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05

  
五问天:最神圣的地方为何也最丑恶?

  康熙十年冬,在北国古塔一个寒夜,江甫名士吴兆骞万万没有想到在流放十八年的荒蛮之地见到了好友顾贞观,两人抱头痛哭。当下,顾贞观对吴兆春许下诺言:五年之内,一定帮助好友重归江南故里和恢复名誉。素有“惊才绝艳”之称的吴兆窍感激之余,写下了一首充满悲愤和生死离别之感的《寄顾舍人书》:
  嗟乎,此札南飞,此身北,夜阑秉烛,恐遂无期,惟愿尺素
  时通,以上把臂,唱酬万里,敢坠斯言。顾贞观读罢,泪流满面,也挥毫写下《金缕曲》一首回赠:
  比似红颜多薄命,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
  包胥承一诺,盼乌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薄命长辞知
  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
  五年后的1681年,即康熙十五年,吴兆骞这位因涉顺治丁酉江南科场案的“要犯”已在塞北度过了二十三个春秋的江南才子,终因被康熙看中其横溢的才华而被释放。然而五十四岁的他,最后却因病去世于北京,未能回到他梦魂萦绕的故里。
  关于吴兆骞的恶运还得从头说起。
  满清入主中原后,为网罗天下知识分子,从顺治三年又重新恢复了中国历代进行的科举考试。从此几乎年年有考。由于封建科举考试是直接为朝廷所举行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便总会有人企图通过科场达到“一路连科”,“青云直上”和光耀祖宗、门第贴金的目的,万种科场腐败案也就相伴而生。江南名士吴兆骞生不逢时,碰上了清代最为罕见的一场科举案。
  前往江西主持科举考试的吏部考功司主事刘柞远,在行至陕西潼关时,有布政司人役孟经魁为生员高巍然等说情,说高等三人可以每人出两千两黄金贿买举人。这种事在封建社会的科举场上并不鲜见,但因顺治皇帝执政后,屡次严辞警告下官:倘若发现有人作案,当斩不恕。刘祚远慑于禁令,不仅不敢收受贿赂,相反将贿赂人锁拿,并奏皇帝严办。但仍有人并不像刘柞远那么听话,我行我素。于是触目惊心的顺治丁酉科场案终于发生了。
  首发案是顺天府的考官李振螂、张我朴等公开贪赃受贿,京官三品以上的子弟无一不取。可也有人花了钱却没取上的,于是投状叫冤。顺治皇帝气不可奈,当即下令对李振邺、张我朴等人“俱著立斩,家产没,父母兄弟妻子俱流徒尚阳堡”。在处决李、张等人的第二天,共达一百多涉案人被抄家流放。此案刚出不久,又有人告发江南乡试舞弊。顺治十四年八月,丁酉年江南乡试放榜后,许多江南名士榜上有名,但在中举榜上也有一些靠贿赂官员而上榜的,于是两江士子哗然。那些落第士子们群集江南贡院门前抗议。“有人还贴出一幅对联:‘孔方主试付钱神,(指主考官方犹和钱开宗),题义先分富与贫(考题中有《论语》“贫而无诌”一章)’。并且将门上‘贡院’两个大字的‘贡’字中间加了一个‘四’字,改成了‘卖’字;‘院’字用纸贴去耳字旁,变成了‘完’字,于是‘贡院’就成了‘卖完’。有人借考题发挥写了一首《黄莺儿》:‘命题在题中,轻贫士,重富翁。诗云、子曰全无用。切磋欠工,往来要通,其斯之谓方能中。告诸公,方人子贡,原是货殖家风。’其时,江南宁书坊中还刻了一部传奇小说《万金记》,以‘方’字去一点为‘万’,‘钱’字去边旁为‘金’,万、金二字,指的就是方犹、钱开宗二主考。书中极力描绘了科场中行贿通贿的情状,作品一直流传到京城,闹得人人尽知。”(见《江南贡院》,周道祥著)
  顺治皇帝得知江南科场丑事后,怒不可遏,当即下令:“方犹、钱开宗井同考试官,俱著革职,并速拿来京,严行详审。”为了鉴别案子真假,顺治皇帝决定亲自在北京主持复试该科江南中举的考生。参加复试者每人都身带刑具,由护军营军校持刀监视,每两名军士看守一位举人,气氛极其紧张。当时已值冬天,考场的举人们冻得浑身发抖,但也不敢吱声。瀛台复试,二十四人被罚停会试;十四人因文理不能,革去举人;只有七十四人准许参加会试。顺治一看结果,认定江南乡试有假,于是便下令将方、钱二人立即正法,其“妻子家产,籍没入官”,另外十八人也受到“责板四十,家产籍没入官,父母兄弟妻子一并流放到黑龙江的古塔处分”。顺治认定处理此案的刑部也不得力,一怒之下,革去了包括刑部尚书图海在内的一批官人的职务。此案中本来并无吴兆骞什么事,但这位江南名士看不惯上朝如此愚弄考生,特别是当他走进瀛台,看到考场像刑场的感觉后,当场交了白卷。这下可激怒了顺治皇帝,故也把他流放到古塔,且一去就是二十三年……
  吴兆骞这样的的命运在封建科举考试中并非鲜见,像他这样看不惯科场的真才实学者忿愤甩笔出场者大有人在。
  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总司令”、我国二十世纪新文化运动的主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之一的陈独秀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
  很多人可能还未必知道,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其实还是位封建科举考场出来的真正“秀才”呢!1896年,陈独秀以“古怪的方式对应了古怪的考题”,结果稀里糊涂当上了“秀才”。第二年,在哥哥的极力要求下,他到南京参加盛大的“江南乡试”,以图弄个状元当当。心不在焉的陈独秀对在著名的南京江南贡院三天科举考试印象极深,他在日后的《实庵自传》中有详情记述:“……我背了竹篮、书籍、文具、食粮、烧饭的锅炉和油布,已竭尽了生平的气力,若不是大哥代我领试卷,我便会在人丛中拼死。一进考棚,三魂吓掉了两魂半,每条十多丈长的考筒,都有几十或上百个号舍,号舍的大小仿佛现时的警察的岗棚,然而要低得多,个子长的站在里面要低头弯腰,这就是那时科举出身的大老以尝过‘矮屋’滋味自豪的‘矮屋’。矮屋里面七齐八不齐的砖墙,自然里外都不曾用石灰泥过,里面蜘蛛网的灰尘是满满的……坐进去拿一块板安放在面前,就算是写字台,睡起觉来不用说,就得坐在那里睡。那一年南京的天气,到了8月中旬还是奇热,大家热得都把油布挂起来遮住太阳光,号门紧对着高墙,中间是能容一人来往的长巷,上面露着一线天,大家挂上油布之后,连这一线天都见不着了,空气简直不通,每人都在对面的墙上挂起烧饭的锅炉,大家烧起饭来,再加上赤日当空,那条长巷便成了火巷……有一件事给我印象最深,考头场时,看见徐州大胖子,一条辫子盘在头顶上,全身一丝不挂。脚踏一双破鞋,手捧着试卷,在如火的长巷中走来走去,走着走着,上下大小的脑袋左右摇晃着,拖着怪声怪调地念他那得意的文章,念到得意之处,用力把大腿一拍,竖起大拇指叫道:‘好!今科必中也!’”
  正是这位“上下大小的脑袋左右摇晃”的徐胖子,使本来可能中状元榜眼的陈独秀,痴呆呆地看着眼前的情景而忘了应试一事。几十年后,陈独秀回忆起这段往事说道:“在这之后的一两个钟头里,我并非尽看他,乃是由他联想到所有考生的现状;由这些怪现状联想到这般两足动物得了志,国家和人民如何遭殃;因此又联想到所谓揄才大典,简直是隔几年把这班猴子狗熊搬出来,开一次动物展览会;因此又联想到国家一切制度,恐怕都有如此这般的毛病……这便是我由选学妖孽转变到康梁之最大动机。一两个钟头的冥想,决定了我个人往后几十年的行动。”
  《自述》中的陈独秀和吴兆骞两位名士在科场拒考,使前者的后半生产生过辉煌历史,后者则深受苦难。古人曰:科场如吃人的兽场。此比喻有两种含义,一说旧科举制度对考生身心的摧残,二说科举制度下,种种腐朽的勾当使广大真才实学者深受其害。然而,今人也有这样的话:自古考试森严,总有恶迹昭彰。
  也许在百姓心目中,能够端平一碗水,靠实力跨越人生命运新台阶的事非高考莫属了。正是由于大家对高考的这种认识,被称之为“国考”的中国高考,在百姓心目中越来越神圣。考生们吃尽苦中苦,熬过十几年寒窗之后,踏进考场的那一瞬间的无比紧张、激动,都是因为这一原因。然而,人们当然不会想到,在高考这一神圣的净土里,其实也从来就没有让很多百姓感到过真正意义上的放心一回。所以有位考生家长对我说:天下腐败者,惟在高考中做手脚的人最可恶!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高考,本不该有丑恶的现象出现,但既然是丑恶的东西,只要有机会与土壤,它便蠢蠢欲动,兴风作浪;高考中的腐败,则是直接使不该饱受落榜之苦的人失去了灿烂前程和一生辉煌。
  中国高考中的腐败源于封建社会留下的旧意识,始于“文革”中“群众推荐”加“组织选拔”的录取制度惯性。考察几千年中国走过的选录人才的历史,有两条线是非常清晰的,即靠推荐和考试。早期的封建社会和后期的封建社会都用过这两种方法。比起官官相佐,你拉我捧的推荐制度,科举考试更容易避免人为因素在录取人才上的舞弊现象。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世纪里,通过考试上大学是教育体制的举措,尤其是1977年恢复高考,其目的就是更公平地在同等条件下选拔人才,一改像“文革”中出现的那种谁有权。跟谁关系好就可以一步跨“龙门”的弊端。然而,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今天的新社会,那些营私舞弊现象从未断绝过。恢复高考的二十二年间,这类叫人憎恨的丑恶现象几乎年年都有,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与发展,营私舞弊的手段与方法也变得越来越可恶。
  我按不同时间采访过几位在不同方式下的高考受害者,他们的不平与悲愤经历典型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共同遭遇。
  第一位是汪海潮先生,他现在是上海绿谷集团公司的副总裁,生意场上玩得非常顺手。我们是在共同作为北京电视台一个节目的嘉宾时认识的。汪海潮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参加考试的,这位从小吃尽苦头的农家子弟,当年听说可以通过考试上大学的消息后,把地里干活的铁锄往田头一扔,飞步到过去的同学那儿借来一大包没头没尾的旧书就“啃”。后来他感觉非常好地走出了考场。但却一直没有等到入学通知书,他心急如焚地跑到教育局问,人家告诉他:“你是不是有什么亲戚历史上有问题?”汪海潮一听就像瘪了气的皮球——那时候“政治”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第一把尺子,汪海潮对那个教育局干部“呸”了一声,就发誓永远不再参加高考了,因为他后来得知正是他的“社会关系有历史问题”,而白白将自己获得的一个好大学“送给”另一位掌权的领导子女了。汪海潮幸运的是第二年他意外地获得了“解放”,邓小平同志及时发现了恢复高考后所出现的这一问题,一笔把“注意考生政治表现和社会关系”这一条从“考生条件”中给划掉了。
  第二位是河南王光明先生,他现在在一家计算机公司当老板。王光明本来是学文科的,到了大学毕业后才改行的。他改行是因为那年高考录取中遇到了一桩几乎让他毁灭生命的倒霉事。王光明参加高考是在80年代中期,那时高考已经相对规范,但竞争则比开始几年更激烈,特别是像河南这样的高考大省,每年的高考就是几十万考生的一场生死大战。王光明是其中的一名考场士兵。他报考的是河南大学中文系。河大在河南学子心目中算是圣殿般的地方,谁要是能考进去,就意味着毕业后可能到河南或者郑州的省府、市府里当干部呀!王光明考得不错,考分高出河南大学录取线30多分,母校的老师都为他高兴,因为他所在的小山村里能考上河南大学就算“状元”了。然而,王光明没有等到河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却等到了第二志愿的外省一所师范学院的录取书。其中的问题恰恰出在普通人并不了解的这个铁幕后面。
  他后来为此事跑到已经开了学的河南大学新生班调查过,从中了解到有几个学生的考分成绩在他之下,可人家为什么就进了河南大学呢?王光明因此不服,把那张外省的录取通知书往口袋里一塞,独自到县上、到省里的高招办,想问个究竟。那些高招办的老师不是躲着他,就是用“属于保密”而搪塞他。王光明就是不服,到省政府、省教委上访,也有领导给他批示,可最后还是查不出到底为何他王光明没被河南大学录取。几个月过去了,王光明一无所获,那所外省的师范学院也因为一直没见他报到而取消了他的学籍资格。
  之后,王光明上广东打了一年多工,与王光明同宿舍的一位甘肃籍小范师傅说,我的情况与你一样,为什么考上了没有被录取?那是人家在调档时做了手脚,比如你们河南大学在你们地区录取十个名额,按道理是论考分排队,但是有人与招生办的人有关系,他们就可以把分数在后面的人调在分高的人前面,就像排队买东西时有人“夹塞”了,挤掉的当然是像你我这样一没有关系、二没有权势的平民百姓嘛!原来如此!王光明气得咬牙切齿。小范师傅则笑笑道:这还只能算高考不正之风中的“小动作”,“大动作”你可能听都没听说过。王光明第一次从打工兄弟那儿听到了一些地区的“考官”和“领导”们互相串通一气,种种触目惊心的营私舞弊的传闻。
  想到自己的不幸经历,王光明此刻才有了改学计算机的念头。他有一个简单而朴素的愿望:录取提档要是用计算机处理,谁想做小动作也难,或者一查即清。两年后,王光明真的考进了某大学的计算机专业。他感到欣慰的是,不仅自己重新考上了大学,而且知道现在的高考录取中的提档等等都实现了计算机操作,使那些想利用职权做手脚的人,再也不那么容易得逞了。现代化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有效地避免了众多的王光明式的不幸遭遇的出现。
  我们对恢复高考二十二年来多少人走进了大学门有过精确的统计,但谁也没有对每年数十万、几百万的考生中,有多少人是通过非法手段走进大学这所圣殿的情况做过统计,当然也就没人关注过那些本该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却被种种腐败和丑恶现象所剥夺了的人又有多少了。一年一度的高考,是中国人必须经历的“年度战争”,在千万考生和几倍于这个数字的家长们,竭尽全力跨过“独木桥”的时候,也有人用出卖良心、出卖党性甚至出卖肉体所联结的黑色人造梯子越过了“独木桥”。有位采访对象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他现在的女儿在去年也参加了高考,巧的是他和他女儿两人都不同程度地被这种“黑色人造梯子”从独木桥上掀翻过。当年他被掀翻时还有原因可解——他在插队时虽然已是党员先进分子,公社革委会也将他作为知青的代表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但后来到了县上他就被刷了下来。半年后听说是一位副县长的女儿取代了他。“当时我真想自杀,真的。农村的生活实在太艰苦了,我不隐瞒自己在插队初期拼命表现积极有些是投机行为。”这位如今已在国家机关任“局座”的老兄不无坦诚地说道,“那时哪个知青不想离开农村回城?可路只有两条:一是顶替父母回城,二是争取被推荐上大学。现在觉得工农兵大学生不吃香了,但那时谁能进大学都是做梦的事。我那时有过被走后门挤下独木桥的痛楚感受,万没想到的是当我女儿考大学时,这种丑陋的社会腐败仍然非常猖獗,而且比以往的单个人塞塞纸条、走走后门要严重得多!
  “有些地区的招生部门和学校联起手来做,从中相互得到好处,并结成了一般情况下根本无法捣碎的‘舞弊长城’和铁索链。”他说他女儿去年第一志愿报的省某重点大学,以其高考分数进入了该校提档的前十几位。然而结果就是没有录取她。后来知道这个学校突然把十几个名额的“计划”指标从这个市“调拨”到了另一个市。为什么这样做?全因为某市与该校有一笔为数不薄的“私下交易”——你每年都给我些招生指标,我就多给你“捐献”些资金。最后倒霉就倒霉在像这位老兄的女儿一样的考生身上。很少有人注意高考中的这些“黑洞”。一些高校为什么年年在起劲地向教育部门要“自主”政策?说透了,其中有大大的“黑洞”存在!问题是,你还不好说,因为这是学校的“权利”。可是百姓心里也有杆秤:你的这种权利背后就是严重的腐败,或者让人看起来是“合理合法”的腐败!不惩治这种腐败,天堤旎容!
  由于“大官父亲笨儿子”总是存在的,于是该操心者总是层出不穷。而且现在有权人比过去那些“递张条子”、“走个后门”的老一辈腐败者来说要会用权得多。你这儿不是不录取吗?那好,我到他那儿——他那儿的录取分数线比你这儿低三五十分哩!说不定还能进“重点”。于是一到高考前的三四个月,那些省与省交界之处的各派出所工作十分繁忙——都在忙着为邻近的某某市长、某某局长的公子、闺女办迁户口手续!这样的“通力合作”两方有利:一边解决了难题,一边“引进”了人才且还有很丰厚的额外财政收入。
  老百姓没有门道也没有多少钱,所以他们的子女只好“落榜”。于是他们愤然:这样的“交易”算不算腐败?如果算腐败,那就也该天堤旎容!
  大官做大事,搞大腐败。小官也有小官的办法,可别小看啊!
  这几年小官干了不少让人们大开眼界的大腐败之事。
  比如1999年初,《中国青年报》两次披露山西两所大学查出了几十个假大学生。这样的事在十几年前是闻所未闻,现在竟什么事都冒出来了。
  第一起查出的是山西医大的郑彩云、杜海峰、赵建康、李霖君和梁泽民五位假大学生。山西省招生办考试中心的情况通报这样披露:
  郑彩云,原朔州市朔城区一中1998年应届毕业生,本人1998年7月在一中报名参加高考,考分470分。在高考报名接近尾声时,其父郑某持郑彩云的户口和其它有关证明及替考生照片到该城区二中,以郑彩云的名字报名。二中具体办理报名工作的谢万红在未核对有固炷料的情况下,按二中高中应届生对待接受其报名,并给办理了高中学生档案。替考者成绩567分。就这样,真郑彩云以“假郑彩云”的考分被山西医大录取。
  杜海峰,1998年在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报名参加考试,本人考分450分。其父杜应(平鲁区教委党委书记)为保证其子能上大学,便通过李林中学建档教师赵建华提供的档案,又持杜海平(杜海峰的别名)户籍证明、毕业生证书在区招办报了名。由于具体办事人孟山森把固旎严,没有核对考生照片是否同户籍等有关证件相符,使得内蒙籍替考生顺利参加了高考,成绩535分,被山西医大录取。
  另外三位假大学生赵建康、李霖君、梁泽民的造假情况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赵建康由其因病在家休学的哥哥赵建峰代替考试。哥俩替换更容易蒙混过关。
  有位山西的朋友说,有几千年黄河文化熏陶历史的晋国人,考试舞弊的“水平”之高是全国罕见的。其实,就全国范围而言,类似山西的舞弊现象不在少数,且有这样一个特征:越是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地区,这种冒名顶替造假现象越严重。
  在《中国青年报》披露上面这则丑闻的第二天,该报又披露了江西一起更大的高考冒名顶替事件。江西某国防科技工业学校的四个班中一下查出二十二个假学生!如一个叫“蒋礼虎”的96届44班学生,该生还是此班班长。他对记者的采访连隐瞒都不隐瞒!他说他真名叫周起文,是都阳县人。1996年参加全省统考后离录取线差几分,于是家里人就给了“教育办”的干部两千元钱,于是他周起文成了现在的“蒋礼虎”来到了这个学校。假蒋礼虎说他根本不认识真蒋礼虎,但他现在在学校的档案里都是真蒋礼虎的,连上面的照片都没有换。该校目前已经查出的二十多个假学生的情况基本与“蒋礼虎”一样,都是出钱或者有权者变花样让他们上了学。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这么不高明的造假活动,如果录取学校稍稍把工作做细一点,是绝对可以避免的,但这个学校没有那样做。原因虽不明,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某些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学校个别决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这些丑恶现象得以滋生、蔓延的根本原因所在。
  高考中的舞弊造假之风,如今就像我们经济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那种情况:上面大喊反腐败,下面腐败之风却非但丝毫没有收敛,反而贪污受贿的数额越来越大,顶风作案者层出不穷,这可能是当今中国的一大特色。1999年“国考”刚刚结束,震惊全国的一南一北的两大舞弊案即刻“浮出水面”:一是黑龙江望奎县二中高考十六份雷同卷牵出二十二个涉案人,主管副县长、教委主任、副主任、二中校长及考场教师,全套人马一起上阵作假舞弊,实属奇迹!南边的广东中考中发生考题泄密大案,几个校长为追求升学率,相互勾结,串通一气,造成两万六千多名考生重考的“国考”大案。这回广东清远的中考大舞弊,多多少少也使曾几度疯狂的该省某些地区高考顶替冒假的“小魁首们”有些小巫见大巫的感觉,着实暗地里欢欣了一番。
  为了考察“中国当代高考舞弊之怪现象”,我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录制室,又重新看了一遍1997年10月23日的《焦点访谈》。在这个以“偷梁换柱,法理难容”为题的节目里,披露了这样一件事:湖北省通城县原招生办副主任熊云鹤在任期间,利用修改考分考号、冒名顶替等卑劣手段,将其亲朋好友的子女送进学校,共作案十二起之多,涉及被冒名顶替的考生十五名。这一案件非常典型。熊云鹤利用职权,使一些本来拥有上大学机会的学子身怀终生遗恨。他的行为,大可叫人生出“千刀万剐方解此恨”之感。因为正是他的卑劣做法,使得那些本来满怀希冀的青年男女,从此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甚而走上一条完全相反的人生之路。当看到那位因人为“落榜”的女孩子不得不年少嫁人的凄凉情景,凡有些血性的人,都会愤怒诅咒熊云鹤这个喝考生血的无耻之徒。
  据教育部门与检察部门介绍,像湖北通城的熊云鹤这样借招生办负责人职务之便,在中考、高考中“做手脚”的人,几乎每年都有,就像经济领域中那些顶风犯罪的腐败分子一样,他们极端的自私利己主义思想,严重玷污和搅混了中国神圣的中考、高考殿堂,能让老百姓不愤怒吗?
  虽然这种企图借高考为个人私利大捞一把的败类们,早晚总会受到法律制裁,但是,法律虽然可以斩断那些伸向高考的“黑手”,但却难以抚平一颗颗受伤的心灵。
  白天德,一位现在不知是否还在人世间的身患绝症的中年庄稼汉。十五年前的那“黑色7月”之后,他以非常优秀的成绩考上了师范学院。他和全家人满怀喜悦地天天等候入学的喜报送达,可是没有,永远都没有……当上面我所说的那个《焦点访谈》节目播出后,勾起了这位庄稼汉“被秋雨浸泡了十几年的灰色记忆”,他从死亡的病榻上艰难地支持起已经被死神咀嚼得所剩无几的身子骨,用尽全部的力气,忿愤地写下了自己的那段亲身经历与日后的苦难:
  ……临近开学的日子,我还没有收到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而沉寂了几个月的天空终于蕴育了一场绵绵的秋雨。饱受暴晒的世界被清凉的秋雨洗涤得面目一新,连绵起伏的远山在靠微烟雨中愈显苍翠,空气中透着雨后特有的清爽。初秋的细雨给人以仲春时节的感觉,唤起人想要作诗的冲动。
  可是这雨下起来就没完没了。天空终日灰蒙蒙的,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一片迷茫的雨雾中。我有些坐立不安了,开始觉得这绵绵不绝的伙雨让我感到纳闷。我想这点雨不会阻隔我的录取通知!但除此之外,还会有什么原因呢?我的行李早已捆绑停当,静静地靠在冷清的墙角,无言地等待我出发的日子……
  雨一刻不停地下着,坚硬的土质路面被浸泡得松软,一搁脚就会陷进去。已经过了9月1日法定开学的日子,我依旧没有收到任何消息,父亲看出我的焦虑,安慰说,这样的学校开学要晚些时候。
  难捱的日子在这渐渐沥沥雨中一天一天捱过。我从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灰白枯槁的脸,感到这沉闷的天空简直要把我压垮。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死寂的等待,我的心情坏到了极点。
  终于、父亲再也无心上他的课,向邻居借了一柄伞和一双雨鞋出发了,他要步行六十公里才能到达县城。望着父亲在雨中蹒跚的样子,全家人不由得替他担心。
  惴惴不安地度过了两天,第三天早晨,父亲带着满身的泥泞冒雨赶了回来,裤腿开了大口子。看到父亲的脸,我的心猛地一沉,我实在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他此刻的表情。父亲满面疲惫,说话时尽量避开不看我,但那偶尔一瞥,饱含着父亲对儿子独有的关切。
  父亲从县城教育局一位熟人那里探知,我的档案根本未投,取代我的是教育局某副局长落榜的女儿。
  当父亲找到教育局,嗫嚅着询问那位副局长时,得到的竟是这样的一句答复:“你们工厂子弟好招工。”
  这就是理由!狼吃小羊的理由!仅仅是为了自己女儿的就业,便毫不客气地断送我的前程!
  父亲当时还没有从“右派”的阴影中彻底解脱出来,虽然在家像只虎,但在把握自己命运的局长大人面前不得不做只小羊羔。
  雨,依旧不停地下着,天气已经变得十分寒冷。
  我并没有哭。只是一头扎进冰冷的雨中,任凭刺骨的秋雨把我浇透。
  那场秋雨缠缠绵绵地下了四十多天。天放晴的时候,父亲决定让我复读。那时已是10月中旬了。此后他曾为这事去了一次省城,但回来后一句话也没讲,家里人也没有问。
  也许是我恐惧于每次回家向父母要钱时的痛苦,在勉强坚持一段时间重新读书后,我平生第一次违背了父亲的意愿,自动退学了。父亲没有为我的退学责备我。不久,上面来招工,我便成了工厂的一名合同工。
  然而我从此也落下了一毛病:每逢秋雨时,无论昼夜,我都无法呆在室内,总要独自徘徊在雨中,任秋雨把我淋湿。我的嘴里也总是哼着同样的一支曲子:茫茫的街头,错乱的脚步,走过的街头只有雨和露,寂寞的心情忍不住,何处是归路……这首本来是描写失意恋人的悲凉歌曲,却真正成了我此刻处境的真实写照。心灰意冷的我在寒风秋雨中孤独地咀嚼那种百般无助、万般无奈的滋味……
  但我一直都没有哭。
  只是当电视台的记者采访那位与我同命运的女同学,她泣不成声地说了一句“熊云鹤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时,我禁不住泪流满面……
  感谢上帝使熊云鹤的卑鄙行径大白于天下,也感谢通城县有固炜门为那几位被冒名顶替的同学作了“适当安排工作和学习”的补偿。我祝愿这些弟弟妹妹们能奋起直追,把失去的尽可能地找回来。
  可是对于我呢?我已是一个身患绝症、早已把遗书锁在抽屉里的垂危病人,就连这篇短文也是我耗费了许多精力才完成的。我无视目前沸沸扬扬的“下岗择业”,因为我现在惟一能做的就是运用全部的精力来应付死神的侵袭。我最大的遗憾是自己今生没有从事梦寐以求的教师职业,“做一个比父亲强的优秀教师”,也真正成为我的理想之“梦”。
  我无意也无力再去追究什么,只希望那位副局长的女儿没有辜负我十年寒窗的辛苦,一直坚守在“教师”这个我难以企及的岗位上,并且做出不菲的成绩。
  窗外的雨越下越大,但我已无力再出动接受它的洗礼。我突然记起,那年暑假的劳动并没有挣到一分钱,那场罕见的秋雨毁了所有的灰窑,杨树叶并未枯黄就落了,是秋雨后那场突降的霜冻促成的。
  我想:那就是我。
  我几次与山西省团委和《山西青年》联系,想打听白天德的近况,但一直没有消息。有人说他已经在一年多前去世了,有人说他还在作死亡前的最后挣扎。可我知道,不管什么情况,对一位身患绝症者来说,前景总是一个。人都有一死,白天德并不怕死,只是十五年前那位教育局副局长在招生时伸出的一只“黑手”,深深地害苦了白天德及他父亲和全家人。不知那位局长大人能否知道这一切,倘若知道的话,是否良心上该有所醒悟。因为你在给自己女儿留下光明的时候,怎么会没有想到另一位青年将被你推向黑暗的深渊!
  白天德本来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而且从他的文笔来看,他还可能成为一名不错的作家,然而现在他什么都不可能是了,连宝贵的生命都将无情地被剥夺了。像他这样因高考而遭受飞来之祸的人并不少,但愿那些置别人于死地而为自己营私的人能良心发现,免得哪一日遭遇报应!


  ------------------
  小草扫校||中国读书网独家推出||http://www.cnread.net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书札情迷 | 武侠小说 | 言情小说 | 现代小说 | 科幻小说 | 纪实小说 | 军事小说
历史小说 | 古典小说 | 外国小说 | 港台小说 | 侦探小说 | 名家小说 | 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