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第一章 赵国风雨


  
  周昌亲自到长安,向刘邦报备此一紧急现象。他告诉皇帝,陈豨大规模养士,野心勃勃,又手握全国精兵,负责边防多年,位尊权重,恐有异变。

韩王信事件余波

  汉皇室成立以来,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一直缺乏一套较稳定的制度。
  当初晋封时,除楚王韩信外,几乎都只是对既有力量的承认而已,刘邦心中也有些心不甘情不愿。
  因此相互的信任非常不够。
  韩王信被迁到北方以来,心里便有一再被中央皇权欺压的感觉,但诸侯王和皇帝间缺乏较好的沟通管道,韩信只有向其亲信或部属透露心中的不满。
  但当这种声音进入刘邦的耳朵时,几乎都要“苍蝇变老虎”了,让刘邦对这位武勇强悍的诸侯王更是担心不已,最后逼得韩王信只好投入匈奴人的怀抱。
  刘邦御驾来征,原本乐观地以为顺便可解决匈奴的问题,想不到在平城遭到冒顿奇袭,险些丢掉了性命,不得不暂时撤军,让韩王信成功地高举叛变之旗。
  回途中,经过赵国,又因心情不佳,无心中得罪自己的女婿赵王张敖(张耳之子),让赵国宰相贯高非常不满,引发了另一波争端快速地酝酿中。
  利用冬季时塞北天气严寒,匈奴无法出兵之际,刘邦再度亲自出征,攻击韩王信留在塞内的余党,并在东垣地区将他们歼灭,使韩王信的力量暂时完全撤出了中国。
  刘邦的军队在班师回朝途中,预定停留在赵国的柏人县,或许上次的不愉快经验,使刘邦不想再到赵国京城去见张敖。
  不过在柏人宿夜的消息,仍然逃不过贯高的耳目,贯高乃安排敢死队数十名,潜藏在柏人行馆的厕所中,准备刺杀刘邦。
  当日黄昏时刻,刘邦本已进入柏人,但不知是何原因,心情一直不宁,或许是赵国的不愉快经验还在潜意识中作祟吧!
  他随意出口地问侍从道:
  “这个县叫什么名字?”
  侍从答道:“柏人。”
  刘邦心中一惊,直觉反应道:
  “柏人,此迫于人也,不吉。”
  乃下令队伍折回东垣行营。
  贯高的谋略意外地失败了,如同冒顿之言:
  “刘邦的天运尚在!”
  和亲政策,暂时解决匈奴问题
  匈奴的威胁一直仍是刘邦心中的定时炸弹。
  春夏季节,匈奴作战力最强,刘邦显然不愿和他们硬碰硬,所以大多要求樊哙采取坚守策略。
  秋天到了,刘邦便又回到洛阳,征召诸侯共同商议对抗匈奴的大计。
  这年,包括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赵王张敖、楚王刘交等大诸侯王都到了,大家共商北方的防务。
  但没有人有把握能有效地对抗匈奴。
  刘邦手下的确再也没有像韩信这种善于打大规模战争的高手,但刘邦也不可能再度起用韩信,否则匈奴虽可打败,刘氏的政权也要危险了。
  武的不行,只好用文的。
  对塞外民族最了解的,仍属刘敬第一。
  刘邦于是召见刘敬,询问意见。
  刘敬建议积极采用和解,他表示:
  “天下初定不久,士卒需要有较长期的休息,将领也需培训,才能有足够的作战力对付匈奴,在这以前用武力是很危险的。
  “况且冒顿这个人,非常凶狠残忍,连父亲都杀害,父亲的妃子也都被他抢夺了过来。对这种人只有讲实力,若向他说以仁义之道,无疑在对牛谈琴。
  “不过有一条计策,将可产生较长期的结果,只怕陛下无法采用!”
  刘邦问:“有什么好方法,倒可以说来听听!”
  刘敬回答:“陛下如果舍得将皇后所生的长公主,嫁给冒顿为妻,再馈赠以重礼为嫁奁,冒顿一定非常高兴,并会立之为阙氏。这样子生下来的孩子,便会成为冒顿的继承人。
  “日后,经常送他些中华的名贵特产,让冒顿松下警戒心,再教他们以中华的文化礼节,慢慢地他们便可接受我们的同化。
  “冒顿在的时候是陛下的女婿,死了以后更可以由陛下的孙子当单于,焉有外孙会和外祖父对抗的道理。这样久而久之,不用战争也可使匈奴臣服于我们。
  “依我对匈奴人的认识,如果陛下舍不得长公主,只肯以庶公主或宫室女代替,冒顿会感觉不够尊贵,而不肯亲近之,这样子策略就无法成功了!
  刘邦听了本有意采行,鲁元公主虽已许配给赵王张敖,却尚未过房。但吕后坚持反对,并日夜哭闹,不肯让鲁元到匈奴,刘邦拗不过,只好作罢。
  但刘邦仍由庶公主中(妃子所生之女儿),挑选姿色和气质较佳者假冒成长公主,由刘敬护送前往匈奴,和冒顿进行和亲谈判。
   
强化关中,分弱诸侯

  对刘敬而言,最关心的尚不是匈奴的和谈,而是关中防守能力的不足。
  当年,刘敬劝刘邦定都关中的长安,由于其他将领反对,这个建议差点胎死腹中。最后幸赖张良全力支持,才能够多数服从少数地败部复活,刘敬也因而获得刘邦长期的重用。
  因此,刘敬非常期望关中能够很快如同早年秦国时一般,拥有统治天下的实力。
  利用这次处理匈奴和亲工作,晋见刘邦的机会较多,刘敬决心劝告刘邦全力强化关中。
  虽然送出去的不是长公主,但刘敬还是巧妙地骗过了冒顿,完成一件漂亮的外交谈判。
  刘邦对能暂时化解匈奴的威胁感到非常高兴。
  自匈奴回国后,刘敬便立刻晋见刘邦。他强力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匈奴、河南白羊和楼烦等边疆国家,离我们的京城长安不过七百里不到,如果以轻骑兵的脚程,大约一天便可以攻到了。
  “关中自秦王室灭亡以来,居民减少很多,但这里土地肥沃,生产力强,其实拥有养活大量人口的实力。
  “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强大兴盛,主要都在于足够的人力。齐国当年的富强,全靠诸田氏的支持,楚国国力庞大,则是有昭氏、屈氏、景氏等三大族的支撑。
  “如今陛下虽然雄据关中,建立了政治中心,但关中的人口实在太少了,东方又有六国的强族,万一有什么风吹草动的变局,陛下都会很难应付的。
  “因此,微臣建议陛下应该先将六国王室后代及其豪族。名家迁徙到关中来。国内无事时,这是一股用以抵御外族坚强的力量,万一诸侯有变,又可以有足够的兵力进行东伐。
  “这才是强本弱末的最佳策略啊!”
  刘邦听了非常感动,除了立刻奖赏刘敬外,也即刻着手规划充实关中人口的计划。
  12月,乃迁徙齐国及楚国的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等五大族和六国豪杰名家到关中,并大兴农田水利、住宅,总共增添了十余万人口。
   
贯高阴谋泄露,赵王张敖遭殃

  这个月来,刘邦又到达洛阳,显然他对赵、代地区的防务仍然放心不下。
  也在这段期间,刘邦接到赵国宰相贯高阴谋刺杀皇帝的控告。
  贯高个性高傲、倔强,在赵国为相,得罪不少特权豪族。有些人得知他曾在柏人埋伏敢死队之事,便透过管道向刘邦密告。
  由于证据确凿,刘邦下令逮捕赵王张敖,以及所有参与谋叛的臣属。
  赵午等十余名主要分子,皆害怕受审,争先自杀而死。
  贯高听到此消息后,非常生气地表示:
  “是谁要你们自杀的啊?我们君王根本不知道这件事,如今他也被牵连了,你们却都争着赴死,那么还有谁能证明君王的清白呢?”
  贯高于是自动械系,并坐上密封的槛车,陪同张敖到长安受审。
  全案最重要的关键,在于赵王张敖是否曾经参与阴谋,也就是说这是诸侯造反的政治事件,还是仅属部分官员谋刺皇上的不法刑事事件。
  贯高表示一切责任都在自己,他对审判人员说道:
  “这只是我们几个人因为气愤而产生的个别阴谋,和我们的君王完全没有关系。”
  狱吏不相信他们的供言,乃施以笞刑,硬要他供出赵王指使的全部阴谋。
  鞑答了数千下后,贯高身上伤痕累累,已没有一处是完整的肌肤,但仍坚持自己才是指使者。
  吕后也担心事件会牵连到鲁元公主,数度向刘邦关说道:
  “我相信张敖不会干这种事的,他是我们的女婿,怎么可能会主使这谋杀皇上的阴谋呢?”
  刘邦听了,却很生气地表示:
  “不要忘了,张敖如果因这事件获得天下,你的女儿也是蒙其利的啊!”
   
所以不死,白张王不反出

  审判的重心,仍不放松地指向张敖。
  廷尉由于问不出结果来,只好向刘邦辞职。
  刘邦驳回辞呈,并表示:
  “硬的不行,不妨设法用熟悉的朋友,私下劝他说出真伪来。”
  中大夫泄公仗义表示:
  “臣的儿子和赵国的臣属素有交情,对这件事也曾私下探查过,他们大多认为这件事起于赵国臣于不忍心君王受到欺侮而产生的报复行为,确实并非赵王指使的叛乱事件。”
  刘邦经过这么长时间的侦查,心里也有所感,便派泄公为自己的代表,用私下探询的方法,设法向贯高问出真情来。
  泄公来到监狱,坐在贯高的竹床上,如同相知故交般地劝告贯高说出实情。他亲切地问道:
  “我相信赵王未参与阴谋,但你能否提出较有力的证据来。
  贯高泪流满面,叹息表示:
  “哪有人不爱惜自己的父母和妻子,我若自承主谋,罪夷三族,父母妻子家人均将受到诛杀,难道我会为了袒护君王,而牺牲我的家人吗?
  “君王的确是不知情,我不忍心牵连他,这确实是我们几个人的私下阴谋啊!”
  泄公便将贯高之言照实以报。
  刘邦也深为感动,便下令赦免张敖,但仍以纵容属下不忠朝廷之罪,废为宣平侯,而以代王刘如意继任为赵王。
  这个事件到此告一段落,但刘邦对贯高的负责勇气非常感动,有意赦免他,便再令泄公到监狱中,告诉贯高赵王已被释放的消息。
  贯高非常高兴道:
  “吾王真的已经出狱了吗?”
  泄公:“是真的!”
  贯高这才松了一口气,立刻跪拜谢恩。
  泄公:“皇上非常欣赏你的为人,也有意赦免你啊!”
  贯高叹息答道:
  “我所以忍受酷刑,一直到现在未死,就是为了证明赵王并无参与谋刺的阴谋啊!如今赵王已无罪,我的责任也完了,虽死也没有什么遗恨了。况且为人臣者有篡弑的罪名,又有何面目再事奉皇上呢?纵使皇上不杀我,我能无愧地苟存下来吗?”
  因而自裁而死。
  刘邦在听到泄公的报告后,也非常感动,不但赦免了其他人员,自己也暗自警惕,往后行为上不能再有欺侮失礼的现象。
   
新任赵王又有皇权继任问题

  贯高事件发生初期,刘邦曾下令赵国的臣属和宾客有坚持跟随张敖者,皆诛三族。
  赵国郎中田叔、孟舒乃剪掉头发,扮成奴隶模样跟随张敖于监狱中。
  及张敖赦免后,刘邦肯定田叔和孟舒等的忠诚,特别召见,并和他们讨论国家大事。想不到四叔和孟舒等人见解之精辟,远超过刘邦的朝廷大臣。
  于是刘邦将这些优秀的赵国臣属,全部拜为郡守和诸侯宰相。
  赵国谋叛阴影解除后,为了加强朝廷统理天下的能力,刘邦将中央政府的宰相萧何提升为相国,以象征其地位及权力更高于各诸侯宰相。
  未央宫建成后,刘邦置酒宴于前殿,亲自举杯为太上皇祝寿,并开玩笑表示:
  “以前大人常以我为无赖,不能治产业,未来一定不如二哥刘仲,今天看看我的事业和刘仲相比如何呢?”
  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全体大笑为乐。
  高祖10年(扣除楚汉相争4年,其实即位只有6年),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燕王卢绾、荆王刘贾、楚王刘交、齐王刘肥、长沙王吴芮均来朝,政治上尚算平和。
  5月,太上皇崩于栋阳宫,秋7月葬于栎阳北面的万年邑,楚王刘交、梁王彭越均前来送葬。这年政治上平静无事。
  贯高事件的余波总算逐渐远离了。
  赵王也由刘邦最喜欢的儿子如意出任,看来赵国的问题应逐渐趋向稳定。但实际上,另外一个更麻烦的问题,又在赵王如意的身上隐约地酝酿着。
  如意的母亲——出身定陶的戚姬——是刘邦晚年最喜爱的宠妃,加上赵王如意又生得活泼可爱,虽只有十岁却相当懂事,刘邦爱母及子,对如意也特别喜爱。
  吕后生的长子刘盈,个性心软又放不开,不若如意的胆大瀟洒。因此刘邦比较喜欢如意而逐渐疏远已经立为太子的刘盈,如意虽早已封王,其实仍长期被留在自己身边。
  刘邦经常到关东地区巡视,吕后则必须留在京城,所以便由戚姬作陪。利用这个机会,戚姬便经常向刘邦要求废立太子刘盈,以如意为太子。
  刘邦确实也有此意,便下朝议讨论。
  大臣们大多反对,只是不很坚持,也提不出什么强有力的理由。
  只有御史大夫周昌最为坚决,他强烈以为不可。
  周昌一向有口吃,讲话不流利,在朝议上又急又怒,便大声表示:
  “臣是讲不清楚其中道理,但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敢奉诏。”
  刘邦听了便笑了出来,并且暂时搁下这个议题。
  吕后这时候也在东厢,提心吊胆地聆听这场激烈的朝议。
  朝罢,吕后立刻主动前往拜见周昌,并跪下来感谢道:
  “没有先生的拼命支持,太子差一点就被废了!”
  这是赵王如意和太子刘盈间争夺继承权的第一回合;刘盈总算在暴风雨下,勉强过关了。
   
陈豨造反,恶化赵国问题

  赵王如意年纪太小,刘邦又担心自己岁数已大,可能无法照顾他成人,加上吕后个性强悍,恐如意遭到伤害,乃下议群臣,寻求万全之计。
  符玺御史赵尧建议为如意找一位强有力的宰相,以为辅佐,但这个人最好能得到吕后、太子和群臣的敬畏。
  刘邦问以哪个人最合适,赵尧建议由御史大夫周昌出任,因为这样子,在未来最容易保护如意的安全。
  于是刘邦以周昌出任赵国宰相,由赵尧接任御史大夫。
  但刘邦还是不放心,害怕吕后会设法对如意不利,为长期计,乃令周昌准备保护如意,正式赴赵国履任,以避免留在长安,遭到暗算。
  韩王信事件以后,刘邦留下樊哙在边防上负责赵、代等地区的军政大权。但樊哙是重臣,不宜长期在外。于是刘邦改派阳夏侯陈豨出任赵国相国,兼领赵、代两地军政。
  陈豨是非常有名的兵法家,本身文武全才,是刘邦手下少数善于独当一面的大将。
  但陈豨非常敬重淮阴侯韩信,他公开指称韩信为天下第一军事奇才,经常向韩信讨教历代战役的得失,相互切磋及成长。
  在受任为北方防务的驻守大将后,陈豨特别到淮阴侯府向韩信辞行,并向韩信请教策略。
  双方正式寒暄后,韩信似乎有难言之隐,乃伸手握住陈豨右手,以眼神暗示。陈豨会其意,便跟随韩信到庭问,屏退左右侍从,两人在庭中散步。
  走了一会儿,韩信仰天长叹道:
  “有些话,不知能不能跟你讲?”
  “悉听将军指示。”
  “陈兄目前的职位,可谓掌领天下精兵,身处天下重镇啊!虽然你目前深得陛下信任,算是陛下的幸臣,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会维持多久呢?”
  陈豨默然。
  韩信继续说道:
  “如果有人暗地里控告你拥兵叛变,第一次陛下有可能不相信。但若继续有人密告,第二次可能便会怀疑,如果继续再有人密告,陛下便会撤除你的兵权了。”
  陈豨点头表示同意。
  韩信便暧昧地表示:
  “到时候,你会怎么办呢?请记住必要时我可以在关中策应,则天下可图也。”
  陈豨知道韩信谋略高超,便回答道:
  “谨记将军之教诲。”
  周昌出任赵国宰相后,陈豨相国的职位便被撤销,行政方面改由赵国政府接办,陈豨只负责军事防务工作。这对雄才大略的陈豨,是个不小的打击。
  陈豨开始有了危机意识,他对周昌非常排斥,行为上也显得傲慢粗鲁。
  周昌又是位仔细的人,对此自然非常不满。
  和刘邦早年相同,陈豨最崇拜的人,是战国四公子之一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因此到边疆后,他立刻模仿信陵君的大规模养士作风。
  他每次由边疆返回赵国休想时,常有大批宾客跟随,车子多达千余乘,邯郸的官舍全部爆满,场面非常大,让负责行政的周昌头痛不已。
  加上陈豨态度不逊,引发不少赵国官员与陈豨宾客间的争执。
  周昌便亲自到长安,向刘邦报备此一紧急现象。他告诉皇帝,陈豨大规模养士,野心勃勃,又手握全国精兵,负责边防多年,位尊权重,恐有异变。
  刘邦一向也深知陈豨和韩信交情匪浅,便立刻派人调查陈豨在代、赵地区有否涉及不法情事。
  想不到回报的立刻有一箩筐,显然陈豨已建立了庞大的特权组织,并且有不少事都瞒着中央,自己便宜行事。
  陈豨自然也开始有所警觉,为求自保,他便积极和投奔匈奴的韩王信联系。韩王信也派出王黄、曼丘臣等人回应,设法引诱陈豨叛离汉王朝。
  此时正逢太子皇祭扫大典,刘邦便派使节召陈豨回关中述职,并参与大祭。陈豨恐回京受害,乃和王黄等联合,正式举兵造反。
   
赵地又陷入兵乱中

  陈豨军势强大,为安全计,周昌立刻保护如意,撤回关中。
  陈豨自立为代王,占有代国和赵国北方。
  配合韩王信原有人脉关系,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再度失陷在叛军的手中。
  刘邦决定御驾亲征。由于事出突然,诸侯军队加入远征军的不多,只有齐国部队迅速驰援。
  周昌虽撤离赵国,但邯郸的防务尚称稳固,陈豨的部队并未能占有这个北方最重要的城市。
  刘邦主力军顺利进入邯郸,另部署新防线。他看到陈豨部队并未利用空档大举南下,便笑着表示:
  “陈豨不能在初期的优势下占领邯郸,无法掌握漳水天险,可见其内部的实力不强,我认为这场战争我们赢定了。”
  周昌也跟着到达前线,他对刘邦建议道:
  “常山地区共有二十五城,居然一开始便有十五城陷落,郡守和都尉均未尽责,可诛杀之。”
  刘邦反问道:
  “郡守和都尉是否有响应叛军?”
  周昌:“这倒没有。”
  刘邦笑道:“这只是力量不够的后果啊!郡守和都尉并没有什么罪过。”
  于是刘邦又命令周昌,从赵国的官员中选择出四位可以带兵的将领,但周昌实在选不出,只好任意选择较资深的官员应付。
  刘邦一见,哭笑不得,便笑骂道:
  “就凭你们四个也能领军和陈豨相对抗吗?”
  四人自知无能,惶恐地伏地谢罪,刘邦仍将他们封为千户,各领有一个军团。
  左右亲侍幕僚觉得很奇怪,也搞不清楚刘邦的葫芦里卖些什么药,乃联合劝止道:
  “自从陛下人蜀、汉到征伐楚国以来,对将领的选派一向严谨,如今为何如此随便?他们四个人到底又有什么功劳呢?”
  刘邦解释道:
  “这你们就不懂了。陈豨造反,连续攻陷赵、代等地,我也曾以羽檄征求天下诸侯的援军,但到目前都没有人积极响应。看来,这次我们必须依赖赵国本身的子弟兵了。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对赵国臣属表示抚慰之意,怎么会去吝惜那四千户呢?”
  众将领醒悟,皆称赞刘邦的高见。
  不久,刘邦又探知陈豨阵营中的重要干部,不少都是商人出身,便高兴地表示:
  “这下子,我知道怎么来对付陈豨了。”
  于是他下令用大量钱财引诱陈豨的重要干部反正,果然有不少人阵前倒戈,双方势力的消长,也立刻呈现倒转的现象。
  刘邦断然采取的宽容政策,显然已发挥了实际的效果。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朝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建国初期为强化国家的力量,必须靠正确的规划。带兵作战,重点在虚实变化,所以要仰赖奇兵。但这都是“有为”的,只能用于一时。
  治理天下就不一样了。天下是大众的公器,不属于一族一家私有,所以奇正两法都不能适用,而需无为,以无事取天下。我们为什么会这样讲呢?理由如下:
  天下的禁令太多,人民动辄得咎,不能安心工作,所以必陷入贫穷。
  人民过分功利,权诈太多,欺骗争夺,国家便要陷入混乱中。
  人民太重视花俏,奇巧的物品愈来愈多,人的欲望愈形奢华,浪费也必愈多。
  为了应付这复杂的多欲社会,法令必也多于牛毛,繁苛混杂,人民反而容易在其中寻找法律漏洞,所以违法犯禁者反而更多。
  所以体道的圣人,深深体会,治理天下必须顺其自然,所谓我好无为,则人民会自成教化;我喜欢清静,则民情自然纯正,我不多事,不干预民生,人民会设法让自己富足,我没有私欲,人民也会自然朴实。
  刘邦出身楚地,班底也都来自南方,思考上多少较受道家影响。由关中东出争夺天下之际,刘邦在处事上不讲求繁文缛节,较富有容纳别人的力量。
  王陵曾认为刘邦善于和人共享天下,是他成功击败项羽最重要的原因。
  但拥有天下以后,刘邦长期居住于洛阳和长安,也大量接受他原先不喜欢的儒生的影响。如叔孙通订立朝廷礼仪,将“有为”拉到了最高峰;萧何建未央宫,以豪华壮丽来象征皇权,便是受到儒家和法家思想的重大影响。
  但这种作法,也是刘邦和诸侯王间,早年集团意识迅速消失的最主要原因。于是双方的忌讳增多,心理的不平和受到的大小伤害不断累积,最后便到达非出事不可的地步了。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书札情迷 | 武侠小说 | 言情小说 | 现代小说 | 科幻小说 | 纪实小说 | 军事小说
历史小说 | 古典小说 | 外国小说 | 港台小说 | 侦探小说 | 名家小说 | 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