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昭君不肯向画师行贿,被毛延寿点破画像,果然,未能入选近侍君王。选美事毕,昭君搬出芙蓉馆,住进一栋普通宫女居住的,冷落僻静的离宫、别馆。
  她心中无限幽怨,想不到在宫闱之中,皇帝身边,会发生这种卑污的事情;小人如此弄权,圣聪如此不明。圣人有言:齐家、治国、平天下。后宫者,帝家也。后宫尚且秽乱如此,何以治国、平天下?
  昭君身居寂寥冷落的离宫,耳听萧瑟秋风,眼看御苑之内叶殚林残,诸种忧怨齐集心头,不免援笔写下一首《怨旷思》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
  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羽毛,形容生光。
  既得升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残。
  志念抑沉,不得颌颃。
  虽得委食,心有彷徨。
  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
  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道悠且长。
  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春花秋月等闲度,时光茬苒又一年,转眼已是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三十三年)春天。
  王昭君以掖庭待召的身份住在建章宫内一座别馆里,倏然已是三年。年年待召,年年不见皇帝召幸。御苑柳绿,联想起三年前初辞家乡,抛别父母兄弟西行之时,也是桃红柳绿、香溪水满的春天。如今春色依旧,故乡迢遥人万里。皇宫帝苑,天上人间,怎比得上长江边香溪畔家乡四时风光明媚。
  昭君不免从粉墙之上取下檀木琵琶,和着琴声,情意深长地唱起一首思念家乡四时景物的《香溪四时歌》:
  
  莺啼绿柳弄,春晴晓日鸣。
  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红炉寿炭及,寒冬遇雪茫。

  这是一首赞美家乡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拆字诗”,第二遍时,昭君曼声唱道:
  
  莺啼绿,柳弄春晴晓日鸣。
  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红炉寿,炭及寒冬遇雪茫。

  第三遍昭君又变化字句,柔声深情地唱道:
  
  莺啼绿柳弄春晴,晓日鸣。
  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红炉寿炭及寒冬,遇雪茫。

  昭君轻弹琵琶,回肠百折地将家乡四季景物歌,拆字变化,连唱三迭。唱着唱着不禁两泪长流,失声呜咽起来。
  门外一个女子驻足伫听,听到动情之处,也不免触动心事,流下泪来。
  门外的女子便是沈瑶,她和昭君命运相同,三年来二人一直相伴相怜。只要一有闲暇,沈瑶便到昭君居住的别馆来,或促膝谈心,或相对弈棋、品琴,以打发宫中无尽的寂寥的日子。今天,她本是来告诉昭君一个消息的,可是,来到别馆门前,听了昭君无限缠绵的思乡琴曲,她却犹豫起来了:昭君正在凄切之时,怎好以这样一个消息去给她增添新的烦恼呢?
  沈瑶在别馆前的小径上徘徊再三,心想,这是一件关系昭君未来命运的大事,迫在眉睫,不能不及时和她通个信息。想到这里,沈瑶狠了狠心,举起素手,握住别馆油漆剥落的大门上的,有着铜锈微斑的兽头门环,轻轻地叩了三下。
  周围是那样僻静、冷落,叩门声格外清越入耳。每叩三记,执着而不急促,昭君一听便知道是沈瑶来了,连忙放下手中琵琶前去开门。
  沈瑶进门,只见昭君脸上犹带泪痕,执着她的手,同情地说:
  “姑娘,又伤心了?”
  昭君强颜为笑,说:“没什么。适才看见宫庭柳绿,不觉想起家乡四时景色,弹琴唱了支《香溪四时歌》。开始只想赞美家乡回季景物瑰丽,谁想唱着唱着终于勾起了乡思……”
  说到这里,昭君黯然低下了头。
  二人携手,且说且行,不觉来到内室,促膝坐下,相对默然半晌,沈瑶沉吟说:
  “适才我听宫人传说一个消息,和姑娘有关,不知该不该说给姑娘听。”
  昭君说:“姑姑但说无妨。”
  沈瑶说:“官中纷纷传说,匈奴呼韩邪单于,自请入朝,所奏诏准,已自塞外启行,来到长安。连年来匈奴五个单于争夺王位,汉助呼韩邪单于平定内乱,夺得王位。呼韩邪单于感汉之恩,此次朝见,面乞和亲,愿为汉婿。圣上也想与匈奴修好,慨然允诺,仿前朝和亲故事,取后宫未曾召幸的女子,充作公主,出嫁单于。谁知那毛延寿伤天害理,作恶到底,又将姑娘的画像挑了出来,献给了呼韩邪单于……”
  “啊,有这等事?!”昭君平日闭门读书、弹琴,足不窥户,想不到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此事圣上已经准充。那呼韩邪单于但得汉家公主为妻,自然心满意足,无可挑剔。听说此事就这样定了。姑娘平日两耳不闻窗外事,只怕还蒙在鼓里,所以特来通个音信。”
  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无异晴天霹雳。刚才昭君还在唱《香溪四时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只恨长安、归州,关山迢递人千里;想不到几天之后,更要辞别国门,远适塞北大漠,从此身为异域人。昭君双泪长流,默念着:毛延寿呀、毛延寿,你逼人太甚!昭君呀、昭君,你前生作了什么孽,为何今生今世命途如此多蹇……
  沈瑶见昭君伤心流泪,也不觉潸然泪下,安慰昭君说:
  “昭君姑娘,事已至此,伤心无益。圣意已决,帝命难违,只好作远行的准备吧。这几年,沈瑶与姑娘朝夕与共,相伴相怜。现在,姑娘突然又遭此变故,沈瑶岂忍心离开姑娘,让姑娘独自一个远适塞外?我要向皇上请命,陪着姑娘一起远行,大漠异域也好有个伴。”
  昭君却说:“姑姑关切,昭君铭感不尽。然而,姑姑遭际已是不幸,昭君又怎忍心再加累于你?”
  昭君一再推让,沈瑶却执意与昭君命运相共,要让掖庭女官转奏皇上,请求作为陪嫁宫娥,随昭君一起出塞。二人相互慰藉,又促膝闲话了一阵,沈瑶才告辞离去。
  沈瑶走了,但是昭君思想仍然平静不下来。她登楼远望,看不见数千里外的家乡,只看见太液池上绿水漪漪。当年爹娘送女西行,虽然如剜却心头一块肉一样难舍难分,却也还指望着女儿此去后宫,得幸君王,一生有个好的归宿。那个痴情厚道的小伙子朱平,强掩住内心情愫,却衷心祝福她风翼高翔,前途无量。自己也曾有过朦胧的憧憬,有朝一日得侍君王,也像故里先哲屈原姐弟一样,劝谏君王多行善政,以清朝政,以拯民艰。
  然而,眼前的现实与自己的憧憬,与朱平哥的祝愿相距多么远啊;而爹娘送女西行时指望的好归宿又在哪里?
  归宿,归宿,何处是此生的归宿?太液池上绿水漪漪,也许那里才是最好的归宿。纵身一跃,虽然暂时打破了湖面的平静,然而,顷刻间便会波平浪息;湖水如绿丝绒帷幕重新拉上,从此一了百了,一切尘世的俗念和烦恼,都被这绿色的帷幕隔断。
  不!不能如此草草了此一生。那更是辜负了爹娘的期望,辜负了朱平哥和众乡亲临行前的祝愿,也有负于从小珍藏在心的抱负和憧憬。更其不然的是,如此便是轻易放过了毛延寿那群斗筲小人!
  想起毛延寿这些卑劣狠毒的斗筲小人,昭君不禁柳眉倒竖,义愤填膺。昭君啊昭君,你枉有一副花容玉貌,你枉读了满腹诗书,你枉自心比天高;临到好佞小人构陷整治,却束手无策……
  昭君忽然想到:毛延寿怕我留在后宫,终是祸根,难免有一天被君王看见,泄露了他的奸计,因此又设计将我遣送匈奴,以除后患。我何不将计就计,趁此机会,要求朝见君王一面,然后远出塞外。只要能面见君王,我就能在御驾之前,揭穿毛延寿索贿罔上,点破画像,构陷于我的奸计。如若皇上能辨明是非,诛除索贿欺君的小人毛延寿,雪我沉冤,昭君就是浪迹夭涯,受尽千辛万苦,也心甘情愿。如若皇上昏庸不明,不听我禀奏,纵容奸佞,昭君头撞玉墀,死也未迟。
  想到这里,昭君心头豁然开朗。
  昭君正独自在楼头沉思默想,忽然听得隐隐传来一派笙笛萧管间以鼓钹的喜乐。她抬头一看,只见一队乐工簇拥着几个手持御香,捧着黄绫圣旨的内侍,正沿着太液池畔曲折的小径,穿过柳丛,径向她居住的小楼逶迤而来。
  昭君心头像有头小鹿在突突撞动:这么快御旨就下来了么,御旨会怎么说呢?……
  不容昭君细想,鼓乐越来越近,顷刻已到别馆跟前。昭君慌忙起身,对镜整理衣容。不待昭君细梳细理,馆外内侍已在大声传呼:
  “后宫待召王墙——王昭君,开门接旨!”
  昭君平息了一下突突心跳,才款步下楼,大开别馆中门。一个小太监走上前来,在地上铺上几尺红绫,说:
  “王昭君跪下听旨!”
  昭君提了提曳地的长裙,双膝跪在铺地的红绫上,俯下头去。
  鼓乐声停了下来,只听见一个阉人用尖细的嗓音念道:
  
  汉帝德威,远被四夷。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向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边塞长无兵革之事,传之无穷。呼韩邪单于之行,所以为民计者甚厚,联甚嘉之。除衣服锦帛倍加赏赐外,另赐单于待召掖庭王嫱为瘀氏。王嫱本系南郡归州良家子,知书识礼。圣意天恩,自能体识。着即随单于长行,大漠塞北,广宣汉德。
  钦此

  内侍念完诏书,昭君按宫庭礼仪行三拜九叩之礼,山呼万岁,领旨谢恩。
  宣旨老内侍收卷好手中的黄绫御诏,交付随身小太监用一玉盘捧着,然后,笑吟吟地说:
  “昭君姑娘,恭喜你领了御旨,承受天恩,不日长行。虽然是侍奉番王,也毕竟是贵为王后,一生富贵享用不尽。姑娘远行,代汉和亲,嫁妆陪送,宫中自有专人办理,不劳你操心。姑娘个人如若有什么事情需要掖庭代为办理,只管对我说就是了。”
  昭君躬身一福说:“多谢老黄门关照,昭君在京孑身一人,别无他事。只有一事相烦,请老黄门转奏皇上:昭君入宫三年,未睹天颜。今领圣旨,代汉和亲,乞赐陛见,以偿宿愿。远适塞外,好宣汉德。”
  老黄门听了,点头说:“姑娘说话在理。入宫三年,连皇上的面都没见过,将来到了匈奴,怎宣汉德?我一定将姑娘的请求转奏皇上。皇上既然将和亲的重担子交付予你,让你代汉出塞,也一定会召见姑娘的。”
  昭君又躬身一福说:“若能如此,昭君深深感谢老黄门大德。”
  老黄门说:“不用谢,不用谢。姑娘小小年纪,有志出塞,以求胡汉和好。我做这点小事,简直就值不得一提了。”
  老黄门说罢,领着小太监和乐工,一行人吹吹打打地奏着喜乐走了。走了几步,又回过头来,大声说:
  “昭君姑娘,你等着皇帝召见你的好消息吧!”
  老黄门到别馆宣读御诏已毕,去向元帝复旨,极赞昭君温良美貌,且忠于王事。并说,昭君已经领旨,愿为汉匈和好,出塞和亲。同时转奏:昭君称入宫三年未见御容。此次北去大漠,承宣扬汉帝威德之重任;未见帝颜,怎宣帝德?因此,出塞之前,乞赐昭君陛见。
  元帝听说,昭君领旨,愿出塞和亲,心中大喜。又听说,昭君温良美貌,不免将信将疑。老黄门转奏昭君乞赐陛见的话,也觉得言之成理。当即准奏。且降下御旨:呼韩邪单于明天入朝见驾,着令王昭君同时上朝陛见。
  第二天早晨,建章宫正殿张灯结彩,汉元帝要在这里正式接见从匈奴来朝的呼韩邪单于,并让和亲宫女王昭君同时陛见。
  汉元帝是娴喜音律的儒雅皇帝,朝会必有音乐。今天会见的是匈奴单于,元帝特令宫庭乐队在殿廷中奏“黄门鼓吹”。这是鼓吹乐的一种,用鼓、钲、箫、笙、前等乐器合奏,它源于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初边军用之,以壮声威,后渐用于朝廷。汉时鼓吹有四种:一是黄门鼓吹,列于殿廷,皇帝宴乐群臣时用之;二是骑吹,皇帝出巡时奏于道路;三是横吹,军中马上所奏;四是短箫挠歌,军队凯旋时奏于社庙。当时鼓吹被认为极隆重的音乐,皇帝或万人将军方可备置。以后,民间流行的“吹打”,渊源也在鼓吹乐。
  现在,黄门鼓吹吹奏的是一首在匈奴民间流行极广的《敕勒民歌》,它深情地歌唱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那歌词唱道: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元帝登上宝殿,听到黄门鼓吹的吹奏、歌唱,那粗犷而富于节奏感的鼓吹,使他精神亢奋。他本来既能自制乐谱,创成新声;又善吹奏笙箫。更有一种绝技,尝在殿下摆着鼙鼓,自用铜丸连掷鼓上,声皆中节,与在鼓旁直击相同,他人都不能及。
  黄门鼓吹的吹奏清越动听,不觉使元帝技痒。他从御座旁一个玉匣内,取了时刻为他准备着的铜丸,流星似地掷向殿下的鼙鼓。鼙鼓手掷下鼓捶不击,为皇帝捡拾击鼓的铜丸。铜丸击鼓,声声中节,比鼓捶的敲打,更为响脆。乐工们有皇帝击鼓合奏,吹奏笙萧、胡前的,敲击铜锣、铙钹的,更加起劲,一时吹奏格外热烈。
  突然,铜丸两记重击,鼓吹霍然而止。乐工、内侍一齐俯伏在地,同声高呼:
  “吾皇神技,巧夺天工!”
  元帝哈哈大笑,见时候还早,一时兴起,又对左右说:
  “取御笙来!”
  左右太监连忙从御座旁另一玉匣中,取出时刻备置在旁的一支御笙,双手呈上。
  元帝接过御笙,凝神片时,然后徐徐吸了一口气,吹奏起来。此时,殿堂内万籁俱寂,只听见悠扬清越的御笙声绕梁不绝。
  这是元帝为古诗《慷慨歌》谱的曲调,那古诗唱的是楚贤相孙叔敖廉洁自持的事。元帝听从言官的劝谏,也躬行节俭,所以特意为这首古诗御制了曲谱以自况。这是元帝得意的杰作,他自己常常演奏此曲,这首歌曲在宫中也很流行。
  元帝正低回吹奏,忘情于自制的曲调中,忽然,殿外如山溪潺潺响起了一支琵琶的弹奏声。那琵琶弹的也是这支歌颂廉吏的曲调。那绕梁的御笙声,有了这如山溪潺潺的琵琶声衬托,显得更加清亮动听了。
  元帝吹奏在兴头上,一时也不辨这琵琶声从何而来,只觉得御笙需要琵琶的衬托,这伴奏来得正是时候。御笙有了琵琶的伴奏,如红花绿叶映衬得更加动人了。
  随着叮咚的琵琶声,一副美妙的歌喉,燕啭莺啼地唱了起来:
  
  贪吏而不可为,而可为;
  廉吏而可为,而不可为。
  贪吏而不可为者,当时有污名;
  而可为者,子孙以家成。
  廉吏而可为者,当时有清名;
  而不可为者,子孙困穷被褐而负薪。
  贪吏常苦富,廉吏常苦贫。
  独不见楚相孙叔敖,廉洁不爱钱。

  开始是琵琶为御笙伴奏。美妙的歌声一起,御笙、琵琶都不自觉地为这优美动人的歌唱伴奏起来了。
  歌唱了一遍,又反复一遍,元帝意犹未尽,双手捧着御笙,还想吹第三阕,可是殿外的歌唱声和琵琶声却忽然停止了。元帝才从那恍惚迷离的境界中清醒过来,放下手中御笙,奇异地问:
  “殿外何人弹琵琶、唱歌,与御笙相和?”
  左右小太监也正纳罕,忙到殿外察看,不移时回来禀奏说:
  “奏圣上,殿外弹琵琶、唱歌,与御笙相和的,是被挑选出塞和亲的后官待召王昭君。她在殿外等候皇上陛见,听见皇上吹御笙,一时大胆就弹起怀抱着的琵琶,唱歌相和了。”
  “哦,王昭君有此才艺,快宣她上殿参见。”
  左右传下御旨。有顷,只听见丹墀上响起窸窣的衣裙声,一位青年宫女怀抱琵琶半遮面,婷婷袅袅走进殿来。未容元帝看得仔细,她已经远远地跪下,俯伏在地,用琵琶叮咚一样好听的声音从容禀奏说:
  “后宫待召王嫱——王昭君,参见皇帝陛下。适才昭君为圣奏玉笙所感,情不自禁,斗胆拨弄琵琶,并失声唱起《慷慨歌》,扰了陛下清兴,还请皇上恕罪。”
  元帝一听昭君出言不俗,心中暗暗喜欢,哈哈一笑说:“唱歌、奏乐,情动于衷,声发于外者为上乘。好一个‘情不自禁’、‘失声唱起’!好得很嘛,又何罪之有呢?!只是,寡人为这《慷慨歌》创制新曲时,多寓赞颂廉吏之情,而你刚才的弹奏、歌唱,却隐含着郁怨、不平之气,不知何故。”
  昭君说:“陛下,昭君生长于楚地,熟知楚故贤相孙叔敖廉洁奉公的故事。他生无积蓄,临死还告诫儿子说:‘王如封汝,汝必无受善地;有寝丘者,前有拓谷,后有戾丘,其名恶,可长有。’孙叔敖死,他的儿子穷困卖柴为生乐人优孟可怜孙叔敖的子孙的困穷,化妆成孙叔敖的样子去见楚庄王,唱了这首《慷儿子,封他土地。他依父亲遗言,别的好地都不要,只要寝丘薄地。
  以后,果然子孙长守封地,十世不绝。廉吏谁不颂,贪吏谁不恨?然而……”
  “然而什么?”
  “小女子诚惶诚恐,皇上恕罪,才敢毕其词。”
  “恕你无罪,只管说来。”
  昭君朗声说:“小女子以为皇上所行,并未尽如
  皇上创制的廉吏曲所颂。”
  元帝想不到一个普通宫女初次陛见,就敢像一个朝廷重臣一样面谏,心中不悦,沉下脸来说:“放肆!寡人登位以来,躬行节俭:将占地过宽的御苑发还百姓种田;一日三餐,力戒糜贵,甚至连宫中烧木炭种菜的温室也撤去不用。怎么说寡人所行,不符廉吏曲所颂?!”
  左右见元帝动怒,都为昭君捏了一把冷汗。昭君却并不惊慌,她抬起头来,满怀娇怨地望着端坐在御座上的元帝说:
  “陛下,蛋息圣怒,昭君言之有据,绝非信口雌黄……”
  元帝这才看清了昭君的面容,不觉大吃一惊。只见她修眉朗目,颜色如玉,实在是一位绝代佳人;相形之下,就连他最心爱的美丽的冯昭仪、傅昭仪也逊色多多了。
  他回忆所看的选美图,大多数写真比实际的人要美丽;然而,为何昭君这样堪称后宫第一的绝代佳人,写真图上却失真变丑了呢?
  元帝直瞪瞪地看着昭君那一双秋波,啊,那是一多么美丽的丹凤眼,像两汪明澈的深潭,像两颗流动的明珠。然而,他记得那画像上却是一目眇而不明,一目眊而无神。现在,这双眼睛满含着幽怨,毫不回避地直视君王,莫非她有什么冤屈和隐情?
  元帝终于很快平息了心头的愠怒,换了充满爱怜的口气问:
  “昭君姑娘,莫非你有什么冤屈和隐情藏在心中?只管说来,寡人与你作主!”
  听了这几句话,昭君的两行眼泪不觉像两串断线的珍珠滚落下来,她满怀幽怨地说:
  “皇上确曾躬行节俭,天下共知;可是,宫庭左右隐藏着贪鄙奸佞的小人,纳贿弄权,无所不为,陛下却不察!皇上呀,这叫做‘小惠未遍’,何以取信天下?!”
  接着,昭君把入宫写真,画师毛延寿索贿不成,点破画像,贬入冷宫别馆的事前前后后说了一遍。
  元帝听昭君倾诉入宫后的遭际,自然勾引起他对那次选美中许多不如意的记忆……
  仆射石显进言:“陛下,想那田舍翁多收了十斜麦,尚且要娶个偏室;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何不派遣花鸟使遍行天下,选择美女?陛下宣旨一道:不分王侯宰相军民人家,但有十五以上、二十以下的女子,容貌秀丽的,尽选将来,以充后宫,岂不是奸?”
  石显所奏,正中宸衷,即时委一朝臣为选择使,赍领诏书一道,遍行天下刷选美女。
  四海选美闹腾了年余,最后由宫廷画工摹写出来数百张丹青,呈请御览。御目亲鉴,从中挑选出数十张最为美貌可人的,按图临幸。然而,大都图与人殊,未能尽如圣意。
  有的美人,容貌形态乍看妍丽,但一相接触,细细观察,便发现一些缺陷,那是一种不耐看的美人。
  有的美人,虽然容颜娟好,但是举止言谈粗俗,缺乏高雅的气质、风度,一朝亲幸,便不思再往。
  有的美人,相貌也美,人也娴静,然如木雕蜡制,全无柔情蜜意,承欢侍宴,味同嚼蜡,也难称心。
  所选美人不尽如意,不免宸衷不悦。几年来,他一直心中不解:四海之大,为何就选不出一个如意的美人。
  现在听了昭君的倾诉,他心中的谜解开了。原来,称心如意的美人就在眼前,只是由于毛延寿这个奸臣,贪赃枉法,点破画像,蒙蔽圣聪,才使他无缘得见。今日由于偶然的机缘陛见昭君,真是一睹玉容,终身难忘,如此国色,相见恨晚。
  元帝对昭君喜爱愈深,对点破玉容的奸臣毛延寿就恨之愈烈。奸佞小人毛延寿,贼胆包天,纳贿弄权,竟夺帝爱,怎不叫人怒火万丈!元帝一拍御案,怒目喝道:
  “贼奸毛延寿竟敢在后宫之中贪赃枉法,欺君罔上,罪该万死!”
  接着,要过笔墨黄娟,御笔亲书一道圣旨,交付身边内侍,敕令道:
  “即将圣旨传谕廷尉,速拘画工毛延寿禁系大狱,抄没家财,斩首弃市!”
  左右哪敢怠慢,立刻退下堂去,备了快马,去向廷尉传旨。
  敕令一下,群臣无不震动。忠梗之士暗暗称快;石显一伙阉党,平时受过毛延寿的贿赂,本来沆瀣一气,此刻见元帝动了真怒,也一个个噤若寒蝉,不敢出来为毛延寿说话。
  昭君入宫三年的积怨,一朝得伸,忙俯伏在地,叩头谢恩。心中一面暗暗思量,见君一面不易,须把自己所见所闻,关于朝廷的一切弊政,统统面奏皇上。但是,陛见时间不长,千桩万件从何说起呢?
  元帝传下旨去,心中的怒火才稍稍平息。他见昭君眼眶里滚动着泪珠,两只美目潮润润的;俯伏跪拜,如弱柳临风,无限婀娜旖旎;更觉得昭君楚楚动人,心里涌出万般怜爱。他多么想将昭君留在后宫,从此朝夕相伴,可是,他又怕失信于呼韩邪单于,惹天下人耻笑。那么,按前日所许诺将昭君赐与呼韩邪为瘀氏吧,可又如何斩得断心中的万缕情思?
  元帝正在御座上心神不定,御座下昭君轻启半唇,用清脆圆润的嗓音,又娓娓禀奏起来了:
  “陛下英明果断,传下圣旨,诛除贪赃枉法、欺君罔上的奸佞小人毛延寿,昭君感恩不尽。只是,据昭君入宫三年所见所闻,朝中弊政非只一件,朝中奸佞也非只一人……”
  听昭君说到“朝中弊政非只一件,朝中奸佞非只一人。”元帝心头不禁怦怦直跳。毛延寿贪赃任法,欺君罔上,索贿不成,点破昭君画像,使一绝代佳人,交臂失之。这事元帝最为关情,要将毛延寿奸贼碎尸万段,方才解恨。可是,事事都这样认真追究,严加办理,天下岂不是要大乱?朝中弊政、奸佞,他并非一概不知,完全蒙在鼓里;也不是了如指掌,一清二白:而是若明若暗,如雾中看花。实在过不去的事情他是要管一管的,君王的权威犹在,没有什么奸佞之臣能玩他于股掌。事非切肤燃眉,他就得过且过,随遇而安了。
  从初元元帝登位到现在,倏忽十五载,他一直这么过的,而且以这种雾中看花的境界为满足。
  这也许与他那柔仁好儒的性格有关。记得还是他当太子的时候,有一次在宣帝之侧侍宴,就曾劝谏父王说:
  “陛下为政,刑责过厉,宜稍宽弛。”
  谁知宣帝听了,十分不悦,作色说:“汉家自有天下,从来杂施王霸之道,怎能一味宽弛呢?”
  从此,父王便不大喜欢他,甚至想废了池,立他的弟弟淮阳王为太子。只是他刚生下时,深得祖父昭帝的钟爱,宣帝不愿背父遗愿,才没有撤换他的太子地位。
  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元帝当了皇帝之后,果然宽弛政务。宣帝明于君人之道,审于为政之理:杂施王霸之术,奸究胆破,朝纲整饬,海内清肃。而元帝继位,宽弛不明,朝纲不整,威权堕损,遂为汉室基祸之主。宣帝当年听了太子劝以宽弛的话后,曾经浩叹说:“乱我家者太子也。”正不幸而言中。
  另外,这还和他守成之君的地位有关。汉自高祖草创,经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武帝时国力已极盛;传之昭宣,国力未衰。元帝即位,承一百五十余年之盛世,但听笙歌盈耳,而不见祸乱之端倪。安于守成,不思革新、进取。好行小惠,百姓是否能获实利则不问;权臣贵戚,竟肆贪残,民受其害极深如不见。
  元帝万想不到.昭君这个希世美人,却并非一个专以色事人的女子,而是一个颇有见地、胸多丘壑的巾帼俊杰。他正担心昭君就朝中弊政、奸佞之事滔滔说下去,想以话支开。殿前金吾卫来报:
  “呼韩邪单于到,等候皇上陛见。”
  元帝听报大喜,抚慰昭君说:“毛延寿奸贼已伏诛,爱卿沉冤已白,心愿可以了矣,和亲远行在即,他事爱卿无须多虑了。朝中另有奸佞,寡人日后自当细细察访,严加办理。”
  同时传旨金吾卫:“立宣呼韩邪单于上殿见驾!”
  御旨传下,宝殿中门大开,黄门鼓吹又吹唱起《敕勒歌》。
  呼韩邪单于把随侍留在殿外,独自一个在黄门鼓吹音乐的迎迓中,迈着沉稳持重的步伐,形容端整敬肃地上殿见驾。
  呼韩邪是一个年近半百的汉子。常年骑马使他走起路来,两腿膝弯略略外弓。兄弟阅墙,争夺王位,互相杀伐,鏖战连年,使他过早白了双鬓,添了额纹。他虽然贵为匈奴之王,比起元帝来年长不了几岁,相貌较之元帝却显老多了。
  他像一般的匈奴人一样,身材高大,但容貌气质却透出几分儒雅;他多次来长安朝见,频繁接触汉朝派去支援他平定内乱的汉军官兵,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所以此次来朝,仆射石显接待他时,称赞他说:
  “呼韩邪单于从容貌言语看,您真像汉人!”言讫,石显哈哈大笑,自以为这句话讲得亦庄亦谐,洋洋自得。
  呼韩邪单于打量了一下眼前的石显,只见他面目黝黑,唇厚身粗,浓眉大耳,不觉也率直地脱口而出说:
  “仆射尊容,却极像我们匈奴人。”
  说罢,呼韩邪单于也为这偶然的巧合,胸无芥蒂地哈哈大笑。
  谁知石显却以为,说他像匈奴人是有意讥讽取笑他,心中甚是不悦。可是,又不好发作;因为,话题毕竟是石显自己提起来的,是他先说呼韩邪像汉人,才招致呼韩邪这句回话。回话的人本无心,听话的人却认为取笑他貌丑,而左右听话的人则以为精当微妙。
  石显囿于礼仪,只好装作不介意的样子,陪着干笑几声了事。
  呼韩邪上殿,朝拜礼毕,元帝侍令左右于御座一侧设一座,赐单于坐,礼遇在诸侯王之上。
  呼韩邪到长安之后,就曾上书元帝,愿保塞上永无战事,请汉朝罢边备以休天子民人。这次朝见已毕,单于又恳切地提起此事。
  接到呼韩邪的奏书之后,元帝曾召集朝中大臣,议过此事。参加计议的大臣,都以为此事可行,独郎中侯应以为不可许。元帝问其故,侯应陈述了十条理由:
  一说,臣闻北边塞外有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匈奴先是冒顿单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出入为寇。武帝时在此建塞,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边境从此稍安。边陲长者说,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如罢备塞戍卒,易给匈奴中不逞之徒以可乘之机,此不可一也。
  二说,呼韩邪革于统一匈奴后,汉匈和好,边塞已罢外城不守,也背弃一些亭燧不用;现在所置亭燧,只够了望和通烽火之用,安不忘危,不能再减。此其二也。
  三说,中国愚民尚且犯禁,何况匈奴之民,怎保必不犯约?此其三也。
  四说,中国设关梁、置屯戍,不独为防匈奴,也防其他属国顽民滋事,此其四也。
  五说,匈奴保塞,汉吏民贪利侵盗,又会在汉匈之间引起纠葛。此不可五也。
  六说,从军将士许多人一生老死边塞,不返故乡;子孙贫困多从故园逃出,至边塞相从,无边备治理不可。
  七说,边人的奴婢,多穷愁潦倒,听说匈奴日子好过,多想逃亡,无边塞防守不行。
  八说,盗贼犯法,亡走北出,罢边备不足捕逃之盗贼。
  九说,起塞以来,卒徒劳苦,功费久远,不长远考虑边塞之功用,以省徭役之由,草率罢去,一旦有变,障塞破坏,当更缮治,累世之功,不可卒复。此其九也。
  十说,单于自以保塞、守卫,请求无已,自今日观之,笃诚可信。然则累世之后,终不可测。此不可十也。
  侯应这十项条奏,说得有理有据,元帝听了频频颔首,群臣也都悦服。所以,此事已有定议在先,呼韩邪单于又提,愿保塞上永无战事,请罢边备事,元帝便抚谕他说:
  “单于屡次上书并面奏,愿保塞,请罢边备事,朕已熟思再三。单于向慕礼义,此项奏议,所以为民计者甚厚,朕甚嘉之。只是,中国四方,皆有关梁,障塞非独以备匈奴,及塞外各民族之民;实在也是用以防中国奸邪之民,出为寇害也。单于的心意朕已明白,朕于匈奴已无猜疑。”
  呼韩邪单于听了元帝的话,连忙避席称谢说:
  “呼韩邪愚钝,不知大计,天子殷勤告语,臣茅塞顿开。”
  元帝见呼韩邪单于听从开导,并无猜疑不悦之意,心里也很高兴,手指一旁侍立的昭君说:
  “呼韩邪单于,此次来朝,你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寡人感你匈汉亲善的至诚,曾答应赐单于待召掖庭王墙为瘀氏。此刻,昭君就在殿上,你看看,合不合意?”
  呼韩邪知道,汉朝有非礼勿视的礼仪。上殿时虽知殿内有几个宫女,但以为是随侍元帝的妃嫔,并不敢正视。现在所说,那娉娉袅袅、长身玉立的,就是皇上赐给他的瘀氏王嫱——王昭君,不觉立即寓目审视。
  呼韩邪不看犹可,一看昭君,立刻为她的国色天姿倾倒了。别说匈奴倾国找不到这样的美色,就是呼韩邪几次来到长安帝都,后庭宫娥、上都士女见过不少,其中尽多风流美丽的女子,然而,也没有一个比得上王昭君的。想不到自己人到中年,犹能享此艳福:想不到汉皇无私,肯以此丽色赐单于,更想不到画像上平平的姿色,而本人却光明四堵,艳丽无双。呼韩邪越想越激动,立即长跪叩拜向元帝谢恩。汉皇早有明令,给单于以诸侯王之上的礼遇,赞谒时只称臣,而不称职名。这时候,呼韩邪一高兴、一激动,早把这些忘了,毕恭毕敬,感激莫名地说:
  “臣呼韩邪单于谢汉皇厚赐,终身铭感,没齿不忘。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元帝捻须哈哈大笑说:“单于,我们汉朝有一首赞颂美人的歌说:‘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昭君完全可以当得起‘倾城、倾国’这四个字,我知道你会满意的!今日汉匈和善,朕十分高兴,说句放浪形骸的话:单于得昭君为瘀氏,寡人心里都暗暗妒羡呢!”
  呼韩邪见元帝直率地说出真情,也无避忌地豪爽地大笑起来。
  昭君听了这一番毫无顾忌的真言,不觉羞得粉颈低垂,脸上飞霞。
  元帝对昭君说:“掖庭待召王墙,即日起朕封你为昭君公主。”
  昭君连忙叩拜说:“谢主隆恩!”
  元帝问:“昭君公主,你愿随呼韩邪单于北去匈奴,胡汉和亲吗?”
  昭君点点头。
  元帝说:“那么说,你愿意去了。现在,你拜见呼韩邪单于吧。”
  昭君远远地对着呼韩邪拜了三拜,娇羞地说:
  “王昭君拜见单于千岁!”
  昭君已被封为汉室公主,身份再不是一般宫女,呼韩邪连忙回拜一拜说:“公主免礼!”
  陛见到此结束,殿上又响起喜庆欢快的鼓吹乐。元帝传旨后宫赐宴;又传旨掖庭内宫立即为昭君公主准备嫁妆,礼仪与皇室公主同等。
  三天之后,呼韩邪单于的车驾启程回匈奴了。呼韩邪单于的车驾后面是昭君公主的凤辇。拥着昭君公主凤辇的,有陪嫁宫娥的车乘,还有数百骑送亲的队伍。
  回望汉宫阙,昭君泪湿衫袖,思绪万千。如若不是丹青误,现在坐在凤辇中随单于出塞的,将是别的宫女;此刻,她一定安居在建章宫中,近侍君王。昭君将按她的素志,辅弼元帝,清除君侧奸佞,革除朝廷弊政;如同妇好当年辅弼商君武丁。
  这几天元帝连发几道圣旨:一是诛除奸贼毛延寿。据说在毛延寿家里抄出价值数万金的家资。一个普通宫廷画师,贪赃如此;其他好佞大臣之贪鄙,由此可见。一是晋封昭君父亲王襄为越州太尉。老父得承皇恩荫庇,昭君远适异域大漠,也无后顾之忧。
  元帝这几项义举,使昭君略舒了几年积郁在胸的不平之气。
  素志未酬,昭君不无憾意。然而,转念一想,这次远适匈奴,身负着汉匈和睦的重任,干系也不浅。汉匈之间战乱绵延百年,如果从此永结千年之好,于两国百姓都是莫大幸事。想到这里,丹青误我的憾意,去国离乡的凄切之感顿减。她亲切地抚着怀中的琵琶——这张琵琶是用家乡神农架老林中的檀香木做成的,带着它,仿佛家乡就近在身旁;她深情地回首凝望伴她出塞的汉宫娥车乘——那里面有与她命运相同,心心相印的女伴沈瑶。她心里暗暗说:心爱的瑶琴,亲爱的女伴,我感激你们舍身相随。有你们相依相伴,昭君增添了无限的信心和勇气。
  长安的市民站在大道两旁,目送这支旗幡招展,彩毂绣帷,高头骏马的和亲队伍缓缓远去。
  车队驰过灞桥,千万株杨柳随风摆动,像千万条手臂在挥舞告别。
  凤辇里传来昭君凄壮的琵琶声。田野上几个浑厚、粗犷的喉咙唱起一支感怀的俚歌,那是百姓们为出塞的昭君送别吧?
  
  昭君出塞行,只因丹青误。
  贪佞毛延寿,弃市有余辜。
  谁言绝色女,柔弱不胜风?
  力能挽狂澜,汉匈止兵戎。
  ……



  ------------------
  小草扫校||中国读书网独家推出||http://www.cnread.net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书札情迷 | 武侠小说 | 言情小说 | 现代小说 | 科幻小说 | 纪实小说 | 军事小说
历史小说 | 古典小说 | 外国小说 | 港台小说 | 侦探小说 | 名家小说 | 报告文学