出王况一个车身。
  王涉得意洋洋:
  “怎么样况堂兄!?别瞧你那是御马,照样得让我一头!”
  “这话不错,我是得先让你一头.我这马,前头要是没有可追的,还真提不起劲儿来!”
  正说话间,王涉的车又越出去有三五丈远.王况这才冲自己的驭手发话:
  “差不多了,让他见识见识咱们的汗血神驹!”
  驭手抬起鞭子,朝马臀上轻轻一敲,汗血神驹一声怒嘶,四蹄腾开。
  这一下可不得了,前面的王涉只觉得一团红云挟着雷电扑来,两车间的距离很快就缩短了。
  “快!快!别让他们追上来!”
  驭手鞭花连挽,呵斥声不绝于道。王涉的追风骕骦马鬃乍起,驭车飞驰。
  而汗血神驹更是威风,碗大的硕蹄踏地如雷.滚滚而来。
  两位少爷争强斗胜,可苦了各自那些随车步行的家丁仆从,一个个练起了马拉松.直累得口吐白沫,连呼爹唤娘的力气都没了。
  这两伙奴才好不容易稀稀拉拉跑到曲阳侯府,只见王况正以胜利者的姿态在那里揶揄他的堂弟王涉:
  “涉兄弟,不服气不行吧!你过来看看,看我这御赐汗血神驹的奇异之处!”
  王涉显然在刚才的角逐中落了败,脸色十分难看,但又不好对王况采取不理睬政策,毕竟他是自己的堂兄,再者,这一场赛马又是自己挑起的,于是忿忿地走了过去,嘴里还在说着硬话:
  “有什么奇异之处?不过就是跑得快那么一点呗!”
  可是当他走到汗血神驹近前时,他服气了,因为他看见,那汗血神驹的前肩膊处,正挂着几串鲜血。
  “这马如此舍命,真是不怕流血牺牲呢!”
  王况哈哈一笑:
  “涉兄弟真会开玩笑!你也是玩儿马的行家了,不会不知道大宛汗血马的来历吧?孝武皇帝大初四年春,贰师将军广利,领兵证伐大宛国,斩了大宛王,还缴获了大宛的国宝汗血马。我这匹汗血神驹,就是当年那匹汗血马的后代。这汗血马有一宗异处,疾驱之后,会从前肩膊流出汗来,你说的鲜血,其实就是它的汗,看着很像鲜血是不是?这就是汗血马三个字的出处。兄弟,你那匹追风骕驦,虽然也称得上是神骏,不过要跟汗血神驹一比,可就高下立见呢!”
  一番话说得王涉无言以对,今天这人可丢大了!
  他红着脸走到自己车前,从车上取下一柄铁锤,二话没说,照着让他丢人的追风骕骦的耳根就是一锤!
  追风骕骦连哼都没哼一声,叶通一下就栽倒了,再也没能爬起来。
  王况见状,也不十分惊讶,这种举动对于五侯子弟来说,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的。本来嘛!要么没有,要么就拥有最好的,一匹马,就算它价值连城,如果不能给主人脸上增光,留着它又有什么用处!
  王涉打死了重金买来的追风骕骦,心情反倒轻松起来:
  “哈哈,痛快,痛快!这就叫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况堂兄,请!咱们进去喝酒去!”

  ------------------
  小草扫校||中国读书网独家推出||http://www.cnread.net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书札情迷 | 武侠小说 | 言情小说 | 现代小说 | 科幻小说 | 纪实小说 | 军事小说
历史小说 | 古典小说 | 外国小说 | 港台小说 | 侦探小说 | 名家小说 | 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